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一、由苦集门中思惟分二:一、思惟苦谛生死过患 二、思惟集谛流转次第
卯二、思惟集谛流转次第分四:一、连结文 二、烦恼发生之理 三、彼集业之理 四、死没及结生之理
辰二、烦恼发生之理分三:一、生死之因,以烦恼为主 二、应当善巧了知烦恼 三、抉择烦恼发生之理
巳三、抉择烦恼发生之理分四:一、正明烦恼 二、如何生起之次第 三、能生烦恼之因 四、烦恼的过患
午二、如何生起之次第分二:一、烦恼生起之根本 二、此根本如何生起其余烦恼之理
未二、此根本如何生起其余烦恼之理分二:一、略说 二、进而剖析
申一、略说
【【此复由其萨迦耶见,执为我已,遂即分判自他差别。如是分已,贪着自党,嗔恚他品,缘我高举,执我常断,于我见等及彼相属所有恶行执为第一,如是便于开示无我之大师,及师所说业果四谛三宝等法,邪见谓无,或复生疑为有为无是耶非耶。】
由于萨迦耶见执著五蕴是我之后,随着就分出了自他的差别。在分别自他之后,便贪著自己的一边(此即贪),嗔恚他人的那一边(此即嗔);自高自大(此即慢);执著我是常恒或者断灭(此即边执见);对我见等恶见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恶行,执为最殊胜(此即见取见与戒禁取见);这样就对开示无我的大师佛陀以及佛陀所说的业果、四谛、三宝等圣法认为是没有(此即邪见);或者心里怀疑此等有还是没有?是还是非?(此即疑)
【如《释量》云:“有我知有他,执嗔自他分,与此等系属,生一切过失。”】
如《释量论》说:执著有自性成立的我,就有和“我”对立的“他”,于是贪执自党,嗔恚他党,以及与这些贪嗔等相连,而生起一切生老等过失。
申二、进而剖析
“由其萨迦耶见,执为我已,遂即分判自他差别”:“我”是缘五蕴妄执具有独立个体之相,有了我执后,就会在我上安立差别。相反,如果不存在施设基——独立的自我,则如何在“我”上安立可爱的我、尊贵的我、纯洁的我、永恒的我、富贵的我、成功的我、有自性的我、新潮的我、精彩的我?如同对石女儿无法安立差别一样。
自从将多分无常的五蕴执著成自性成立的我之后,以此独立的我,就会执著“我”之外的其它五蕴为他,如此就有与我对立的他。
在引生烦恼之前,自己心中先是会显现自他对立之相,有了自他的比较后,自然就会生起烦恼。分判自他差别之后,心前所现之法,如果随顺心意,就生贪著;违逆心意,便起嗔恚;比自我高上,就生嫉妒;比自我低下,就起我慢;与自我平等,就生竞争。诸如此类,一定是心里现起“我”“他”对立之相,以二者对比所生的差别,而生起不同的烦恼。
再分析“贪著自党,嗔恚他品”的含义。什么是自党与他品?从广义而言,不仅是指补特伽罗,其实凡是一切相合自我心意、满足自我的法都是自党,凡是一切违反自我心意、不悦意之法都是他品,小至衣食、受用、环境、人、事,大到团体、宗派、见解、思想、民族、国家,都以自我的执著,而分成自党与他品。一旦心前现起自党,就会贪著不舍,而现起他品就会嗔恚排斥,这贪嗔的源头就是执著自我。
贪嗔二者关系密切,如同兄弟。嗔源自于贪,我们常说:“爱越深,恨越切”,因为贪是对某法耽著不舍,如果另有一法障碍自我贪欲的实现,就会产生嗔恚。如同一只手要紧紧握住某物,如果有人抢夺或者障碍求取,另一只手就会挥拳出击。我们内心的动作也是如此,“自我”不愿舍离对境时,如果有外力造成妨碍、破坏,心执著越强,对这违逆境的抵触心态也越强。
此外,以萨迦耶见为根源会引起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和怀疑。为何如此?因为凡夫基本上,念念都落在萨迦耶见中,对无我空性一无所知,这样就可以断定:乃至未闻思空性教法之前,不论他怎么修道,所执之见始终不相违我执,种种行为也不可能抓住对治我执这个重点。
可见轮回的根在于我执,凡夫的一念一言一行都是围绕着我执而进行。人人都围绕着“我”执在转,轮回就此而形成。对凡夫而言,人生的意义就是实现“我”的圆满,无论是地狱、旁生还是无色界天,都以“我”而存在。一旦“我”消失,就不会有业与烦恼,整个轮回也就随之消亡。可见,执我,轮回立,不执我,轮回亡,因此,我们所有解脱的修行都应当围绕破除我执而进行。
以下宣说能生烦恼的因,《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宣说了能生烦恼的六种因素,此中每一种因素,我们都要结合自相续观察,认识六因与烦恼之间能生所生的关系。
午三、能生烦恼之因分七:一、所依 二、所缘 三、猥杂 四、言教 五、串习 六、作意 七、摄义
【第三能生烦恼之因分六。】
能生烦恼的六个因:所依、所缘、猥杂、言教、串习、作意。
未一、所依
【所依者,谓烦恼之随眠。】
生烦恼的所依就是烦恼随眠,即潜伏在心相续中的烦恼种子。
未二、所缘
【所缘者,谓顺生烦恼境界现前。】
烦恼生起的所缘境,即能随顺烦恼生起的境界现前。也就是随着某种境界的现前,会引发相应的烦恼。
未三、猥杂
【猥杂者,谓随学恶友非善士夫。】
猥杂者:猥即卑下、鄙陋,杂即混杂,能令心恼乱,趣向下流之法,就是猥杂。此处是指随学恶友而不是善知识。
未四、言教
【言教者,谓听闻邪法。】
言教者,就是听闻颠倒之法。
未五、串习
【串习者,谓增长烦恼昔串习力。】
串习,即是指能增长烦恼的串习力。
未六、作意
【作意者,谓妄增益爱非爱相,及于无常妄执常等非理作意。】
作意者,即虚妄增益可爱或不可爱相,以及对无常妄执为常等非理作意。
以上六因当中,第一所依(随眠)、第二所缘(境界现前)、第六非理作意,这三者是主因,不可缺少。《集论》以及《俱舍论》都这样宣说。《俱舍论》说:“由具尚未断随眠,境住非理之作意,此三因中生烦恼。”而这三因当中,又以非理作意最为主要。在未生起空性智慧之前,无法根除烦恼种子,由于因缘力,也无法避免出现所缘境,因此,遮止非理作意就显得极其重要,修行的进步也体现在能否安住在如理作意上。
从下士道到上士道整个道次第的修心过程,就是数数如理作意而修心的过程,如果修学时间较长,而烦恼仍未减灭,不是法不得力,而是未能如理作意,未依法思惟,结果唯是虚学而已。皈依三宝最主要的是皈依法,皈依法的学处是“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其核心是如理作意。听闻圣法之后,缘圣法如理作意,如此才能对治烦恼,转化自相续,才能彰显圣法的净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