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皈依分四:一、由依何事为皈依因 二、由依彼故所归之境 三、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四、既皈依已所学次第
丑四、既皈依已所学次第分三:一、《摄分》中出 二、教授中出 三、遣除不清净
寅二、教授中出分二:一、别学 二、共学
卯二、共学分六:一、以随念三宝的差别与功德而皈依 二、以随念大恩而恒勤供养三、以大悲将众生安置于皈依 四、舍弃其余世间方便 五、由了知胜利而昼三夜三勤修皈依 六、乃至命缘应当守护不舍三宝
辰二、以随念大恩而恒勤供养分十一:一、《菩萨地》中出 二、时间差别 三、稍用功力即可圆满资粮 四、不清净之供养相 五、于最胜福田当殷重供养之理 六、舍弃低劣而精进供养 七、依靠殊胜福田增长慧力之窍诀 八、供养之大小等观待发心差别之理 九、随学古德次第修习供养 十、于供养不应喜足 十一、其余供养之相
巳一、《菩萨地》中出分二:一、供养事 二、供养意乐
午一、供养事分二:一、分说十种供养 二、摄义
未一、分说十种供养
广大供养不是前面各种供养之外的另一种供养,而是以上财敬供养等达到广大的供养相,也就是在时间、供物、供养境、供养方式、供养心、供养回向等方面,达到广大的供养相,包括七种广大:
一、供物众多:供物的数量并非微小或少许,而是如前所说那样,以众多供具供养。
二、供物微妙:供物并非下劣、残缺、腐坏、粗糙以及不可受用的物品,而是颜色、形状、香味圆满、贵重优质之物。
三、供养境现前。
四、供养境不现前。
五、自作供养。
六、教他供养。
七、以至心欢喜、猛利胜解而作供养。并且将供养所种的善根,唯一回向一切有情获证无上菩提,而不回向人天安乐与小乘菩提,此即“回向广大”;或者以回向无上菩提,使供养的点滴善根增长无尽而成广大。
七种广大中:前面两种是从供养物而说广大,即“众多”是数量广大,“微妙”是品质殊胜,以如是财物供养三宝就成为广大供养。第三、第四是从供养境而言广大,供养现前的无量诸佛等,或以意识缘取不现前的无量诸佛等而供养,以所缘境广大而成为广大供养。第五,自作广大,即自己亲自供养,而且在供养物、供养时、供养境、供养心、供养回向等方面并非狭小,而是极为广大。第六,教他广大,即以大悲心教导众生供养,而且所作的供养方面极为广大。第七,从恭敬供养来说,因供养时具足至心欢喜、猛利胜解,所以即便是供养一文钱,也会成为广大供养,对此可以一则公案来说明【公案略】
因此,对三宝作任何一种供养时,皆应至心欢喜,施前、施时、施后三时都欢喜,以自作随喜的滋润,善根就会广大。我们应将这种殊胜窍诀融入自己的修行,比如自己今天供养僧众,在供养之前,应当善加思惟供养的利益,引发欢喜,供养时也应至心欢喜,供养之后,还应对自己所作的善根自作随喜,并且猛利发愿:愿供养的正行日日增上等。若能如此行持,则任作何种供养,都将成为广大供养。
【非染污供养者,谓不由轻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自手供养,殷重供养,不散漫心而设供养,不以贪等杂染供养,不于信佛国王等所为得利敬而为供养,以随顺物而设供养。】
第九,非染污供养,就是远离染污的供养,这也不是前述财敬供养等之外的另一种供养,而只是从财敬等供养远离种种染污的角度,安立为非染污的供养相。
非染污供养,包括以下六种情况:
一、不是因为轻蔑、放逸、懈怠而令他人供养,而是自己亲手供养。
二、殷重供养。
三、以不散漫心而陈设供养。
四、不是杂染贪爱等烦恼而供养。
五、不是在信佛的国王等处,为了获得利养恭敬而作供养。
六、以随顺物而陈设供养。
前五种是从供养心远离染污的角度来说,第六种是从供养物远离染污来说。
【随顺物者,谓诸净物,远离不净,雌黄所涂、酥所灌洗、局啒罗薰、遏迦花等及诸所余非清净物。】
随顺物,就是远离不清净的各种清净物。对于不清净,论中例举了以下几种情况:
一、雌黄所涂:雌黄是一种药用矿石,味道苦辛,用雌黄涂佛的身体等,就是不清净。
二、酥所灌洗:以酥油灌洗佛像也是不清净,应当用净水浴佛,不能用酥油。
