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摘要中全部是上师讲记的内容,个人仅仅将其部分内容复制出来,未作任何删改!!!
今天继续讲三根本苦中的行苦。
这里讲了,我们所吃的食物、所喝的茶,背后都隐藏着各种罪过。但这样说,并不是让你不能喝茶、不能吃糌粑、不能吃米饭,真正的修行人必须饿死。藏地的措智让珠等大德,也讲过清净食物的诸多功德,因此享用饮食并不过分,关键是要明白:这些饮食的背后,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恶业。
尽管茶叶背后有一些过患,正如前文所说,种植时会杀害虫类、销售时会说妄语等,但我们作为享用者,相续中若没有这种发心,过失应该不会太大。比如,一个人在喝茶时,并没有杀虫的意乐,也没有杀虫的行为,最终没有亲自去断绝虫的命根,那么按照佛经的观点,他不会有杀生的罪业。
因此,在这个世间上,不掺杂一点罪业的饮食,哪里都找不到。然尽管如此,大家也不要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所有事物,而应关心它背后的一切,为那些相关的众生多作回向。比如,你每天早上起来应该想:“我今天所享用的饮食、衣服,或者所接触的任何事物,如果与哪一个众生有缘,但愿他的相续获得利益。”这样以菩提心摄持,自己的一切行住坐卧,全都成了功德,于菩提道有利,这对修行人而言至关重要。
下面就藏地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糌粑,华智仁波切再作一番剖析,以阐明行苦的道理:
他是怎么讲的呢?糌粑的来源是青稞,青稞在最初耕耘时,地上所有的虫被活活埋到地下,地下所有的虫又被翻至地面上,耕牛不论走到哪里,随之而来的乌鸦、鸟雀,都会跟在后面不停啄食着小虫。当灌溉田地时,水里的含生会干涸而死,旱地上的含生则溺水而亡。到播种、收割、舂磨等时,所杀的含生也不可胜数。想到这些,我们吃糌粑就如同在吃虫蝇粉末一样。
或许有人认为:“既然吃糌粑如同吃虫,那吃素和吃荤就没什么分别了。”这种想法不合理。此处所说的“一样”,是让我们认识到糌粑的背后有许多罪业,并不是说吃一碗糌粑和吃一碗虫真的完全相同。措智仁波切也讲过:“吃虫跟吃糌粑有很大区别。吃了糌粑以后,可令修行人身体健康、长久住世,行持许多善法。而他身体好的话,体内两万一千条虫也会健康,不会死去。虽说种植青稞时难免会杀生,但这些众生即使没有被杀,到了秋冬季也会冻死。所以,只要不是故意杀虫,过失不会有那么大。”当然小的过失还是会有,所以,大家平时享用食物时,应回向与之相关的所有众生离苦得乐,这样的话,功德会远远胜于过失。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看看功大还是过大。倘若盲目地认为不能吃糌粑、不能喝茶、不能吃酥油,一直等着饿死,那过失会更大。佛陀在任何经中都没有说,所有修行人一定要等死。华智仁波切之所以讲食物的过失,也主要是为了提醒我们:修行要以正知正念来摄持,否则,到时候会偿还很多债务。
所以,这些因果观念,大家一定要学习。通过学习,对不同的观点认识之后,再去分析各个教言的究竟密意在哪里,这样一来,你的行持就不会偏堕。
