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分二:一、道之根本亲近善知识轨理 二、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首先宣说道的根本——亲近善知识的轨理,再说亲近善知识之后,应如何依三士道修心的次第。
戊一、道之根本亲近善知识轨理分二:一、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 二、总略宣说修持轨理
在亲近善知识的引导中,首先为了令学人生起定解,而稍微展开来叙述,然后总的略说修持轨理。
己一、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分三:一、宣说依止之根据 二、正式宣说依止轨理 三、摄义
【今初。】
庚一、宣说依止之根据
【《摄决定心藏》云:“住性数取趣,应亲善知识。”又如铎巴所集《博朵瓦语录》中云:“总摄一切教授首,是不舍离善知识。”】
何为“善知识”?《法华文句》说:“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何为“住性”?《瑜伽师地论》云:“云何种性?谓住种性补特伽罗,有种子法。由现有故,安住种性补特伽罗,若遇胜缘便有堪任、便有势力,于其涅槃能够得证。”(安住种性的补特伽罗由于具有种子法,遇到殊胜助缘就有势力,堪能证得涅槃。)
《摄决定心藏》说:“安住种性的补特伽罗应当亲近善知识。”(“安住种性”是具因,“亲近善知识”是殊胜助缘,因缘值遇便能证得涅槃,所以应当亲近善知识。)又如铎巴汇集的《博朵瓦语录》中说:“总摄一切教授的首要,就是不舍离善知识。”
总摄一切修行的教授,以修持上师瑜伽最为重要。以下宣说原因。
【能令学者相续之中,下至发起一德、损减一过,一切善乐之本源者,厥为善知识,故于最初依师轨理极为紧要。】
能让学人相续中,下至发起一分功德、减少一分过失,这一切善乐的根本来源就是善知识,因此最初依止上师的轨理极为紧要,这是关键中的关键。
下面引经证明。
【《菩萨藏经》作如是说:“总之,获得菩萨一切诸行,如是获得圆满一切波罗蜜多、地、忍、等持、神通、总持、辩才、回向、愿及佛法皆赖尊重为本,从尊重出,尊重为生及为其处,以尊重生,以尊重长,依于尊重,尊重为因。”】
《菩萨藏经》说:“总之,我们能获得菩萨的一切修行,能圆满一切波罗蜜多,能获证一至十地的果位,能成就安忍、等持、神通、总持、辩才,能发起回向、大愿,乃至能成就佛的功德法,这一切都依赖上师、以上师为根本、以上师的大慈大悲而得以出生、以上师的护持方得增长。一切地道功德之出生乃至圆满,都依靠上师,上师是一切利乐的源泉。”
【博朵瓦亦云:“修解脱者,更无紧要过于尊重。即观现世,可看他而作者,若无教者亦且无成,况是无间从恶趣来,欲往从所未经之地,岂能无师?”】
博朵瓦尊者也说:“凡是修持解脱,再没有比上师更紧要的助缘。即便是观察今生,我们可以看他人做事,若无老师指导,也无法成就,何况刚从恶趣中出来,想去往从未经过的地方,岂能没有上师?”
庚二、正式宣说依止轨理分六:一、所依善知识之相 二、能依学者之相 三、彼应如何依师之理 四、依止胜利 五、未依过患 六、摄彼等义
辛一、所依善知识之相分四:一、略说 二、上等法相 三、中等法相 四、下等法相
【今初。】
壬一、略说
【总诸至言及解释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虽说多种,然于此中所说知识,是于三士所有道中,能渐引导,次能导入大乘佛道。】
总的在诸经论中,虽然按照各乘自身的情况,宣说了许多种上师的体相,但此处所说的善知识,是特指在下中上三士所有的道中能够渐次引导,之后能将学人导入大乘佛道的善知识,即能于三士道中渐次引导学人的上师。
壬二、上等法相
【如《经庄严论》云:“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是说学人,须依成就十法知识。】
按照《大乘庄严经论》所说,学人必须依止成就十法的大乘善知识。“十法”即:一、调伏;二、静;三、近静;四、德增;五、具勤;六、教富;七、善达实性;八、具巧说;九、悲体;十、离厌。
此十法可分为自利功德和利他功德两类,即:前七法除“具勤”之外,均是自利功德,其余四法是利他功德。
【此复说为自未调伏而调伏他,无有是处,故其尊重能调他者,须先调伏自类相续。若尔,须一何等调伏?谓若随宜略事修行,于相续中有假证德名,全无所益。故须一种顺总佛教调相续法,此即定为三种宝学,是故论说调伏等三。】
为什么善知识必须具备“调伏”、“静”、“近静”三种德相呢?
