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参天
《中观四百论讲记》摘要第13课破乐执品总思有漏皆苦
2023-6-25 大树

丁二、于所依暇满身离耽著边之理分二:一、总思有漏皆苦之自性;二、别思有漏苦之三相。

戊一、总思有漏皆苦之自性分三:一、略明身为苦源;二、广说其性;三、思惟因果缘三法而摄义。

己一、略明身为苦源分二:一、明身为苦性;二、明身非乐性。

“明”,就是说明,并让大家明了。

一、明身为苦性

设问:既然这个身体应该被保护,那么应该想方设法好好地保养它、爱护它,给它好吃的,给它好穿的。

答:

人苦从身生,安乐由他起,

身是众苦器,汝何重此身。

【颂文直解】

虽然如是于身断除了损坏边,但也不应太过耽著。为什么呢?因为人们所有饥渴等痛苦,都从这个身体中产生,而所有安乐,都来自于饮食等的外缘。所以身体是装满了众苦的容器。既然如此,你为什么还那么爱重身体呢?因此,应当思维身为苦的来源,而断除对它的耽著。

庚二、明身非乐性

凡夫的有漏身体中是没有乐的,想要从身体中找到快乐,就像希望从黄连中炼出糖来、从牛粪中找出黄金来一样,这都是不可能的。

这一科的四个偈颂,层层递进地揭示了身非乐性的真相。第一颂,承接了前一颂的“安乐由他起”,说明身体中乐少苦多;第二颂进一步说明,即使这非常稀少的安乐,也很难获得;第三颂说明应面对实际,畏惧肉体身上的痛苦;第四颂说明身体的享乐,反而助长了痛苦。

下面圣天菩萨首先引导大家认识到身体中苦多乐少的真相。

凡夫因为颠倒的习气特别重,把苦当成乐,认为身体里充满了快乐的因素,所以一下子接受不了甚深佛法的意义,因此还会有下面这样的提问。

设问:即使因为有了这个身体,才产生痛苦,人们依然能够找到补救的方法。种种美好的东西,比如美食、衣服、家具、住宅、汽车等等,不但能减轻身体的痛苦,它们也是能产生巨大快乐的因素。所以痛苦稀少、快乐众多的缘故,不应该对于痛苦一向恐惧。

答:

若人所生乐,不能大于苦,

如是极大苦,宁犹思惟小。

【颂文直解】

如果善加观察,因为乐是依靠外缘而得到的,而苦是身体本具的,所以人们得到的乐非常小,而苦却非常大。那么对于生老病死等这些身体自性具有的,同时又是极大、难忍的痛苦,难道还应想成很小吗?

下面圣天菩萨进一步引导,快乐不但比痛苦少,其实还追求不到。

世人皆趋乐,乐者实难得,

故于此众生,众苦如随逐。

【颂文直解】

因此,世间人们都一心想要快乐,对快乐非常耽著,然而,得到了快乐的人却很少,所以对于自性即是坏灭的众生而言,身体自性的苦,必然像影子一样,随逐着众生。

下面圣天菩萨引导大家认识到,在业报身中追求快乐是明显错误的。

如欲能得苦,乐岂能如欲,

汝何重稀者,多者何不畏。

【颂文直解】

因此众人的苦,能够轻而易举地如欲获得,而乐则与此相反,怎么可能随心所欲地获得呢?因此,你为什么要对于身体中极为稀少的快乐,一直耽著并爱重,而为什么对于身体中自性具有的众多苦,却不生畏惧呢?这是非常颠倒的想法,这样是根本没有办法离苦得乐的。

下面圣天菩萨进一步指出身体是痛苦的盟友,所以应该放弃。

已得安乐身,反成众苦器,

重身与重怨,二者实相同。

【颂文直解】

如是把苦耽著为快乐,纯粹是一种颠倒,因为似乎已经得到了安乐的身体,其自性反而成为了众苦之器。所以爱重自己的身体与爱重怨敌,这两者实际是相同的,因为它们在产生苦这一点上,毫无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