丙二、法无我真实性之瑜伽分三:一、总说三时空真实性之瑜伽;二、别说内外空真实性之瑜伽;三、特说离边空真实性之瑜伽。
丁一、总说三时空真实性之瑜伽分二:一、正明;二、明无我甚深见之瑜伽。
戊二、明无我甚深见之瑜伽分二:一、闻器之差别;二、所说法之差别。
己一、闻器之差别分三:一、说法器之胜用;二、说非器之过患;三、结成如是区分之义。
庚二、说非器之过患分三:一、不住质直之过患;二、不具智慧之过患;三、不具希求之过患。
非法器之过患有三种:一、不住质直之过患,二、不具智慧之过患,三、不具希求之过患。前两种已经讲完了,现在讲的是第三种。
辛三、不具希求之过患分三:一、失坏涅槃清净因果之理;二、轮回杂染不退之过;三、教诫信解甚深见义。
一个对圣者的善说之义没有希求心的人,会产生两大过失:首先,他会失坏清净涅槃的因与果;其次对他来说,杂染的轮回不会退失。在讲了这两大过失后,圣天菩萨接着教诫了要信解甚深的空性见之义。
壬一、失坏涅槃清净因果之理分三:一、于果失坏所得过;二、于基失坏正见过;三、于道失坏进止过。
癸一、于果失坏所得过
圣者的善说之义,最究竟的也就是甚深空性见。对此没有希求心的人,他的第一个过失,是得不到殊胜的佛果。
智者自涅槃,是能作难作,
愚夫逢善导,而无随趣心。
【难词释义】
善导:即导师能善巧引导的佛。
【颂文直解】
《广大游戏经》中说:“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犹如甘露之法吾已得。”如所说般,智者导师佛靠自力证悟甚深实相义,自己进入了寂灭之涅槃,这是极为稀有、难作的事业。但是愚痴的凡夫,即使遇到了如此殊胜的善导,而因为没有希求心的缘故,也不会生起随善导而趣入涅槃之心。
癸二、于基失坏正见过
对甚深空性见没有希求心的人,他的第二个过失,是会失坏对空性这一万法之基的正见。
不知无怖畏,遍知亦复然,
定由少分知,而生于怖畏。
【难词释义】
不知:此处指不了知空性之义。
遍知:此处指周遍了知、完全尽知空性之义。
【颂文直解】
如果对甚深空性之义一无所知,就不会生起怖畏之心,反过来说,彻底了知了空性之理,如实见了空性,怖畏也会彻底退失。所以,可以确定地说:对空性之义仅略知少分,不知道空性真正的意义并且没有希求心的人,会对其生起怖畏。
癸三、于道失坏进止过
对甚深空性见没有希求心的人,他的第三个过失,是在修道时,功德不会增进,烦恼等过失不会终止。
生死顺流法,愚夫常习行,
未曾修逆流,是故生怖畏。
【颂文直解】
凡夫对我执等顺生死之流的法,一直在串习没有停止过,而对于逆生死之流的无我之义,却从未修习过,所以对于还灭生死之法——证无我之义,没有希求之心,反而生起怖畏。
壬二、轮回杂染不退之过
对甚深空性义没有希求心的人,容易因为障碍他人闻思修空性正见,而不能出离轮回。
诸有愚痴人,障他真实见,
无由生善趣,如何证涅槃。
【难词释义】
诸有:此处指一切。
真实见:指对诸法真实性——空性的见解。
【颂文直解】
对于甚深之义,没有希求心,并且因愚痴障蔽了心相续的人,对他人听闻诸法真实性的法等作障碍,则他连人天的善趣都不可能得生,又如何证得涅槃呢?即不可能。
壬三、教诫信解甚深见义
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
尸罗生善趣,正见得涅槃。
【难词释义】
尸罗:梵文音译,即戒律。
【颂文直解】
毁犯了戒律,仅是恶趣之因,而损坏正见,是长时摧坏自他双方之因。因此宁可毁犯戒律,无论如何也不能损坏正见。因为戒律是生善趣之因,而正见,是使自他都决定走进涅槃城的殊胜果位之因。所以对于殊胜之甚深见义,应该一直具有希求心。
庚三、结成如是区分之义
愚宁起我执,非说无我理,
一者向恶趣,胜者趣涅槃。
(唐译:
宁彼起我执,非空无我见,
后兼向恶趣,初唯背涅槃。)
【难词释义】
一者:指一般的人。
胜者:指胜过一般的人。
【颂文直解】
在如是了解了法器的差别后,对于智慧不够的普通人,因宣说与我执相应的法,不应该在一开始就向他们宣说无我之义。经中对此有诸多论述,如说:“宁起我见如妙高山,非恶取空增上慢者。”《中论》中也说:“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钝根者由颠倒执持空性,或者舍弃空性等,而堕落恶趣,而向智慧具足的人宣说空性后,他会趣入殊胜的寂灭果位。
(唐译:宁可劣慧之人生起我执,也不使他们生起空无我见。因为后者可能会以恶取空而堕入恶趣,而前者只是背离涅槃,因由我爱执而不造众罪,广修诸福,脱诸恶趣,不失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