又有人想:“既然糌粑、茶叶都有过失,那被称为三白三甜[ 三白三甜:乳汁、乳酪、酥油为三白,冰糖、蔗糖、蜂蜜为三甜。]的酥油、牛奶等,应该是无罪清净的食物吧?”但事实并不是这样。为了获得这些东西,大多数小羊羔和牛犊都会被杀,即使是未被杀的,也很难吃到一口甘甜的母乳。
总之,现在认为幸福的所有事物,包括口中吃的、身上穿的,一切财物、食品、受用,都唯一是通过造罪业才得来的。且不说无恶不作的有些行为,就算是看似清净的生活,阿罗汉等圣者去观察时,也直接、间接与罪业有密切关系。
“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曾用神通看一杯水,发现水里有无数生命,因此不敢喝。后来佛陀告诉他:不应以阿罗汉的神通观察,而应以肉眼所见,抉择某些行为的取舍。汉地《毗尼日用》中也说:“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若不持此咒,如食众生肉。”并要求出家人在喝水之前,念宝髻如来心咒“嗡哇西波拉牟尼娑哈”,这样才不会有过失。
其实,业的建立跟心有关。按照大乘论典所言,业分为不动业、非福业、福业[ 不善业,称为非福业;欲界所摄的善业,称为福业;色界、无色界所摄的善业,称为不动业。],这些皆依无明而起。所以,业跟分别念有很大关系,倘若没有分别念的造作,只是无意中造了非福业,则不会成为堕恶趣的根本因。因此,对于这些问题,大家一定要分清楚。
当然,有时大德们为了强调某个道理,比如这里所讲的行苦,会再三告诫我们:任何一个表面的快乐,背后都有许许多多罪业,这一切的果报终将要感受漫漫无边的恶趣之苦。从而令我们认识到“诸行无常,诸受皆苦”、“三界犹如火宅”的真谛,这也是有特殊必要的。
以上讲了三根本苦的最后一个——行苦。
己二(八支分苦)分八: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怨憎会苦;六、爱别离苦;七、求不得苦;八、不欲临苦。
关于八种支分苦,《佛说五王经》[ 《佛说五王经》:失译人名,附东晋录,收于《大正藏》中。内容为五王共相友善,四王各说世乐,惟普安王说出世乐,因引四王见佛,佛为说世间八苦,遂同出家修道。]中有广泛的描述。
实际上,《前行》的很多道理,在《大藏经》中都能找到出处。
庚一、生苦:
本来,人类有胎、卵、湿、化四生,但因南赡部洲的人大多是胎生,故此处主要是讲胎生之苦。
按照佛教的观点,有情生命的延续,要经历本有、死有、中有几个阶段。“本有”是从投胎后开始,直到死亡之前,即今生的整个过程;“死有”是指从死魔缠身到断气之间(也有说是死时断气的一刹那);“中有”又称中阴身、寻香识,指此期生命结束到下期生命开始的过渡阶段。
《正法念处经》里说,中有寻香识[ 寻香:食香者,欲界中有或中阴身,各依因缘善恶,吸食种种香、臭气味,故名寻香。梵语译作乾达婆。]是一种意识形态,具有他心通等有漏神通,就像梦中身体一样飘飘忽忽、晃晃悠悠的。一旦它为业力所牵,进入父精母血中,逐步会形成凝酪、膜疱、血肉、坚肉和肢节……从而出现身体。
所以,身体是以父母的不净种子而生。那它有没有开始呢?应该有。这个开始是什么样呢?这一世的身体,依靠父母的不净种子产生;而父母的身体,又依靠他们各自父母的不净种子产生……这样一代一代往前推,最后可推至人类祖先的身上。
那心识有没有开始呢?也有。大家都知道,“我”是在五蕴聚合上假立的,五蕴即为名与色,其中名以识蕴为主,是一种心识的状态。这种明清的心识,对每个众生而言,从无始以来就一直跟随着,纵然这个世界坏灭,也会迁移到其他世界去,故心识可以一直往前推。它的最初起现,密宗的无上瑜伽中叙述得非常细致。
