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参天
《心性休息广释》摘要第37课——皈依
2023-3-18 大树

今天我们讲的是皈依三宝,前面讲了因皈依和果皈依之间的差别,今天特别宣说因皈依境。

一切大乘道之前行或基础皈依品分三:一、宣说入大乘道之方法;二、别说真实皈依;三、回向本品善根。

甲二(别说真实皈依)分三:一、因皈依;二、果皈依;三、皈依之利益。

乙一(因皈依)分四:一、皈依之人;二、皈依时间;三、皈依对境;四、真实皈依。

丙三(皈依对境)分二:一、总说共不共皈依境;二、别说因皈依境。

丁二(别说因皈依境)分三:一、总说三宝;二、别说法宝;三、别说僧宝。

戊一、总说三宝:

有缘三宝因皈依,佛为化身相好饰,

一切佛法分二种,其中无垢之教法,

种种经续乘之义,显现经典文字相。

“有缘三宝因皈依,”因皈依的时候,对境是存在的,有缘的三宝即是因皈依的对境。

那么,因皈依当中有哪三种皈依境呢?

“佛为化身相好饰,”首先是皈依佛。一般来讲,佛是像释迦牟尼佛、药师佛、毗卢遮那佛等那样,显现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非常圆满、庄严的身相。佛在我们所化众生面前显现的就是化身佛,即具有相好的佛。

“一切佛法分二种,”一切佛法分为两种:一种是教法,一种是证法。

“其中无垢之教法,种种经续乘之义,显现经典文字相。”其中无垢的教法是什么呢?教法包括各种各样的经典,下面也会讲的,有显宗里面大乘小乘的经典,还有密宗的续部,这些意义显现为经典文字的相。

因此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佛宝、法宝和僧宝,这个很重要的。以上是总说三宝,下面是别说法宝。

戊二(别说法宝)分二:一、教法;二、证法。

己一(教法)分二:一、因法;二、果法。

庚一、因法:

皈依法当中,法有教法和证法,教法有因法和果法两种,科判和颂词一定要对应好。首先是讲因法。

彼即经典十二部,契经应颂记讽诵,

自说因缘喻本事,本生方广希论议。

“彼即经典十二部,”皈依法的时候,我们经常讲,法是三藏十二部经。

“契经”,首先是契经,契经一般是长行文、散文形式的。

“应颂”,应颂基本上都是又有长行文、又有颂文。

“记”,然后是记别。佛陀在有些经典中,已经对大乘、小乘的圣者将来出现于世、转法轮等进行了授记。

“讽诵”,整个经文全都是颂词,没有长行文。

像《法句经》等个别经文,全是以颂文方式来宣说,没有别的方式。

“自说”,佛陀根据因缘的成熟,自己宣说佛经——前面没有什么因缘,也没有什么祈请者,佛陀直接讲。

像《阿弥陀经》等有些经典,就是佛陀直接宣说的。

“因缘”,还有一些叫做因缘。佛经的前面有不同因缘的描述,说明了为什么要讲这部佛经。

像《观经》的前面就讲了一些因缘,即频婆娑罗王的整个经历,通过这个因缘,后来这部经典出现于世。

“喻”,这些经典里面讲了很多譬喻。像《杂譬喻经》,就是用很多比喻来说明一些事实。

“本事”,是宣讲佛陀弟子的一些经历、教言等,这些都讲得比较清楚的。比如说,《法华经》中的《药王品》,就讲述了药王菩萨的一些功德。

“本生”,还有本生经,就像《白莲花论》里面的公案一样,实际上是佛陀自己描述“我在某个时代当中变成了什么样的众生,那个时候我为众生布施头目脑髓”等,讲述了这些经历。

“方广”,宣讲大乘佛教非常甚深、极其广大的一些道理。大乘的很多经典叫做“方广什么”,如《方广大庄严经》。

“希”,还有希法。佛陀在宣说佛经的时候,有时出现大地震动;有时佛陀的眉间放出光芒,遍于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再收回于自己的白毫处,等等。

“论议”,最后一个叫做论议,即通过问答、论证的方式宣说甚深的道理。就像《四谛经》中,有些甚深的道理,是佛陀和弟子以问答的方式或者是进一步宣说的方式来阐明的。

所以,我们以上所讲到的这些经典,实际上就是佛陀以不同形式来宣讲佛法。凡是以十二种形式为主而成文的经典,我们都应该皈依,因为这里讲皈依的对境是三藏十二部经。

以上是因法,下面讲果法。

庚二、果法:

刚才讲了,教法当中一种是因法,一种是果法。因法就是十二部所摄的所有经典。虽然只说了十二部经,没有直接说论,但是间接来讲,论典实际上也不离开这十二种形式,所以间接也说明了论典的形式。

一切续部分六种,事行瑜伽苦行续,

智慧方便及无二,父续母续无二续,

即是内密大瑜伽,彼字书籍等果法。

“一切续部分六种,”这里主要讲的是密法,果法实际上是密法。果法的一切续部归纳起来有六种,包括外续和内续。

“事行瑜伽苦行续,”外续有事续、行续、瑜伽续三种,这叫做苦行续。因为它是通过苦行——清洁、沐浴等来修行,非常着重身体的清洁和外在的形式,所以叫做苦行续。

“智慧方便及无二,父续母续无二续,即是内密大瑜伽,”内续有父续、母续、无二续这三种。按照格鲁派的一些讲法,有《密集金刚》《时轮金刚》《喜金刚》等,是这样来分的。按照宁玛巴的分法,密法分为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这三种。玛哈约嘎以方便为主,阿努约嘎以智慧为主,阿底约嘎以无二为主。这个道理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后面的第九品、第十品当中也会涉及到。

“彼字书籍等果法。”所有外密和内密的内容也叫做六大续,六大续的内容显现为文字相和书籍相。

比如说藏传佛教当中的论典《七宝藏》,续部里面有十七大续部或者是宁玛大续,《大藏经》当中也有很多很多的续部,包括汉地的密藏里面也有特别多的续部。

己二(证法)分四:一、总说生圆次第;二、宣说十地;三、别说内外分类;四、宣说五道。

下面别说证法,讲生圆次第、十地、无学地的分类和五道。

庚一、总说生圆次第:

证法地道生圆次,总持等持智慧藏,

以及大悲之自性,种种方便无有量。

“证法地道生圆次,”什么是证法呢?证法是五道十地的所有境界,以及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境界。

“总持等持智慧藏,”还有总持,包括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咒陀罗尼和忍陀罗尼这四种陀罗尼。

所谓的陀罗尼,是控制恶法、生起善法的方法。在文字等方面不忘叫总持或者不忘陀罗尼,所有的法全部不忘叫法陀罗尼,所有的意义不忘叫义陀罗尼,还有咒语不忘——密咒的一些法不忘等,有不同的解释方法。

等持是禅定的意思,有狮子奋迅等持、楞严等持等很多三摩地等持。

然后是智慧,能取舍的都叫做智慧,有人无我的智慧、法无我的智慧、世间抉择的智慧等。

“以及大悲之自性,种种方便无有量。”还有大悲心,对可怜的众生生起大悲心、菩提心、慈悲心等,种种无量无边的方法全部叫做证法。

以前讲《极乐愿文大疏》的时候也说过:我们相续当中生起一刹那善心也属于证法,能受持一个偈颂的佛法词句也属于受持教法。从大的方面来讲,三藏十二部经典就是教法;从小的方面讲,我们今天背诵《俱舍论》的一个颂词,或者念诵《普贤行愿品》的一个颂词,这也是受持教法。通过传法,我们相续当中生起法义不忘的境界、大悲心、智慧等,这些都是受持证法。

庚二、宣说十地:

下面讲十地。为什么讲十地呢?十地的境界全部属于证法。一到十地的菩萨是三宝里面的僧宝,所有菩萨相续当中的境界和功德属于证法。

十地极喜无垢地,发光焰慧难胜地,

现前远行不动地,善慧及与法云地。

“十地极喜无垢地,”我们都知道,十地当中,首先是第一地——极喜地,圆满了布施度;第二地叫无垢地,圆满了戒律度。

“发光焰慧难胜地,”第三地是发光地,圆满安忍度;第四地是焰慧地,圆满精进度;第五地是难胜地,圆满静虑度。

“现前远行不动地,善慧及与法云地。”现前地是第六地,圆满智慧度;远行地是第七地,圆满方便度;然后是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分别是力度圆满、愿度圆满和智度圆满。

庚三、别说内外分类:

