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到,一切大乘佛教的基础是皈依,要讲皈依的方法、真实皈依、皈依的功德等,从几个方面来宣说。
第六品 皈 依
一切大乘道之前行或基础皈依品分三:一、宣说入大乘道之方法;二、别说真实皈依;三、回向本品善根。
甲一、宣说入大乘道之方法:
如是谨依上师后,当渐修学解脱道。
前面依止善知识品当中讲,先要依照善知识的法相来观察善知识,好的善知识我们要依止,不好的恶知识要远离等,这些道理都讲得很清楚。知道了如何依止善知识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要真正地去皈依。
一般来说,依止善知识之后,一定要有次第地修学——“当渐修学解脱道”。
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引用了《涅槃经》说:“犹如梯级般,我之甚深教,亦当渐勤修,渐次非顿超。”佛法就像梯阶一般——爬楼梯的时候要一级一级地上去,并不是一下子就飞过去了,同样,佛法也应该渐次地修行,并非顿超。
甲二(别说真实皈依)分三:一、因皈依;二、果皈依;三、皈依之利益。
乙一(因皈依)分四:一、皈依之人;二、皈依时间;三、皈依对境;四、真实皈依。
丙一、皈依之人:
诸道基础为皈依,诸小士夫畏恶趣,
中士声缘畏三有,大士现见轮回苦,
不忍他苦畏寂乐,大乘佛子为众生,
皈依三因三意乐,平凡殊胜及无上。
这个颂词字面上很容易懂,但是也希望大家一定要认真去领会它的甚深意义。
“诸道基础为皈依,”皈依是一切道的基础,不管是小乘道也好、大乘道也好,密法也好、显宗也好,所有的道都要以皈依为基础,就像我们要砌一堵墙的话,墙基是基础一样。
“诸小士夫畏恶趣,”这里讲,小士道的人即低层皈依者,他非常害怕三恶趣,为了不堕入地狱、饿鬼、旁生当中并获得人天福报而皈依。这是畏惧三恶道者的皈依。
“中士声缘畏三有,”声闻和缘觉,是自己想获得解脱和寂灭而皈依,因为他们害怕永远沉溺在三有当中被业和烦恼一直束缚着。
“大士现见轮回苦,不忍他苦畏寂乐,大乘佛子为众生,”而一些上层的人看到轮回多么多么痛苦,众生被八苦、三十二苦等折磨着,他们就特别难受——难受并不是为自己,而是因为看到身边及三界轮回中的众生感受痛苦,所以就非常难忍。
“皈依三因三意乐,”因此我们首先要知道,皈依有三种意乐,前面两个都是为自己,为自己暂时的安乐和究竟的解脱而皈依,后面一种是为众生而皈依的。这是皈依的三种意乐,也是皈依的三种因缘——我是为度众生、为寂灭还是为不堕恶趣而皈依呢?