三、局啒罗薰:局啒罗就是黑香,又叫安息香,是一种药物,以局啒罗作薰香也是不清净。
四、遏迦花:白艾花,这种花带有毒刺,不能用来供佛。
“所余非清净物”:除了以上四种之外的其余不清净物品。
总之,佛陀是无上尊贵、具有大恩德之对境,所以供养时应当用清净的随顺物,若以不清净、不合适、有毒等物品供佛,即成为染污供养。
下文宣说在没有财物可作广大无染的财供养时,应当勤修两种供养,即广大随喜与无主所摄供养,首先说“广大随喜供养”:
【又若如是财物供养,自无所集,无从他求,应于一切世界之中,所有如来诸供养具,以欢喜俱及于广大胜解俱心,周遍思惟一切随喜。少用功力而修无量广大供养,摄集菩提广大资粮,恒常于此以真善心起欢喜心,当勤修学。】
如果自己没有所聚集的财物可作上述的财物供养,又无法从他处求得财物时,应对一切世界之中所有供养如来的资具,以具足欢喜以及对于广大供养具足胜解的心,周遍思惟而随喜一切供养。这样稍微用一点功力修习无量广大的供养,就能摄集成就菩提的广大资粮。菩萨应当恒常对广大随喜供养,以真实的善心发起欢喜心而精勤修学。
下文宣说“无主所摄供养”:
【又如《宝云经》及《建立三三昧耶经》所说:无主摄持诸华果树及珍宝等,亦当供养。】
又如《宝云经》、《建立三三昧耶经》所说:没有主人摄持的鲜花、果树、珍宝等,也应当用来供养三宝。华智仁波切在《普贤上师言教》中说:“遇到悦意的外境也应当供养三宝,比如美丽的花园、清澈的河流、美妙的宫殿、悦意的树林、广大的财产、富饶的受用、以装饰品严饰的俊男美女等。无论看见任何自己喜爱或贪执的事物,都应当诚心意念供养三宝。”
第十,正行供养,就是平常所说的“法供养”,是最殊胜的供养,所以放在最后。
【正行供养者,谓于下至抅牛乳顷,精勤修习四无量心、四种法集、随念三宝、波罗蜜多,及能胜解甚深空性无分别住,于净尸罗起防护心,于菩提分、六度四摄精勤修学。】
正行供养,就是下至在挤牛奶的短暂时间中,精勤修习慈等四无量心、四法印,随念佛法僧三宝,修习布施等波罗蜜多,以及能够胜解甚深空性而无分别安住,对清净的戒律生起防护之心,对三十七菩提分、六度四摄等法类精勤修学,此即菩萨正行供养。即便是在如挤牛奶的短暂时间中如理修行,就已经属于正行供养,何况长期修持正法,更是极为殊胜的供养。
《金刚经》说:“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又有经中说:“某人在相当于天界一千年的时间当中,恒时供养三宝所需的一切资具,另外有人仅仅在一弹指顷,用心观察忆念一切法苦、空、无常、无我,后者超过前者无数倍。”《宝性论》也说:何人信解佛陀的不可思议境界,对于四金刚处生起欢喜的善根,就已经映蔽了一切没有与彼相应的其余财物供养等所有福德聚。
以上教证皆充分说明:唯有正行供养是无上供养,远远胜过其它供养。为何正行供养最为殊胜呢?《普贤行愿品》说:“以诸如来供养法故,以如说修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因为三世如来都供养法的缘故,因为如法修行出生诸佛的缘故,如果菩萨作法供养,就能成就供养如来,因为这样修行是真实供养的缘故。
未二、摄义
【若能由此十种供养供养三宝,应知是名圆满供养。】
如果能够以上述这十种供养来供养三宝,应当知道这就叫作“圆满供养”。
如理辨别十种供养事,究竟有何作用呢?
通过如理辨别供养之事,就能通达种种供养的方法与差别,而生起了知世俗谛种种差别的广大智慧。具体来说:了知各种供养的方法就能开拓见识,不会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而能灵活善巧地运用,比如在没有财物的情况下,就可以善巧变通作随喜供养、意幻供养、正行供养等。如理辨别供养的胜劣差别、染净差别与大小差别等,就可以如理取舍:舍弃下劣供养,趣入殊胜供养;舍弃染污供养,趣入无染污供养;舍弃狭小供养,趣入广大供养。这些都是如理辨别供养之事所能生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