下面讲别说内外分类,科判的意思是,分别宣说密宗和显宗的果地。

因乘安立学十地,十一化身普光地,

金刚乘以功德分,安立十二等无量。

“因乘安立学十地,十一化身普光地,”按照因乘(显宗)的观点来讲,前面的十地圆满了之后叫十一地,即普光地,实际上就是无学地——佛陀的果位。

“金刚乘以功德分,安立十二等无量。”按照密宗身语意不同功德的分法,有十二地、十三地等,而且还有一些不同的分类,比如说,密宗当中的十二地是莲花地,十三地是金刚地;其他有些经典里面讲,十四地是大乐地,十五地是等持地,十六地是无上智地,还有很多分法。

庚四、宣说五道:

资粮加行与见道,修道无学之五道,

二次第等深心境,妙法日具无垢光。

下面讲五道,五道也属于证法。这个科判非常重要,大家应该好好地思维,不然我们佛教徒有时候比较盲目。

“资粮加行与见道,”五道当中,一个是资粮道。我们前面讲过,初学者进入这个境界的时候,先广大地积累资粮,这叫做资粮道。然后是加行道,接近见到万法真相的时候,那种修行叫做加行道。资粮道和加行道是凡夫地。

然后到了见道,所有的见断全部断除了,现见万法的实相,获得一地菩萨的果位,这叫做见道。

“修道无学之五道,”从二地到十地之间的修行过程叫做修道,断除了一切修断,现前从二地到十地之间层层的功德。最后获得了无学的佛地。这叫做五道,五道的所有境界属于证法。

“二次第等深心境,”此外,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是整个修道过程当中不能离开的,是密宗特殊的修行方法;还有成千上万修行次第的、甚深的心的境界——见道、修道的境界,以及一般凡夫人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修大悲菩提心、出离心、无二慧等,这些甚深的心的境界全部属于证法。

“妙法日具无垢光。”妙法日具有无垢的光芒,这句话可以算是对上面教法和证法的一个总结文。意思就是说,上面讲的十二部经典和六大密续这些经续,即因法和果法的教法,五道十地所摄的所有证法,凡是佛法(包括教法和证法)就叫做妙法。这个妙法具有无量无边的光芒,就像太阳具有光芒,可以遣除世间的黑暗,同样的,教法和证法具有智慧的光芒,这个智慧的光芒能遣除众生无始以来非常黑暗的心灵的愚痴。

戊三、别说僧宝:

声缘佛子为外僧,空行密众为内僧。

“声缘佛子为外僧,”下面讲什么是三宝里面的僧宝。前面讲的是凡夫僧众,包括现出家相的僧人,这些也属于僧宝的一部分。那么这里从小乘来讲,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和阿罗汉果——声闻缘觉的这些果位,以及从大乘来讲,一地到十地之间的佛子,还有生起无伪菩提心的佛子,这些叫做外僧。因为从层次上讲,不是特别高的叫外僧。

“空行密众为内僧。”空行众,像莲花部、事业部、如来部等,有很多的护法、空行;密众,即行持密宗的一些瑜伽士、持明者。

持明有异熟持明、长寿持明、大手印持明和任运持明四种,在其他的密宗当中也讲过。

通过修行密法,虽然异熟的身体还是存在的,但是心基本上已经获得了这种境界,这属于加行道和资粮道,叫做异熟持明。当然按照荣索班智达的观点,异熟持明是从一地菩萨开始的。

长寿持明是已经获得了不生不死的境界,就像莲花生大士和布玛莫扎那样。当然莲花生大士不一定是一地菩萨,但是从他的身相不迁变上来说,经常也被叫做长寿持明。

大手印持明,是从二地到十地之间具有修道境界者。

任运持明是指佛地者。

•  对所有人观清净心

有些人表面看来是在家形象,有些是空行形象,但是实际上,其内在的智慧已经成熟了,所以也属于僧众。

不管怎么样,大家要知道什么呢?观清净心很重要。也许我们特别起信心的、被认为是佛菩萨化现的供养对境,内在不具足什么功德;也许我们经常侮辱、看不起的人,他的境界却是非常高的。就像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会示现各种各样非常普通甚至丑陋的形象,比如乞丐和街上的流浪汉等,对这些人我们最好观清净心——看到一个乞丐的时候,你也不要侮辱他,也许他是佛菩萨的化现。

所以我们还是尽量地观清净心,别人有可能就是应该皈依的对境——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