“平凡殊胜及无上。”前面的叫做平凡的皈依,中间为自己解脱的皈依叫殊胜的皈依,最后为众生而皈依的叫无上皈依。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还引用了《菩提道灯论》关于三士道的很多教证,希望大家课后一定要把《大车疏》读好、学好,这种机会比较难得。
丙二、皈依时间:
时间亦随意乐转,小士后世乐果间;
中士暂时至死间,究竟声缘得果间;
胜士恒皈菩提间,获得无量智慧间。
“时间亦随意乐转,”下面讲皈依的时间。从今天开始皈依,一直持续多少年、多少时日,这个时间也是随着我们的意乐和发心而有差别。
“小士后世乐果间;”如果你是小士道,你的皈依会一直持续到后世的乐果之间——人天的果报现前之前一直存在。
“中士暂时至死间,究竟声缘得果间;”如果你是中士道,为了获得声闻、缘觉的果,为了获得自己的解脱而皈依的话,那你中间可能要经过生死,最后在获得阿罗汉果位的时候,你原来皈依的时间也就到此为止了。
或者按小乘的说法,人有漏的身体是戒体的所依,《俱舍论》当中也是这样讲的,人死的时候,戒体也已经没有了。所以,中士的皈依暂时是到死亡的时候,究竟是到获得声闻缘觉果位之时。
“胜士恒皈菩提间,获得无量智慧间。”殊胜的大士、上士道的皈依是乃至菩提间,在获得“无量智慧”——佛陀的智慧之前,皈依的戒体一直不会消失。
丙三(皈依对境)分二:一、总说共不共皈依境;二、别说因皈依境。
丁一、总说共不共皈依境:
下面讲皈依的对境,有总说共不共的皈依对境和别说因皈依的对境。关于皈依境,这里有因皈依和果皈依的差别。
一切皈依境分二,共同因与不共果。
为因发誓因皈依,为果发誓果皈依,
显宗成就许他时,密宗成就今自心,
因相乘中说此理,仅名相同乃部分。
“一切皈依境分二,共同因与不共果。”字面意思是说,一切皈依的对境分为两种,一种是共同的因皈依对境,还有一种是不共的果皈依对境,即有因皈依的对境和果皈依的对境这两种。
“为因发誓因皈依,为果发誓果皈依,”那么分别怎么样皈依呢?显宗当中因皈依的对境是佛宝、法宝、僧宝,暂时来讲,我们要依靠佛法僧来完成解脱的重大使命;果皈依的对境是最究竟的佛果,即法身果位——佛色身的究竟是法身。
密宗当中因皈依的对境,是各个仪轨、坛城里面所讲到的本尊、佛陀、佛法、僧众,包括得地的菩萨;密宗当中果皈依的对境,就是自己心的本来面目、法身的本体。
那么密宗是怎么样因皈依呢?我们如果要真正认识、达到自心的本来面目,或者说现前自心最究竟的自然本智的话,就要依靠修行各种坛城的三宝所依,这是因皈依的方法。
最后按照密宗不共的窍诀,安住于自心本来面目的境界当中,能现前自性法身的话,这就是果皈依的方式。
“显宗成就许他时,”也就是说,显宗承许获得最究竟的果位是在其他时候——“我现在好好地皈依,再过三个阿僧祇劫以后,我会获得佛陀的果位”,他是以这样的目标而皈依的。
“密宗成就今自心,”密宗承许在今生当中可以认识自己的心,也就是说,自己的心是佛,除了自心以外没有别的佛。
“因相乘中说此理,仅名相同乃部分。”因相乘(即显宗乘)当中宣说的这个道理,实际上只是跟密宗的皈依名称相同,它只是密宗皈依的一部分而已,并不是很完全。为什么呢?因为一般的显宗里面并没有提到对自心的皈依。
实际上,显宗到最后的时候,也讲自心就是证悟、自心就是觉悟,自心觉悟的时候已经到达了皈依的最究竟。《宝性论》当中也讲了,暂时的佛宝、法宝、僧宝都有一种欺惑性,并不是很究竟的。那最究竟的皈依处是什么呢?就是唯一的如来法身。而如来法身是依靠自心的力量而现前的,不会在另外一个地方找到。
因此我们一定要懂得,皈依当中的果皈依是很重要的。《大般涅槃经》中也说:“一切众生类,悉应自观察,自身如来藏,皆是三归依。”我们自己的心是如来藏,其实显宗里面也是有这个道理的。
《经庄严论》中也讲过,有些甚深的、不可思议的境界不是我的境界,我应该默默地发愿:虽然我现在对如来的很多甚深境界不能通达,但我不通达的不一定是不合理的,因为我的智慧非常有限。
所以,随意地开口直接诽谤密法、诽谤一些教法的话,过失是非常严重的。这样的人,往生极乐世界的机会也是没有的。往生极乐世界最大的障碍,一个是造五无间罪,一个是谤法罪,非常严重的。所以我们要懂得,自己一定要皈依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