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一、由苦集门中思惟分二:一、思惟苦谛生死过患 二、思惟集谛流转次第
卯一、思惟苦谛生死过患分二:一、显示四谛先说苦谛之意趣 二、正修苦谛
辰二、正修苦谛分三:一、思惟生死总苦二、思惟别苦 三、摄义
巳一、思惟生死总苦分三:一、思惟八苦二、思惟六苦 三、思惟三苦
午三、思惟三苦分二:一、依广大行派 二、依甚深见派
【第三,修三苦者。】
“修三苦”,即思惟三苦之理。
未一、依广大行派分七:一、坏苦 二、苦苦 三、行苦 四、由三种受中产生烦恼之理 五、从烦恼中产生痛苦之理 六、须从三受中以三观遮止之理 七、标明出处
申一、坏苦
【谓譬如极热或疮或痈,若于其上洒以冷水,似为安乐,于生死中所有乐受,若坏灭时,还起众苦,故名坏苦。】
比如在严重发炎的热疮或者热痈上面洒上冷水时,会产生一种好像是安乐的感受,生死中所有的乐受就像这样,一旦坏灭时,还会生起众多痛苦,所以称为坏苦。
【此复非惟其受,即此相应余心、心所及为所缘诸有漏境,皆是坏苦。】
不仅是乐受本身,包括和乐受相应的其余心王、心所,以及所缘的各种有漏境等,都是坏苦。
申二、苦苦
【又如热痈逼切,触热水等变异触时,起极楚痛。如是当知,苦受随才生起,便能触恼或身或心,故名苦苦。譬如肾痛。】
又比如热痈发炎痛苦逼切难忍,又遇到热水等能变异触时,便会生起剧烈的疼痛。由此应当知道,苦受才一生起,就能触恼身心,所以叫苦苦。比如肾痛。
【此复如前,非惟其受。】
和前面的坏苦一样,不仅是苦受本身,包括和苦受相应的其余心王、心所,以及所缘的诸有漏境,都是苦苦。
申三、行苦
【又如热痈,俱未触会二触之时,有漏舍受,为诸粗重之所随逐,故名行苦。】
又比如热痈,在没有接触到冷水和热水等时,没有明显的乐受和苦受,是一种有漏的舍受。这个舍受被粗重所随逐的缘故,称为行苦。
【此亦如前,非惟其受。】
和前面两者一样,不仅是舍受本身,包括和舍受相应的其余心、心所,以及所缘的诸有漏境,都是行苦。
以下再说明行苦之相。观察的对象是有漏近取蕴,观察的角度有二:一、近取蕴是由业惑所造集,以迁流为苦相;二、由近取蕴能集众苦,以粗重所随为苦相。
【此由先业、烦恼自在而转,故名为苦。】
有漏近取蕴由于受过去的业和烦恼支配而变化,所以称为苦。
【及为能发后烦恼种所随逐故,名为遍行粗重所随。】
而且是被能引发未来痛苦与烦恼的种子所随逐,所以称为遍行粗重所随。
申四、由三种受中产生烦恼之理
【如是若起乐受,贪欲增长;若起苦受,嗔恚增长;苦乐俱非,随粗重身,则于无常执为常等,愚痴增长。】
由于近取蕴被烦恼种子所跟随,这样如果生起乐受,随着乐受贪欲便会增长;如果生起苦受,随着苦受嗔恚就会增长;如果是不苦不乐的舍受,那么就会随着这个粗重身,对无常性执著为常等,愚痴便会增长。
申五、从烦恼中产生痛苦之理
【其中贪欲能感当来于五趣中生等众苦。嗔于现法起忧戚等,于后法中感恶趣苦。痴于前二所感二苦随逐不舍。】
其中以贪欲三门造作有漏业,能感得将来在五趣中受生等众多苦恼。以嗔心能感得在此生中心生忧恼、口中愁叹,由此因缘造作三门恶行,在来世中感受恶趣众苦。又在不苦不乐的舍受当中生起四种颠倒想,这四种颠倒想的痴一直伴随着贪嗔所生的痛苦中。
申六、须从三受中以三观遮止之理
“三种观”就是观乐受是苦,观苦受如毒痈,观舍受自性是无常坏灭法。
【故于乐受,应观为苦,灭除贪欲。】
因此,对于乐受应当观为苦,以灭除贪欲。
【于诸苦受,应作是思:此蕴即是众苦因缘,苦从此生,犹如毒痈,灭除嗔恚。】
对于苦受,应当思惟:这有漏五取蕴是众苦的因缘,痛苦从此处出生,就像毒痈一样,常常触恼身心。应该这样思惟来灭除嗔恚。
【于诸舍受,应观无常、销灭为性,灭除愚痴。】
对于舍受,应当观它的自性是无常,以及五蕴具有通过修无我空性可以灭尽的自性,这样思惟就能灭除一切常乐我净的颠倒愚痴。
【不于三受为三毒因。】
总之,应当通过如理思惟,不让三种受成为三毒之因。
申七、标明出处
【此如《瑜伽师地》及《摄抉择》意趣而说。】
