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大家在听课的时候,对于正在讲哪一个科判一定要清楚。在认识自证之本体这一科判当中,麦彭仁波切运用比较广的理论,宣说了三种不同的观点——相识等量、异相一识、相识各一。
总的来讲,麦彭仁波切通过理证的智慧抉择名言时说,相识等量的宗派非常合理。
如果承许相识各一,眼睛见到花色的布时就不应该承认是花色的布,因为你并没有见到具有各种颜色的外境,这种说法显然不合理。如果承许异相一识,花色的对境在外境上确实存在,但在能取上不显现,也就是能取上只有一个而外境却有千差万别的行相,这一点肯定不合理,因为外境所取是通过能取来判断的。
所以,只有在“相识等量”这一宗派的基础上,蝴蝶身体上的斑斓色彩才可以被眼识所见。
在此“相识等量”的观点中也是同样,所取能取同类的两个识不会在同一时间生起,因为这两者只是在假立名言中分的,实际上无有异体。这一点一定要清楚,所取分是指外境具有各种显色和形色,能取分则是指眼识。当然,这是以色法为标准来讲的,实际上,包括意识在内的六识都可以有能取和所取的部分。
我们也不要认为:既然每个识都可以分能取和所取,那是不是同时产生了同类的两种识,这样不会有两个相续的过失吗?
从外境和有境的角度来衡量虽然是一个识的本体,但从反体上可以分为多种。比如眼耳鼻舌等五根识虽然在同一时间中产生,其实只有一个识的本体,但从反体或者从取外境的作用上可以产生不同的五种识。
因此,眼识、鼻识是不是两种识呢?从识的角度可以说都是识的本体。那此二者是一体还是他体?如果说是他体,众生应该有两种相续了;如果是一体,眼识变成了鼻识、鼻识变成了眼识……。实际上,虽然都是识的本体,但是五根识当中的每一个都可以有很多的不同类别,总的来讲都属于阿赖耶识或者意识的范畴。同样,所谓的能取与所取也只是在名言中假立为两种,实际上是一体的。
在整个藏传佛教当中,萨迦派在安立名言时以假相唯识为主,格鲁派虽然以真相唯识为主安立名言,但是并不承认相识等量这一观点。麦彭仁波切说,此处宣讲的道理,任何大德都没有如此分析过,但即使是我孤身一人也可无所畏惧地说:“在名言中绝对要承认这一道理。”具德法称论师虽然没有明显宣说这方面的道理,但是他的究竟密意也是如此承许的。
有部宗的观点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比如直接见外境、不承认自证现量、时间成实、得绳实有、虚空实有等等。他们认为:自证是不合理的,因为所取是识,能取也是识,此二者是一本体的,如此一来就成了自己对自己起作用。佛经中说自己对自己起作用是不合理的,很显然,自证不可能合理。
尽管从形形色色之现境、能取之有境各自存在这一角度安立了所取与能取,但实际上,任何识只有遣除了车、墙等无有明觉的无情法自性,具有明觉法相的识方能得以产生。因此,凡是非无情法的自性就称为自身识或者自明自证。
午二、说明彼为自证之合理性:
一无分自性,三性非理故,
彼之自证知,非为所能事,
故此为识性,自证方合理,
此处说,自证是一体的,根本无有其他的自性,不存在所知、能知和知者,它就是自明自证的。由于根本不是能取所取的这种了知,所以,这种识的本性称为自证非常合理。
所谓的“自证”必须排除其他有实法,而且是除自身以外再无有其他分的自性。对于它来说,所证的对境、由彼所生的证知者与所生之果——自证的本体皆不合理。
直接来讲,不能说自证存在境、有境或者能生、所生,否则,自证到底是产生已经产生的还是产生从未产生的?如果说产生从未生的则不合理,自证还不存在的缘故,根本不能产生。如果说产生已生就更不合理了,因为能力已经具足,根本没有必要再次产生,而且,如同宝剑不能割自己一样,自己对自己起作用也完全不合理。
由于瓶子等对境是无情法,因而它们不可能有明觉,我们想要了知瓶子就必须依靠心识。而所谓的自证识无须像瓶子那样依靠其他法来了知,它不需要分真正的能取和所取,完全是自明自证的。因此,麦彭仁波切说:所谓的自证并不存在真正的能取、所取,只是成立心识的自明自知,这一点在名言当中必须成立。有关这一问题,无须多加观察,只要稍作分析就可以完全通达。
有人如果问:船夫是自己渡过了江还是他人渡的,这样观察会不会成为胜义的观察呢?不会成为胜义的观察。我们问船里坐着的船客:“你们是自己渡的还是别人渡的?”他们都会说:“是船夫把我们渡过去的。”船夫则会说:“我自己渡自己……”另一方面,我们不会说灯自己照亮了自己,因为灯的本体根本不会有黑暗的遮障,灯本身是自明的。那么,自己作为所亮,自己又作为能亮,这样的能知和所知在一个灯的本体上可不可以分开?根本不用分开。所以,自己的心了知自心,这就是自明自证,没有必要分开能知和所知。
自证的真正定义就是如此。在自己的相续中产生一种明觉的体会,不论眼识、耳识、鼻识,从内证的角度都存在一种明觉的领受,这就是所谓的自证。对此,无须区分“能证是什么、所证是什么”,否则,对于灯也应该分“能明是什么、所明是什么”,可是这一点恐怕谁也无法做到。所以说,在名言未经观察的情况下,应该承认一种明清之识——自证。如果这一点不承认,无论中观应成派还是中观自续派,在名言中都是很难立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