那么,住胎到底有什么痛苦呢?胎儿在肢节诸根齐全时,会觉得母胎非常狭窄、臭气扑鼻、漆黑一片,仿佛被关在监狱里一样。当母亲吃热的饮食时,胎儿会像置身火中烧灼一样痛苦;母亲食用凉的饮食,又会给他带来浸在冷水中一样的痛苦[ 《佛说五王经》云:“母噉一杯热食,灌其身体,如入镬汤。母饮一杯冷水,亦如寒冰切体。母饱之时,迫迮身体,痛不可言。”];母亲睡觉之际,他感到如同被大山压着一样痛苦;母亲饱足的时候,他又觉得像夹在山崖间一样痛苦;母亲饥饿的时候,他会有如堕入万丈深渊般的痛苦[ 《佛说五王经》云:“母饥之时,腹中了了,亦如倒悬,受苦无量。”];母亲在行住活动时,他觉得像被狂风席卷一样痛苦。此外,佛经中还说,母亲吃酸、甜等食物时,胎儿皆会感受诸多痛苦[ 《大宝积经》云:“若母多食或时少食,皆受苦恼。如是若食极腻或食干燥,极冷极热,咸淡苦醋,或太甘辛,食此等时,皆受苦痛。”]。
胎儿住胎圆满九到十个月后(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如上座老生比丘住胎六十年;老子住胎八十一年,他将《道德经》写成八十一章,也是为了纪念母亲怀他八十一载),紧接着要面临出生的时刻。降生时,由于三有业风的吹动,迫使他头足倒转,大头朝下[ 《大宝积经》云:“由业力故,风吹胎子,令头向下,双脚向上,将出产门。”]。当通过产门时,好似被大力士拉着脚拽出来摔在墙壁上一样痛苦。经过盆腔的整个过程,就好像通过铁斧上的铁孔一样痛苦。如果母亲产门过于狭窄而生不出来,可能胎儿就这样惨死在母亲肚子里,或者母子二人同归于尽。
刚才讲了胎儿在住胎、分娩时要遭受百般痛苦,那么,他生下来后还有痛苦吗?有。婴儿出生之后被放在垫子上,这时他觉得像落到荆棘丛中一样[ 《佛说五王经》云:“生堕草上,身体细软,草触其身,如履刀剑。”];当护士剥脱背上的胎膜时,他感到似乎被活活剥皮一般;擦拭他身上的不净物时,也感觉好像在用荆棘鞭子抽打自己[ 《正法念处经》云:“初生时,其身柔软,如生酥搏,亦如芭蕉,又如熟果。母人瞻产,以手捉之,其手坚涩,皴裂劈坼,厌恶蹙面,指甲长利,面目丑恶。以手捉之,犹如火烧,亦如刀割。如是婴儿,身体细软,母人触之,得大苦恼。”];当母亲满怀慈爱地将他抱在怀里,他反而觉得像雏鸡被鹞鹰叼捉一样痛苦;当在他头顶涂敷酥油[ 涂敷酥油:藏族以前的风俗,为小孩出生后祝愿吉祥的仪式,但现在不太常见了。]时,犹如被捆绑起来丢进坑里;当把他放在睡床上时,他感到沉溺在粪尿里一样[ 《大宝积经》云:“初生之时,或男或女,堕人手内,或在衣等,安在日中。或在阴处,或置摇车,或居床席,怀抱之内。由是因缘,皆受酸辛楚毒极苦。”]。
当然,作为婴儿,不管是饥饿、口渴、疼痛还是苦恼,也只能是嗷嗷啼哭,无法用语言表达。
随着岁月的流逝,昔日的婴儿在不断成长,小学、中学、大学、成家立业……韶华之年时,他表面上看来青春美满,但实际上生命却在一天天缩短,正一步步地走向死亡,最终必将空手离开人间。
我看现在的很多人,不信佛的就不讲了,而信佛的人中,90%都在为了今生而奔波努力。虽说他们是在学佛,但对来世会不会堕入恶趣、轮回的生老病死是否可怕,从来都没考虑过,如此学佛则没有多大意义。其实轮回中的一切,根本没有快乐可言,若能从内心中有这样的认识,才说明你的共同加行修得比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