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庄严论释》总义当中,前面说:二谛融会贯通的境界,一定要在每个修行人的相续中生起来。否则,与密行派等外道无有多大差别,因为在他们的文字上,或者导师开示的过程中,也经常会出现不可思议的我、超越法界等类似的言词。因此,对佛教本有的殊胜特点,大家一定要清楚。
【由此可见,唯独依照广大宗轨将名言与胜义的无垢观察量二理平等圆融的智慧火才能将二取所知的干薪焚毁无余,从而安住于离边等性之法界中。】
作为一个修行人,二谛融会贯通的境界应该是我们的向往或者说是修行的目标。也就是说,甚深中观派的胜义量和广大唯识派的名言量,唯有依靠这两种无垢观察量平等圆融的智慧火,才能将众生各种各样分别念的能取所取全部焚毁无余。
【正像燧木与燧垫磨擦生火最终它们二者本身也被烧尽一样,以二谛圆融一味的智慧火最后也会焚烧分开耽著二谛的分别,进而真正安住在不偏堕现空任何一方、远离一切所缘之边的法界中。】
将二谛的执著全部灭尽以后,最后将真正达到不偏堕于任何一方的境界。也就是说,既不单独堕于空或者涅槃的边,也不会堕入仅仅是显现或者轮回的边,真正安住于“现即是空、空即是现”的殊胜境界中。
【《般若摄颂》中云:“一旦有为无为黑白法,以智慧析尘许不得时,于世间界趋至智慧度,犹如虚空丝毫亦不住。”】
通过真正的修行,最后可以获得一定的境界。这时,对于一切有为法、无为法,或者黑法的恶业和白法的善业,以般若空性的智慧进行分析时,连微尘许的法也是得不到。这种修行人,已经到达真正智慧波罗蜜多之彼岸了。如此殊胜的智慧就相当于虚空一样,不需要依靠任何处,正如《宝性论》中说:四大依赖于虚空,而虚空何者也不依靠[ 《宝性论》云:地者依于水而住,水则依于风而住,风复依于虚空住,虚空不依地等住。]。同样,智慧波罗蜜多是依靠闻思修行获得的,智慧波罗蜜多真实现前时,不需要依靠任何法,不依靠也是一种境界。
【又云:“如是奉行明智之菩萨,断除贪执于众无贪行,如日离曜灿然昭然住,如烈火焚草木及森林,诸法自性清净普清净,菩萨如若证悟智慧度,不得作者不缘一切法,此乃般若度之殊胜行。”】
所谓的“明智”,有些论师解释说:断除烦恼障称为明,断除所知障称为智。
“如日离曜[ 曜:即曜王,指罗睺罗。]灿然昭然住”,也就是说,太阳在离开了日食的危害以后,会显得更加耀眼夺目,它所放射出的光芒也是非常灿然。同样,远离了一切烦恼障与所知障之云雾、真正到达佛的境界时,他的智慧就如同璀璨的太阳一般昭然而住。这是从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的角度进行比喻的。
上面这个比喻是从断证功德中“断”的角度而言的。那么,从“证”的功德来讲——“如烈火焚草木及森林”。在获得了圆满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时,世间上一切不清净的能取所取的草木全部被焚毁无余,这样一来,一切万法的自性“清净普清净”。
“清净”是指远离烦恼障,“普清净”是指远离所知障。
如果菩萨已经获得或者已经到达此种智慧度时,既无有任何作者也不缘一切法,这就是智慧度的殊胜行为。
【此境界唯一是远离四边戏论各别自证智慧的行境,而无法言表、不可思议。】
这种真正远离一切戏论的各别自证境界,唯一是诸佛菩萨之行境。
【《华严经》中云:“犹如空中之鸟迹,极难言说无法示,如是菩萨之诸地,以意心境不可知。”】
《华严经》中的比喻讲得非常清楚:我们获得了一地菩萨或者佛地的境界以后,对于这种境界无法用语言来诠表,也无法以其他任何方式来表示,就如同虚空中飞禽远飞之后,它的脚印始终于何处也无法寻觅一样。
【意思是说,诸位圣者由获得法界明现境界的不同而逐步跨地,最终现前远离所有二障的法界,】
虽然说此时现前远离二障的法界,但实际上,此时真正的烦恼障早已断除。有些论师说:烦恼障在七地菩萨的时候断。有些论师说:烦恼障是在八地菩萨的时候断。其实二者无有差别,在第八地菩萨时,所谓的烦恼障早就已经断完了,到佛地时,真正的二障是根本没有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很多经典中说佛地时断除二障呢?
