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2015 年答复一位师兄的问题,希望对大家闻思修《入行论》有点帮助。
说来很惭愧,我的精力也都在闻思上面,真正的实修比较少。首先和大家分享一篇大宝法王对治烦恼的教言:http://blog.ezerg.com/?post=115
如上师在讲《入行论第五品——正知正念》中的“心无正知者,闻思修所得,如漏瓶中水,不复住正念。”这个颂词的时候,提到闻所生慧、思所生慧和修所生慧,我们大多都停留在“闻所生慧”(毕竟是小小资粮道的众生),“闻慧”只是让我们了知烦恼的存在,如果想要压制烦恼的话,就需要“思慧”了,“思慧”对于《入行论》来说,至少到达到不看法本很清楚的思维每一品科判的脉络和相关颂词的意义,特别对于关键的颂词的含义可以深入理解并知道如何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当遇到烦恼时可以利用论中的窍诀和方法,通过理论思维可以将烦恼暂时压制,而且更重要的是需要使用连环招术,因为本来《入行论》就是一整体,简单来说通过前三品的受持菩提心,到达第四品不仅不能舍弃,而且要利用暇满人身护持、增上并圆满菩提心,同时认识到唯一的敌人就是烦恼,接下来第五品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窍诀:抉择万法唯心,从护心来护一切,具体方法就是四步:一、观察;二、观后对治;三、最终从心上改正;四、其他一切所需要之行。然后才开始对治嗔恨的方法(三种安忍等等),意思是需要把前面的理论掌握清楚后,将前后联系到一起对治烦恼,也就是说前面讲的并不是没用,而是很重要。最后的“修慧”则座上观修和座下行持中的不断串习。最终利用《第九品智慧品》从根本上断除烦恼的因。
“思择法忍”这部分,我理解三层意思:一、了知世间万法因缘生灭,业力所牵;二、通过第一层,抉择万法为心,也是第五品开始抉择过的,是通过缘起,只不过这次的途径不同;三、通过第二层,抉择心的本体为空性,也就是通过中观的根本因“大缘起因”来观察万法的因、果和本体来以理证成。
个人感觉我们通常应用是第一层,也就是广论中提到的比较实用的方法,或者说比较偏世俗的层面,等学习到第九品就可以理解真正的第二、三层的含义了。
第二层和第三层本身学起来就比较难,生起觉受更难,而且学不会跟本应用不起来。即便是闻思上已经通达无碍的阶段,真实生活中实用也不是很大。所以需要《前行》中的观修,不停的串习来改变无始来的习气,慢慢生起觉受直到真实体会到“就是这个样子”的感觉。如果有这样的体会后,在实际生活中自然也就能运用。从见解上达到第三个阶段,也就是从分别念上生起胜义菩提心,然后再修《前行》会比以世俗菩提心摄持更加圆满,个别没有出离心、菩提心摄持的更是没有可比性的。
所以我们学《入行论》一方面规范好我们的行为,更重要提高我们的见解,然后开始《前行》的实修之路。
上师在《入行论》第 179 课最后的结尾中说过:遇到了大乘佛法,是我们的一种荣幸,大家一定要有利他心及空性见。我再三强调过,这两个根本窍诀始终都不能忘,有了空性见的话,不会特别执著如泡影一般的万法;有了利他心的话,每天活着就是为了众生,不可能围绕自己的利益而造恶业。所以,这两个关键窍诀,大家永远应该记住!
我大概上是这么理解三种慧的次第的。我也是在向第二步努力中。其实遇到对境也是我们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一种助缘,如同前三品发起菩提心之后,要让菩提不断增上并圆满。只要清楚认识到唯一的敌人就是烦恼(第四品:无始相续敌,孽祸唯一因),成佛必须靠众生(第五品:眼见有情时,诚慈而视之,念我依于彼,乃能成佛道。),而且我们是发了菩提心的人(第六品:初欲有情乐,而发菩提心,有情今获乐,何故反嗔彼?),所以要精进(第七品:勿怯积助缘,策励令自主,自他平等观,勤修自他换。),修行的次第(第八品: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灭烦恼,知已先求止,止由离贪成。),修行的最终目标,(第九品:有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当然,最后不要忘记将一切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成就佛果(第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