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印第二直指:心乃空性
2023-9-14 大树
从比量或现量审观自心
万法根本唯心故,纵以四理等观察
亦无毫分许实有,譬如空中之莲花。
【根本】的意思是,一切诸法的根本自性或根源就是【心】。
当审察自心时,就会发现心是空的。在佛法的共同教法(显宗)之中,有两种趋近这一结论的方法。第一种是以比量(inference)为道,通过推理分析去推断心究竟为何,去询问:“心是从某处拉来的吗?心停驻在哪里?当心小时,它消隐到哪里去?”通过这样的智识推理,能对【心为何物】获得一定的理解,最终得出【心乃为空】的结论。
而在偈颂第三行,开头有意为【然而】的转折,意思是暗示虽然我们可以通过比量分析得出心乃是空的结论,但是另一方面更可以通过现量(direct perception)趋近,直接亲见心的空性。
通过比量的分析方式去趋近实相,是一步步进行的。首先,去审察这一个思考的心,它如何运作、相状为何。一般人会有隐约的感觉,就是心是很强大有力、是实有的,因而认定心是一个具体存在于某处的实体,我们其实从来没有去实际寻找过心,虽然不真的清楚,但总觉得它一定就在那里。
接受如何观心的指引之后,我们开始去寻觅心,试图定义它的相状,但结果是找不到任何有着形状、颜色或者形体的具体事物。
找不到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去观心吗?还是因为犯了错,错失什么要点,所以找不到心?都不是的,这仅仅是因为【心】本就不是什么能以任何具相或物质形态去被定为的真实事物。
因此,比量可以用在检视外在事物上,在智识上去推理,得出一切事物皆空性的结论。但是,当谈到要直观自心以发现其相状时,就不必然需要通过推论或比量了,可以直接去看到,事上心是空的。
第三世法王噶玛巴让炯多杰曾在一首道歌中表达过这一点,他说【非有以至诸佛亦未见】。心不是具体的事物,以至连佛陀都无法将之寻见。
此自性光明之心,这个基础的状态或者说心性本身,不具有哪怕一毫端的任何实体。这就像是空中生花的譬喻,这样的空中之花是无法成立其存在的。
互相观待所以无实
如是实有不成立,无亦丝毫难成立,
无相观待性之故,此边无则彼边无。
就像上一段说到,我们不能说心以任何具体的方式存在,因为它不是从任何事物所生出的。但同时,又不能成立心是不存在的,因为【不存在】是基于【存在】之物而言。当使用【不存在】这个词来否定已被认为是【存在】的事物。
假如心性从一始就无法成立其存在,也就没有必要用下【不存在】去否定之。【存在】与【不存在】这两个事物是观待而立的,对不对?一个依于另一个而存在,因此我既不能说心存在,也不能说其不存在。
就像是【这边】观待于【那边】。像【这边】或者【那边】这样的词,只能关联在一起并置使用。假如没有另外【那边】可以与之相观待,【这边】的说法就毫无道理了。这两个概念是相互依存的,如果第一项不存在,第二项就自然失效了。
一切概念的崩塌
不属既有既无者,各自分别已遮故;
不属非有非无者,有无直接相连故。
既非具有形体者,亦非无有形体者。
然而,也不能说心性是同时存在亦不存在的,因为这相互矛盾,你不能同时拥有既是又非的事物。既然每一种情况都被单独否定了,非有、非无、非同时既有亦无、非既不有亦不无,所有这些陈述,在它们之间的自相矛盾中都崩塌了。
不必将心性建立为压伏一切世俗显现之后才剩下的存在物。当然,心性也不仅仅是世俗显现,所以道歌中说:【既非具有形体者】,然而它又不离于有形体的显现,而且【亦非无有形体者】,也就是说是离于一切的二取分别(mental concepts)。
愿一切有缘读者都能值遇善知识的指引。
愿一切有缘读者都能够认出本具的心性。
愿长老的教授融入到每一位读者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