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师兄,本周和下周分别共修第163课和第164课,继续学习第九品《智慧品》的内容。
智慧品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生智慧之方法,即认识智慧之自性、深入对境无我和破除所断实执;二、以智慧所得之事,即平息世间八法和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
现在正在学习“生智慧之方法”,分三:一、认识智慧之自性;二、深入对境无我;三、破除所断实执。首先学习“认识智慧之自性”,分二:一、抉择对境二谛;二、修行有境正道。其中“抉择对境二谛”已经圆满。
第 159 课开始学习“认识智慧之自性”的第二部分“修行有境正道”,分二:一、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二、了知胜义空性而修道。其中第一个科判分三:一、真实宣说;二、所修道之自性;三、修道之果。首先学习“真实宣说”,对方辩争:纵然你们通晓万法如幻,但也不一定能去除烦恼。譬如,古代的幻化师,他对自己通过木块、石子等幻化出的栩栩如生的美女,虽然明知是幻化,但分别念没有转为道用的情况下,仍会对之生贪心,产生不清净的染污意识。
第 160 课继续学习“真实宣说”,对于上一课的疑问,作者回答说:幻化师跟中观师不同,由于空性习气太薄弱,甚至对自己所变出来的美女也会生贪心。有人又问:不管是对实有的执著,还是对空性的执著,二者实际上都是分别戏论。以空性来对治实有,又以实有来对治空性,这就如同大象沐浴一样,始终在分别念里翻来覆去?答曰:并不会有这种过失。中观宗首先依靠空性断除实执,然后对空性、有无二边、非二边的戏论,也要一个一个地灭除。其实,为断实执而修空性,当实执断除时,空执也会自然而除,犹如“两木相因,火起木尽”,两段木头摩擦起火,终会被彼此烧尽无余。因此,断除实有的执著之后,无实的执著也逐渐消失,最终灭尽一切分别念,这就是所谓的大空性。至此,圆满“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的第一部分内容。
然后学习第二部分“所修道之自性”,分二:一、一切对境均不成立;二、心不缘一切。首先“一切对境均不成立”,我们观察一切万法,从轮回中的柱子、瓶子,一直到涅槃、佛陀相好庄严之间的清净和不清净万法,没有一个成实存在。世人所许的万事万物,只是在迷乱识前成立为有。然后“心不缘一切”,这里主要是抉择中观的究竟空性见,本论中此偈极为重要。意思是说,如果山河大地等有实法、空性龟毛兔角等无实法,皆不住于心前,此外的二俱、非二俱也不存在,心无有任何成实之所缘,这即是最寂灭、最圆满究竟的境界。至此,圆满“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的第二部分内容。
第 161 课学习第三部分内容“修道之果”,分三:一、虽无发心然能成利;二、作者虽灭然有作用;三、虽无心然能生福。首先学习第一部分“虽无发心然能成利”,对方问:“因为佛陀没有利他的想法,而利益众生一定要有分别念,没有这方面想法的话,怎么可能利益众生呢?”中观宗回答:佛陀虽然没有能取所取的执著分别,但仍能利益天边无际的可怜有情。这个道理可用比喻来说明,就像如意宝、如意树,它们虽没有利他的分别心,但有缘者在其面前祈祷时,愿望自然会得到满足。
然后学习第二部分“作者虽灭然有作用”,有些人又问:“佛陀已融入法界,灭除了一切分别戏论,那往昔誓愿现在又怎能实现呢?”答言:尽管佛陀想利益众生的心已经泯灭,但由于因地时勤作的功用力所致,现在仍可以利益众生。打个比方说,从前有一个人,通过仪轨和咒语修持大鹏法。修成之后,为利后世众生,他砌成一座大鹏塔,并发愿让每一个见闻接触或转绕礼拜此塔的人消除龙病折磨。同样,菩萨趣入不住涅槃之后,成为了众生怙主的正觉塔。此时他虽没有分别心,但仍能成办一切他利,在其面前祈祷的话,什么样的祈祷,满什么样的愿,赐给什么样的悉地。