自己尚未调伏而能调伏他人,绝无是处。因此,能够调伏他人的上师,首先必须调伏自相续。那么,需要何种调伏法呢?如果只是随便稍作修行,相续中只有虚假的证德名称,则对他人毫无利益。所以,必须具有一种随顺佛教调伏相续的证法,这决定是戒定慧三种宝学,因此《大乘庄严经论》中首先讲述了“调伏”等三种德相。
【其中调伏者,谓尸罗学。】
“调伏”,指尸罗学或戒学。《大乘义章》云:“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炎,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
调伏相续必须依靠戒学,依靠其它法则难以成办。比如:耽著现世会增长身语恶行,依止戒学就能禁止这些恶行而获得调伏。又如微细的犯戒,可依戒律发露忏悔而得以清净。
【《别解脱》云:“心马常驰奔,恒励终难制,百利针顺衔,即此别解脱。”】
《别解脱经》说:“心的野马日夜不停地奔驰,即使长期努力也难以驯服,而能调伏心马的百利针顺衔,即是别解脱戒。”
【又如《分辨教》云:“此是未调所化衔。”】
又如《毗奈耶经》中说:此别解脱戒是制伏尚未调伏之众生的铁衔。
【如调马师以上利衔调伏悷马,根如悷马随邪境转,若其逐趣非应行时,应制伏之。学习尸罗调伏心马,以多励力制令趣向所应作品。】
如同驯马师以锐利的铁衔调伏烈马,同样,六根如烈马一般随着邪境流转,当它趣向非理的行为时,应及时制伏。学习尸罗调伏分别心的野马,应当通过多次努力制驭心马,使它趣向应当行持的如理行为。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大乘庄严经论》注释中说:“以增上戒学禁制相续,故诸根调伏。”
【寂静者,如是于其妙行、恶行所有进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发起内寂静住所有定学。】
“寂静”,即对善行和恶行的所有取舍之处,通过依止正念正知,使心发起内在寂静安住的所有定学。
唯有依止正念正知,才能寂静内在的烦恼散乱,以心外之法根本无法获得寂静。全知麦彭仁波切说:“以定学寂静烦恼散乱。”
【近寂静者,依心堪能奢摩他故,观择真义,发起慧学。】
“近寂静”,即依靠内心堪能的奢摩他观察抉择真实义所引生的慧学。
全知麦彭仁波切说:“以慧学寂灭烦恼分别念。”
为何在具足三学的基础上,还要具有“教富”、“善达实性”此二德相呢?论中说:
【如是唯具调伏相续三学证德,犹非完足,尚须成就圣教功德。】
善知识仅仅具有调伏相续的三学证功德,仍不足够,还须具有成就圣教的功德。
【言教富者,谓于三藏等成就多闻。善知识敦巴云:“言大乘尊重者,谓是须一,若讲说时,能令发生无量知解,若行持时,于后圣教能成何益,当时能有何种义利。”】
所谓“教富”,就是对三藏等教典成就了多闻。善知识种敦巴说:所谓的大乘上师,必须是一种说法时能令弟子产生无量知解,若依其教言行持时,对于未来圣教接近隐没时能成办何种利益,当时对初学者能有何种利益,比如持戒、取舍因果等,就宣说此种法。
【达实性者,是殊胜慧学,是谓通达法无我性,或以现证真实为正。此若无者,说由教理通达亦成。】
所谓“通达真实性”,即殊胜慧学——通达法无我空性,或者以现证真实为主。如果没有证悟的智慧,通过教理通达真实性也可以。
为了简别上文“观察抉择真实义所生起的慧学”,此处特别说是殊胜慧学,即证悟的智慧。
为什么还需要有“功德增上”呢?