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一方面,八地的时候烦恼障早已经断完,因此在佛地时也可以如此称呼;另一方面,烦恼的习气和真正的所知障,唯有在十地末尾依靠金刚喻定全部断除,由此才现前佛地,因此,也可以说佛地时断除二障。
【诚如《广大游舞经》中云:“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已获得甘露之妙法,纵于谁说他亦不了知,故当默然安住于林间。”】
“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远离一切相状,叫做深;远离一切分别念,叫做寂;远离一切有无是非的边,叫做离戏;如来藏自性光明,一切功德全部圆满,即是光明;是远离一切因缘所作的大空性,所以是无为法。
佛陀在金刚座现前成佛时,获得具有这五种特性的大光明境界,他所觉悟的是凡夫分别念根本无法想象的一种境界。佛陀说:“我已经获得了灭除世间一切生老死病等痛苦、如甘露妙药一般的殊胜法要,但是这种境界,无论对谁宣说,他也不可能了知,因此我应当默默地安住于森林当中。”
【归纳而言,要明确了解修行三世诸佛菩萨之来源的智慧波罗蜜多的方法,即在薄地凡夫时先以闻思断除增益,再唯一平等安住于正理引发的殊胜定解中。】
我们现在凡夫薄地时一定要清楚什么呢?一定清楚,三世诸佛菩萨的来源就是智慧波罗蜜多,有关这方面,《金刚经》当中讲得非常清楚。那么,想要获得这种智慧波罗蜜多,在凡夫地时应该怎么做呢?麦彭仁波切说,首先必须要有序地听闻,然后不断地思考,这一点必不可少。
【如是二谛的安立并不是各自派别的观点,而是大乘共同的通衢大道,因为除了承认诸法自性空、名言万法唯心造这一点外否认一切他因。】
现在我们真正要修行,只有两种途径:一是如中观派那样将万法抉择为空性;一是像唯识宗所承许的,名言中万法都是唯心所造。除此二者以外,作为大乘修行人对于其他任何因都可以不承认。对此观点,麦彭仁波切在这里以窍诀性的方式介绍得非常清楚。
【关于此理,《楞伽经》中云:“无始心熏染,心如影像般,纵现外境相,如实见境无。” 此偈已说明外境不存在唯识之理。】
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就是以心的习气来熏染的,就像镜子中显现影像一样,在心的分别念面前虽然可以显现各种各样的景象,然而,真正去观察时,一切外境的本体一丝一毫也不存在。
【又云:“余说数取趣,相续蕴缘尘,自性自在作,我说唯是心。”这一颂明确地指出了万物无有其余作者,唯一是心所造。】
从外道到佛教之间,对于一切万法的作者,有人我、人我的相续、蕴、四大,以及尘、主物、自在天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诸如此类的种种说法都是不合理的。佛陀说:一切万法的作者,唯一是心。
【按照后面的观点,具有形形色色显现的这个无始无终的三有轮回并非是无因无缘自然产生的,而能作为此因者根本不是外道所许的时间、微尘、自在天、我等其他作者,而唯一是由自心所出生的,仅仅从这一点来讲,可以说内道佛教大乘宗轨无有分歧。】
“万法唯心造”这一观点,在整个大乘佛教中无有任何分歧。不仅唯识宗承许万法唯心造的观点,包括中观应成派在内的所有中观宗,对这一观点也是承许的,如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说:
【月称菩萨也亲言:“有情世间器世间,种种差别由心立,经说众生由业生,心已断者业非有。”】
有情世界和器世界各种各样不同的差别,全部是由心来安立的。而《百业经》等很多经典中说:一切众生都是跟随业力所显现的。此处所说的“业”,并不是说完全由业作为主因,而是在业的辅助下,依靠心识这一主因才得以产生的。
【假设谁说世间的这一切显现不是由自心所生的话,那么就必须承认它的因是除心以外的他法,倘若如此,就已认可补特伽罗的心束缚或解脱轮回的一个其他因,这无疑已经坠入外道宗派里了。】
在这个世界上,一切万法如果不是由心所造,而是由其他法所造的话,那么,一切万法的来源究竟是什么?是像外道所许的由主物所造,还是由其他什么法来造的?
作为佛教徒,暂且不提大乘,即使小乘有部宗和经部宗,也根本不承认除心以外的其他作者。这一点,大家应该很清楚,《俱舍论》第五品中,第一句颂词就是“有之根本即随眠”,也即三有的根本就是贪嗔痴等随眠烦恼。
【所以,无有其他作者且外境不存在唯是心之现相这一观点也需要渐进而成,承许名言为唯识的此观点成立是大乘的总轨。】
此处再三强调:千万不要以为万法唯心的观点仅仅是唯识宗的观点。实际上,这是中观、唯识整个大乘之总轨。
这时,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
【有人心中不免会生起这样的疑问:那么,具德月称论师等为什么没有如此安立名言呢?】
他们这样想的:一切万法唯心的观点,如果整个大乘都可以承认的话,那月称论师为什么在《入中论》中遮破万法显现为心,还有清辨论师、圣天论师等为什么没有如此承认呢?
这一点不是很困难的,因为他们不是瑜伽中观的缘故。对这一问题可以如此回答:
【在相应上述的真实胜义圣者根本慧定的行境进行抉择时,现有轮涅的一切法在不经任何观察的情况下只是按照世人的所见所闻作为所量就已足够了,】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并未承许万法唯心造,因为此论中主要是抉择符合圣者根本慧定之行境。也就是说,通过中观的不共因将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在观察胜义谛的过程中,万法唯心造也好,万法不是唯心造也好,诸如此类的名言一概不承认。所有的名言,全部按照世人所承认的而如是承认就可以了。
【并不必因为这一切本来安住于远离四边戏论的缘故而凭据宗派的观察对现相名言深入细致加以分析。】
一般来讲,此处应该分两种情况,一个是细中观,一个是粗中观。月称论师在解释粗大中观的时候,对于万法显现唯心的观点进行了遮破。而在解释细微中观、瑜伽师修心的中观时,万法唯心的观点在建立。对于这种观点,清辨论师在《中观宝灯论》中讲得非常清楚,他说:龙猛菩萨、圣天菩萨和月称菩萨都承认唯识的观点,我自己也如是承认。
【对于这些显现,以语言、分别来衡量而说有、无、是心、非心等等,无论是肯定哪一方,在实相中都是不成立的,以如是胜义观察理的应成量便可推翻反方的颠倒妄执。而(应成派)自宗认为,任何有相的所缘都是不存在的,所以不管如何承认一概予以拒绝。】
月称论师在抉择究竟胜义实相的见解时,不论有、无、是、非等任何法,在这一见解中都是不可能成立的。这时有没有必要承认万法唯心造的观点呢?没有必要承认。
月称论师讲《入中论》的时候,对于其他人所承认的共生、他生、自生或者万法唯心等所有观点,全部依靠应成量一一推翻,其自宗无有任何承认的原因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