最后学习第三部分“虽无心然能生福”,小乘行人说:“佛陀若无接受供养的心,供佛怎么会有福德呢?”中观宗答道:那不一定。佛陀在《绕塔功德经》中云:“若人清净心,供养住世佛,灭后之遗塔,功德无差别。”以清净心供养住世佛,或者以清净心供养佛涅槃后的舍利塔,这两个功德完全等同。小乘行人认为,以实有的供品,供养实有的佛陀,最后得到实有的功德。而大乘中观宗认为,以幻化的心,供养幻化的佛,最终得到幻化的果。尽管二者所许有所不同,但供佛能得福果这一点,是没有分歧的,均有可靠经典作为依据。至此,圆满了“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
第 162 课开始学习“修行有境正道”的第二部分“了知胜义空性而修道”,在小乘宗中,增上慢声闻认为,现见四谛十六行相的真理,即可断除障碍而获得解脱,并不需要修持诸法无自性的空性。作者分三方面回答:一、以教略说;二、以辩答广说;三、摄共同之义。首先“以教略说”,中观宗回驳:你们的说法不合理。如果没有证悟空性,根本不可能得到解脱。在大乘《般若经》、《心经》等中都说明了,凡是获得圣者果位者,必须要证悟空性,除了空性之外,不可能有其他断烦恼、证菩提的方法。
然后“以辩答广说”分二:一、大乘教典成立佛说;二、修持胜义正道。首先学习“大乘教典成立佛说”,小乘宗说:“我们不承认大乘经典为佛语,你们又何必引用大乘《般若经》的教证呢?”中观宗反问:大乘《般若经》等如果不成立为佛说,你们的《阿含经》、《毗奈耶经》等小乘经典,又怎么成立是佛说呢?然后分两方面驳斥:一、破教之理由;二、破佛说之理由。
首先学习“破教之理由”,小乘宗回答:“我们完全可以成立小乘经典是佛语。因为对《四部阿含》 、《四部毗奈耶》、《百业经》等小乘经典,你我两宗均承认它为佛说。”
中观宗驳斥:你们认为共同承认即成立为佛语,不共同承认,就不能成立,那么你尚未信奉佛法之前,比如在入胎、住胎、呱呱落地时,绝对不会有这些承认,那时是不是不能成立小乘经教为佛语呢?因为当时没有你我两宗共同承认之故。
小乘宗又辩驳:“初生之时虽不能成立小乘经教为佛说,但我们有可信任的传承上师,佛陀、迦叶、阿难、草衣、近藏、黑色、大三千等,一代代口耳相传,不断法脉到现在,因此可以确认是佛说。”
中观宗回答:你们成立的依据和理由,同样适用于大乘,因为大乘也有未曾间断的传承。释迦牟尼佛在二转法轮时,于印度灵鹫山给菩萨众为主的眷属宣说了空性法门,由弥勒菩萨、文殊菩萨等结集,一代代传至龙树菩萨、无著菩萨、月称、圣天,一直传到现在。这些历史绝对可靠,因此,我们也坚信大乘教法为佛语。还有一点是,你们说二者承许即为佛语,所谓的“二者”,是内道中的二者,还是任意二者?如果是内教中的二者,那么承认大乘者,肯定有两个人以上;如果是任意二者,那信奉外道的人有成千上万,岂不是要成立吠陀 也是真理?
小乘宗认为:“小乘经典完全符合三藏教义,无有是否佛说之诤。而大乘却有如是争论,有争论的话,大乘经典肯定不是佛说。”
中观宗回答:如果说有争论就不能成立为佛语,那么外道对小乘《阿含经》等也不承认,经常与内道有一些争辩。比如在无常方面,佛教承认三法印,认为万法无常,而外道认为世间是常有的,是大自在天或上帝所造,在无我、空性等方面,也有各种辩论。而且小乘声闻十八部之间,在见、修、行、果方面有许多分歧,也有相互否认对方的争议。假如有诤即非佛语,你们岂不是也不能成立为佛语吗?至此圆满“破教之理由”。
第 163 课继续学习“大乘教典成立佛说”的第二部分“破佛说之理由”,增上慢声闻不承认大乘经典为佛语,他们说:“如果戒定慧三学的教言被编入三藏,那么这些教言才可以承认为佛语。”作者回答说:大乘教典中,其实也完全具足三藏。比如《妙法莲华经》、《华严经》等诠释定学,编入大乘经藏;《梵网经》等诠释戒学,编入大乘律藏;《大智度论》等诠释慧学,编入大乘论藏。因此,大乘教义以超胜的方式包括戒定慧三学,为什么不承认为佛语呢?
小乘行人反驳:“虽然有些大乘教典与小乘三藏相同,但并不能说明大乘教典就是佛语,因为在大乘中,许多教义与小乘三藏不符。”中观师以同等理回驳道:你们这种推理不能成立。如果一个道理不符合教义,一切都有过失的话,那么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道理符合教义,为什么不能说一切都没有过失呢?大乘经典中也讲了万法无常,人我的补特伽罗不存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三宝四谛等等,这些与小乘没有什么差别,按你们以一概全的推理,为什么不能成立大乘经藏为佛语?