以上是按照《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第六十一卷)的意趣而宣说。
未二、依甚深见派分二:一、以遍行苦造作而周遍之相 二、有漏受没有自性安乐的自体
申一、以遍行苦造作而周遍之相
【如负重担,随其重担当负几久,便有尔许不乐。取蕴重担亦尔,乃至执持尔时受苦。】
如同挑负重担,你挑负多久,不安乐就会持续那么久。负荷五取蕴重担也是如此,从最初取五取蕴开始,乃至未舍离之间,就一直都在受苦。
【以此蕴中有苦、烦恼粗重安住,故为行苦。】
因为这个有漏的身心之中,带有果的痛苦和因的烦恼种子,所以这个有漏蕴自身就是行苦。
【既有此已,虽于现在苦受未生,然其无间由种种门能起众苦,故此行苦遍一切苦,及是所余二苦根本,故应于此多修厌离。】
一旦有了行苦或者五取蕴之后,虽然现在苦苦和坏苦还没有生起,但是一遇到缘,马上就会从各个方面生起很多痛苦,因此行苦周遍于一切苦当中,而且是其余苦苦和坏苦的根本。所以对此应当多多修习厌离。
申二、有漏受没有自性安乐的自体
【又能增贪现前乐受,多是于苦渐息灭位,妄起乐觉,全无不待除苦所显自性之乐。】
又现在所感受的能增长贪欲的乐受,大多数是对前面痛苦逐渐息灭的阶段,产生了安乐的错觉,而完全没有不观待遣除痛苦所显现的自性安乐。
下面是以人们现量的感受来证明此理。
【譬如太走为苦,略为住息遂生乐觉。现见此是先生大苦渐息灭时乐渐次起,故非性乐。】
比如过度奔走后很累,坐下稍微休息一下,就会生起舒服、惬意的乐受。现量可见这是由于先前的大苦逐渐止息时,渐渐生起的乐受,因此并不是真正的安乐。
以下宣说根据。
【若太久坐,仍复如前,生众苦故。若是性乐之因者,应如苦因,随其习近,其苦渐增。如是习近行住坐卧、饮食日阴等,亦应随其几久习近,便有尔许安乐渐起,现见太久惟生苦故。】
如果坐得太久了,仍然会象前面一样生起很多痛苦。如果坐是真正的乐因,就应当象苦因一样,随着不断受用苦因,痛苦会逐渐增加。同样随着行、住、坐、卧、饮食、日晒、乘凉等时间的增长,也应当逐渐生起越来越多的安乐,但是现量可见,受用的时间太久只会产生痛苦。
以下引教证。
【如是亦如《入胎经》云:“难陀,行住坐卧诸威仪中,应当了知别别是苦。诸静虑师,应观彼彼威仪自性,若行度日,不住不坐不卧,彼则于行,惟别受苦。别别领受猛性、粗性、难可忍性、非悦意性。非于其行,起安乐想。”】
《入胎经》当中,佛对难陀说:难陀,你要知道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中,每一种都是苦的自性。各位修静虑的行者,你们应当善加观察这些威仪的自性。比如,一天当中一直行走,既不停止,也不坐下或者躺下,在这行走的有漏法上,只是分别感受身体肢节等的苦,而且分别感受强烈、粗性、难可忍性、非悦意性等的苦受,并不会对行走生起安乐想。
【余三威仪亦如是说。】
其余住、坐、卧等三种威仪也是如此。
【“难陀,然由彼彼威仪之苦,暂间断故,遂于余余新生众苦,妄起乐想。”】
佛说:难陀,但是由于行持那些威仪时的痛苦暂时间断的缘故,便对其余新生的痛苦生起安乐的错觉。
【“难陀!生惟苦生,灭惟苦灭,生惟行生,灭惟行灭。”】
佛说:难陀,有漏安乐的产生,其实是痛苦的产生;有漏乐受的息灭,也只是痛苦的息灭;当有漏乐受生起之后,只是行苦的产生,第二刹那会产生造作痛苦的自性;当有漏乐受息灭时,也只是行苦的息灭,即造作痛苦的自性的息灭。
有人提问:依止有漏的乐受时间稍久,最后就会生起苦受,那么,长久感受有漏的苦受之后,最后会不会同样也转成乐受呢?
以下解答。
【《四百论》亦云:“如安乐增长,现见反成苦,如是苦增长,然非可转乐。”】
《四百论》也说:比如安乐增长后,现量见到它反而转成了痛苦,但痛苦增长后,却不可能转成安乐。
因此,以苦受增上不会转为安乐,证明自性是苦;以乐受增上,反而转为痛苦,也证明自性并非安乐,唯是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