【如是虽能具足教证,若较学者或劣或等,犹非圆足,故须一种德增上者。】
善知识虽然具足了教证功德,但如果功德较学者低劣或与学者相等,则仍不圆满,因此还需要一种功德比自己增上的上师。
【《亲友集》中作如是说:“诸人依劣当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胜者获尊胜,故应亲近胜自者。所有具最胜,戒近静慧尊,若亲近是师,较尊胜尤胜。”】
《亲友集》中说:“依止低劣者,自己原有的功德将会退失;依止相等者,便会平然而住,不得进步;依止尊胜者,才能获得殊胜的功德。因此,应当亲近功德胜过自己的善知识。若能亲近具足戒定慧等殊胜功德的尊长,则将比尊胜更为殊胜。”
全知麦彭仁波切说:“所依止者在持戒、多闻等功德方面超胜自己,如是依止才能增长善根。若依止与自己平等或不及者,必要不大。”《论语》也说:“毋友不如己者。”
以下引语录说明。
【如朴穷瓦云:“闻诸善士史传之时,我是向上仰望于彼。”又如塔乙云:“我于惹珍诸耆宿〔8〕所而作目标。”是须一种目向上望增上德者。】
如同朴穷瓦所说:“听到诸善知识的传记时,我是向上仰望他们的。”又如塔乙所说:“我把惹珍寺的长老上座们作为自己向上的目标。”善知识必须是一种学人自己心目向上仰望的功德增上者。
【如是六法是自所应获得之德,诸所余者是摄他德。】
以上六法(三学成就、教证二德、功德增上)是善知识自相续中所应获得之功德,其余四法则是摄受众生的功德。
以下“摄他功德”,都是在说法方面安立的,因为除了说法之外,再无其它利益众生之事。
【此亦如云:“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若除为他说无谬道摄受而外,无有以水洗罪等事。】
这也如教典中所说:“诸佛不是以水洗除众生的罪业(而是为众生宣说集谛),不是以手遣除众生的痛苦(而是为众生宣说苦谛),也不是将自己的证悟转移给他人(而是为众生宣说灭谛),诸佛唯一是以开示法性的真谛,而使众生获得解脱(如是为众生宣说道谛)。”因此,除了为众生宣说无谬正道而摄受外,并没有以水洗罪等事。
【其中四法,善巧说者,谓于如何引导次第而得善巧,能将法义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在摄持众生的四法中,第一,“善巧说法”,即对于如何引导学人的次第获得善巧,而能将法义巧妙地送入所化众生的心中。
【悲愍者,谓宣说法等起清净,不顾利养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说,是须犹如博朵瓦告慬哦瓦〔9〕云:“黎摩子〔10〕,任说几许法,我未曾受赞一善哉,以无众生非苦恼故。”】
第二,“悲愍”,即说法的等起清净,不考虑利养、恭敬等,完全是由慈悲心推动而宣说。这必须像博朵瓦告诉慬哦瓦的那样:“黎摩子,不论说多少法,我从未接受过一句善哉的赞叹,因为众生无一不是苦恼的。”
【具精勤者,谓于利他勇悍刚决。】
第三,“具精勤”,即对利他内心勇悍坚固,任何违缘、困难都无法动摇,毫无怯弱、懈怠。
【远离厌患者,数数宣说而无疲倦,谓能堪忍宣说苦劳。】
第四,“远离厌患”,就是数数说法而没有疲厌,即能安忍说法的劳累辛苦。
《大乘庄严经论》注释中说:“远离对于传法无意乐不善说,或者除了稍讲之外平时不恒时努力宣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