小乘宗辩驳:“如果《般若经》等大乘经藏是佛所说,那佛陀已将一切教法交付给迦叶尊者,为什么迦叶尊者不了悟这些?他为什么不宣讲空性法门呢?由此推测,大乘肯定不是佛语。”作者回答说:佛陀所宣说的大乘妙法极其深奥、广大,作为小乘阿罗汉的迦叶尊者,虽然是主要的代表人物,但阿罗汉有四种不知因——境不知因、时不知因、细不知因、多不知因,故而难以测度大乘的深广法要。至此,圆满“大乘教成立佛说”。
然后开始学习“以辩答广说”的第二部分“修持胜义正道”,分三:一、未修胜义之过失;二、修胜义之功德;三、摄义。首先学习“未修胜义之过失”第一部分“未断烦恼不得涅槃”,中观宗继续以理证分析:倘若不承认大乘空性,那么佛教所依的比丘阿罗汉,也难以成立。因为如果心有所缘,不管是空性还是有法,都难以住于涅槃,获得阿罗汉果位。
第 164 课继续学习“未修胜义之过失”的第二部分“断烦恼亦不得涅槃”,小乘宗说:“虽然阿罗汉未证悟大乘空性,但通过修行诸蕴无常等人无我,通达十六行相中的空与无我二相,也能断除烦恼,脱离痛苦,不必修持大乘的二十种或十六种空性。因此,获得阿罗汉果就可以了。”
中观宗反问:既然如此,那么断除烦恼障,就应该是最究竟的解脱了。如果说阿罗汉果位至高无上,那他岂不是通达了一切万法,灭除了一切障碍?
小乘宗不得不承认:“是啊,阿罗汉断除了一切烦恼,当然是三界中最高的境界。”
中观宗进一步驳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阿罗汉虽然没有转生于三界的烦恼,但由于前世的业力没消尽,他们在证果后还要感受宿业报应,这是有目共睹的事情。
阿罗汉要受宿业之功能,并不是究竟果位,这是现量可见的事实,可是傲慢声闻对阿罗汉已证究竟解脱,另有一套说辞:“虽然阿罗汉有受业现象,显现上也有痛苦,但因为他们已远离了近取爱,没有十二缘起中的爱取支或俱生我执,故而决定不会转生后世,不可能辗转不停地在轮回中流转生死,这难道不是究竟解脱吗?”
中观宗驳斥:阿罗汉虽已断尽无明我执所生的爱取(轮回之因),但相续中仍有非染污爱的存在。非染污爱属于一种无明愚痴,遇到对境时有苦乐感受,有感受则会产生爱执,如佛经中云:“乐受增上贪,苦受增上嗔,舍受增上痴。”《俱舍论》中也说:“因以苦乐舍三受,安立贪嗔痴三缚。”由于阿罗汉有受的缘故,必定仍住于爱执之中,又怎能说是已得究竟寂灭呢?
最后学习“未修胜义之过失”的第三部分“心灭亦再现”,若远离了大乘空性,则不能息灭四边八戏,心识定有所缘,无法彻证法无我,其境界并非究竟无缘寂灭。若没有远离一切戏论的大乘空性,心识虽然暂时灭尽,但不管是八识聚、六识聚,都安住在阿赖耶当中,就像是无想定的天人,通过禅定力将粗大心念暂时压伏了,可是长劫之后因缘聚合时,心识仍会生起来。至此,圆满“修持胜义正道”的第一部分“未修胜义之过失”。
如上次共修内容提到的,“了知胜义空性修道”是宣说修习空性的必要,也就是说想要获得究竟的解脱唯一的方法便是空性智慧,关于这一点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中也如是开示:“不具证悟实相慧,纵修出离菩提心,亦不能断三有根,故当勤证缘起法。”这里的重点在于遣除我们对于解脱之路的疑问,而并没有讲解什么是空性、修习方法等等内容,如论中破斥小乘宗认为证悟四谛十六形相即可解脱,并且认为般若空性非佛说而不必修持。所以学习完本科判的内容,大家应当生起对于大乘佛法和空性智慧更加坚定、不为他转的胜解信心,特别是通过“修持胜义正道”的学习产生对于修习空性的欲乐心,进而为了三界六道众生暂时和安乐和究竟的解脱,生起大精进心来修习空性并且发愿证悟空性智慧。
当然,整体的次第也不要忘记,简而言之分两个步骤:首先抉择一切万法唯心,最终抉择心的本体离戏大空。前者主要是“唯识”的内容,利用“因明”的理论破斥“俱舍”,如有疑问可参考《入行论第九品补充:<唯识二十论>》;后者主要是“中观”的内容,利用“中观应成派”的理论建立远离四边八戏的法界实相,这需要本品后面“深入对境无我”的内容。为什么是这个次第呢?打个比方就是“擒贼先擒王”,虽然外境显现无量无边,我们无需逐个破除,只要明白显现的来源是我们的“分别心”,如第五品“正知正念”开始部分“护心之理理由”就是在抉择这部分内容,还推荐学习一下华智仁波切《屠夫真言》。确定问题的根源之后,只需要把实有的“心”破除掉,那么一切虚妄分别皆消失于法界,无论内心与外境,一切皆是安住本来空性大平等的法性真如、不曾改变。如《六祖坛经》中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