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皈依分四:一、由依何事为皈依因 二、由依彼故所归之境 三、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四、既皈依已所学次第
丑四、既皈依已所学次第分三:一、《摄分》中出 二、教授中出 三、遣除不清净
寅二、教授中出分二:一、别学 二、共学
卯二、共学分六:一、以随念三宝的差别与功德而皈依 二、以随念大恩而恒勤供养三、以大悲将众生安置于皈依 四、舍弃其余世间方便 五、由了知胜利而昼三夜三勤修皈依 六、乃至命缘应当守护不舍三宝
辰二、以随念大恩而恒勤供养分十一:一、《菩萨地》中出 二、时间差别 三、稍用功力即可圆满资粮 四、不清净之供养相 五、于最胜福田当殷重供养之理 六、舍弃低劣而精进供养 七、依靠殊胜福田增长慧力之窍诀 八、供养之大小等观待发心差别之理 九、随学古德次第修习供养 十、于供养不应喜足 十一、其余供养之相
巳八、供养大小等观待发心差别之理
【又如说云:“供养亦复不赖其物,是在自信。”若有信心,用曼陀罗及诸净水,并无主摄诸供具等,皆可供养,无余财物,应如是行。如现实有而不能舍,作是念云:“我无福德极贫穷,诸余供财我悉无。”等同博朵瓦云:“于一秽螺杯中,略掷少许香草,念云:‘旃檀、冰片、妙香水。’是诸生盲欺明眼者。”】
又比如有一种说法:“供养也不是依赖供养物,而是在于自己的信心。”如果有信心,用曼陀罗(供养曼茶)、净水以及无主人摄持的各种供养具等,都可以供养。在没有其余财物时,应当这样行持。但如果自己现在实有财物却不能施舍,反而引用《入行论》的语句说:“我无福德极贫穷,诸余供财我悉无。”这就如同博朵瓦尊者所说:“在一个肮脏的螺碗中,稍微放入一点香草,口中却说:‘栴檀、冰片、妙香水。’此即生盲欺骗明眼人,过患极大。”十方常住三宝能无障碍地照见众生内心,如果自己明明有财物,但因悭吝而不能施舍,口中说没有供财,这就是欺骗三宝,犹如生盲欺骗明眼人一般。
巳九、随学古德次第修习供养
【又如朴穹瓦云:“我于最初供养香草,其气辛辣;次有四合长香供养,其气甘美;现在供养,若沉水香、嘟噜迦等,其气香馥。”若于微供轻而弗供,则永生中终是惟尔。若纵微少,发起殷重,渐得上妙,应如此师行持修学。传说此师每配一次,须用二十二两金之香。】
又如朴穷瓦所说:“我在最开始的时候只能供养香草,它的气味辛辣;后来有四种香和合的长香可以供养,它的香气甘美;现在我用沉水香、安春香等供养,香气芬芳浓郁。”如果轻视微小的供物而不供养,那么一生中也只是如此;相反,纵然供物微小,但如果发起殷重心而供养,就能逐渐增上福报而得到上妙的供物,应按照朴穷瓦大师的行持来修学。据说大师每次配制香,需使用价值二十二两黄金的上等香。
《譬喻经》说:昔日有两位比丘都证到了初果,其中一位时常教化乞丐,以钱财供养僧众斋饭来作福德,另一位只是坐禅自守,不喜积福。一次,坐禅者对修福者说:“你为何不坐禅,空自勤苦?”修福者回答:“佛常教诫比丘,应当修行布施。”后来他们死后都转生在一长者家。修福者转生为长者之子,有奴仆承事供给,衣食自然,非常快乐;坐禅者转生为婢女之子,独自坐在地上,常因饥渴而啼哭。长者子长大后,骑马出外游观,许多奴婢在旁侍奉,后来两人都请求出家,而且都证得阿罗汉果。长者子常常端坐,人们竟相供施衣食给他,而婢女之子在外乞讨,却无人施食,常受饥渴逼迫。
由此公案可知,修道除了持戒、坐禅、念诵之外,还应上供、下施作诸福德,否则若轻视供养,将永生贫困。因果无欺,若不精勤供施,富贵也不可能凭空获得。
巳十、于供养不应喜足
【若诸已得资具自在大菩萨众,尚化其身为多俱胝,于一一身复各化现百千等手,往一切刹,经无量劫供养诸佛。诸由少许相似功德便生喜足,云我不于此上希菩提者,是于正法极少知解,造次乱言。】
已经获得资具随意自在的登地大菩萨们,尚且要化一身为众多俱胝身,一一身又分别化现百千等手,往赴一切佛刹,经过无量劫数而供养诸佛。有些人却因自己作了少许相似的功德就心生满足,而说我不在供养上希求菩提,这是对正法极度缺乏了解而轻率乱说。
巳十一、其余供养之相
【以是应如《宝云经》中所说而行,如云:“应当听闻诸契经中,所有如是广大供养、广大承事,由其最胜真实善心增上意乐,回向诸佛及诸菩萨。”】
所以,应当按照《宝云经》所说而行持,比如这部经中说:“应当听闻各契经中有关广大供养、广大承事的所有教言,以由衷发起的增上意乐回向诸佛和诸菩萨。”
辰三、以大悲将众生安置于皈依
【第三,随念悲故,亦应安立诸众生于是道理者,谓由悲愍,随能安立诸余有情,令受归依。】
第三条共同学处——因随念大悲的缘故,也应将众生安立于皈依之相,就是由于悲愍有情,而随自己的能力将其余有情安立于皈依之中。
《优婆塞戒经》说:“如佛先说,有来乞者,当先教令受三归依,然后施者。”按照佛陀所说,如果有前来乞讨的人,应当首先教他受三皈依,然后再对他做布施。《杂阿含经》说:若有女人怀孕,应为胎儿受三皈依;胎儿出生之后,具有正知见,还须教他三皈依。若有仆人、客人怀孕生子,也应这样教她。若买奴婢,能誓受三皈、五戒的,才能买下,不能皈依的就不买。乃至借钱,也须让对方受三皈依后才可借他。经中所说和我们的生活极为切近,这是启发我们:要将众生安立于皈依,首先应从自己身边的人做起,即帮助子女、亲友、佣人、学生等皈依三宝。
从大的方面来说,在历代大师的教化下,西藏成为全民诚信三宝的佛土,在汉地佛教兴盛时,民间也曾出现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的普遍信仰,这些都是大菩萨以大悲将众生安立于皈依的成果。
通过上述公案可知,佛教之所以绵延至今,三宝种性之所以始终不断,就是依靠历代诸菩萨们以大悲心将众生安立于皈依,这样代代延续而使佛教的命脉不绝。
因此,学佛不应只是流于表面形式,最重要的,是要按照《广论》所说,为众生一层一层如理开示皈依的因、境、道理、学处,先让众生明白皈依的道理,在心中树立定解,然后趣入皈依。这样便能造就具有真实信仰的佛弟子,而不是造就仅仅在文字上研究佛学的人,也不是造就徒具形相的佛弟子,这就是绍隆三宝种性。只有这样,才能从一开始就将众生真正引入佛门,让他真正趣入以佛为导师、以法为道路、以僧为助伴的安乐之道。
辰四、舍弃其余世间方便
【第四,随作何事、有何所须,皆当供养、启白三宝,弃舍世间诸余方便者,谓随作为何种所作,随见何等紧要重事,应依三宝及兴随顺三宝供养,于一切种,不应依止不顺三宝邪道等仪,一切时中应当至心归凭三宝。】
第四条共同学处——随做何事、有何需求都应供养、启白三宝,舍弃世间其它方便,即:不论做什么事、不论遇到怎样紧要的大事,都应依仗三宝以及作随顺三宝的供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依止不随顺三宝的邪道等仪轨,一切时都应至心皈依凭仗三宝。
《普贤上师言教》说:“无论出现病痛、苦痛、魔障等任何违缘障碍,除了祈祷三宝之外,不依靠其他解除病痛魔障的方法。假如需要采取医疗术、禳解术等,也应了知这些都是三宝的事业,然后接受治疗等。应知一切显现都是三宝的游舞,对此生起诚信并观清净心。自己为了办事等前往异地他乡时,也应当先顶礼所去方向的如来或顶礼三宝后,再开始前往。”
人类生存在这个世间,衣食住行等生活都离不开世间各种技术,应知这些都是三宝的事业。若对佛陀千百亿化身的境界有所认识,就能以理决定这一点;因为佛陀从法身中任运流现殊胜化身、种种化身、工巧化身,一切世间种种明处的源头就是佛宝,依靠佛陀的传授,诸大菩萨为了利生,而以各种化身的方式传授世间明处——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所以一切世间技艺都是三宝的事业相,一切显现都是三宝的游舞。对此应当诚信并且观清净心。
应如何观想清净呢?比如,接受医疗手术的过程中,应观想:医生、护士、种种医疗器械等,都是药师佛大悲事业的化现;手术室中的一切显现,都是三宝的游舞;护士是白衣观音的化现,药物是三宝大悲的化现。此外,对于飞机、航船、地铁、商场、餐馆、宾馆、电话、电视……等等,诸如此类都要观想是三宝事业的游舞。这样观想清净,就能处处忆念三宝、感恩三宝、皈敬三宝,对增上信心和恭敬心有很大的作用。
而且,外出之时,应先顶礼皈敬所去之处的三宝。虽然三宝之相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只不过是随着不同因缘而有不同显现,但我们是平等皈依十方一切佛法僧三宝,所以每到一处,都应顶礼皈敬此方的佛像、佛塔、教证二法与僧伽。这是佛弟子应有的行为,不同于其他世间不依止三宝的行为。比如,我们去泰国,就应顶礼泰国的佛像、佛塔、教法、证法和僧伽,因为这些都是一体三宝事业的游舞。
因此,佛弟子无论置身何处,心中唯应皈敬三宝,而不是重视吃喝玩乐等庸俗之事。世人每到一个新城市,唯一关心吃喝玩乐,但我们不应如此,因为佛弟子心中最深的皈依处是三宝,心中有坚固的信仰,由这个甚深信心所显现的行为,就是十分清净贤善的行为相。所以,内具虔诚、清净的皈依心,自然和一般世俗心态所展现的行为截然不同。
从整个菩提道次第的修行来说,三乘菩提的成就唯一需要依仗上师三宝。修习轨理中六种加行的第六种——向皈依境献曼陀罗祈祷三事:祈祷在整个菩提道的修行中,生起无颠倒心,遣除颠倒心,消除一切内外障难。在每一个修行的环节上,都必须在正行之前唯一向三宝供养、猛利祈祷这三件事,而不是依止其它的方便,不是祈祷外道的天神等。这也说明,想要成办一切修法的所求,唯有归凭三宝,舍弃其它方便。
所以,在我们的一切生世中,不论是希求增上生的暂时圆满,或是希求决定胜的究竟解脱,都应至心归凭三宝,不应依止其它世间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