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四、断我倒方便之瑜伽分三:一、略明自性;二、广明其理;三、障治摄义。
丁二、广明其理分三:一、断世间权贵之我慢;二、断法政自在者之我慢;三、断胜种姓者之我慢。
戊二、断法政自在者之我慢分三:一、断总护世自在者之我慢;二、断分别法自在者之我慢;三、断大英勇自在者之我慢。
己一、断总护世自在者之我慢分二:一、正说;二、明以此离非福之方便。
庚二、明以此离非福之方便
这一科,就是在前一科“正说”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教导国王远离恶业的方便。
设问:因为全国民众都需要国王来保护,所以国王傲慢也是合理的吧?
答:
要由我保护,取世间工资,
若自作罪恶,无悲谁同彼。
【颂文直解】
国王认为世间要依赖自己来保护,而特别傲慢,并取走了世间民众收入的六分之一作为工资。但如果他做的是杀人、绑人、打人等的严厉惩罚,造下的是种种罪恶之业的话,那么哪里还会有这样没有悲心的罪恶之人呢?
设问:虽然如此,但是至少罪犯是应该得到严惩的,国王如果不严惩罪犯,民众将会受到损害,因此国王惩罚罪犯,是为了保护民众的需要,这不会是恶业吧?
答:
若作罪众生,非是所悲愍,
则愚夫异生,皆非所庇护。
【颂文直解】
如果犯下偷盗、欺诈等罪恶业的众生,不应该被悲愍,而应该得到严惩,那么你以及所有愚痴的异生,也都不应该得到庇护,因为这些异生多多少少都会作罪业的事。
设问:的确如此,但是为了庇护世间,对于暴徒处以严惩是不构成罪恶的,往昔的国王们不是已经在关于君规的法典中这样规定了吗?
答:
自生欢喜因,随处皆非无,
由教等为因,不能灭非福。
【颂文直解】
有人积累不善业,自己非但没有后悔,反而还找来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让自己欢喜。这样的人非常之多,随处都可以找到。比如说,很多以杀鱼、杀猪等恶业谋生的人,他们说这些杀生之业是自己种姓中产生的,而且是上天赐予他们的生计,因此并不是非福业。国王以这些教作为根据,也同样是找了一个让自己高兴的借口而已,并不能灭除非福业,因此应当精进不懈地断除罪业。
己二、断别法自在者之我慢
这里的法,是指国法;法自在者,即是能自在行使国法的人。下面偈颂里的法,则是侧重于善法、善行的意思。
设问:如果国王保护好了民众,那是善莫大焉,单凭这一点,他就可以获得升天的善报了吧?
答:
若谓正防护,国王便为法,
烦恼诸匠人,何缘不成法。
【难词释义】
烦恼:此处并非指贪嗔痴等烦恼心所,而是指疲惫不堪、劳累的意思。
【颂文直解】
如果因为国王为民众提供了正防护,由此就认为这是国王的法,国王就积累了善行,能往生善趣,那么那些在挖地,或制造武器而疲惫不堪的工匠们,为何不是在积累善行的善法呢,他们也应成在积累善行了。
设问:虽然保护民众是国王应尽的职责,但是毕竟民众依赖于国王,因此国王还是与众不同,民众不能随便去评说吧?
答:
世间依国王,国王尤可诃,
喻善诃有爱,普为世间母。
【颂文直解】
一般来说,世间依赖国王来保护,但是国王没有善法,应被世人呵斥,因为国王以严厉的惩罚之业,具有损害。譬如圣者会呵斥如母的三有之爱,因为爱是一切有漏世间产生的根源,会把世间众生安置于三有的苦之中。
设问:那么国王如果既有智慧,又有慈悲,对民众如理管理和保护,那这是他的善行了吧?
答:
非愚不得王,愚人无悲愍,
国王虽护者,无悲不住法。
【颂文直解】
总之,国王难以具备善行,王位是导致傲慢及放逸的根本,所以非愚的智者们不会去追求,因此他们就不会得到王位。愚人贪欲很大,他们会去追求,但是他们又没有悲愍心,因此他们当了国王后,虽然看起来是世间的保护者,但是因为没有悲愍,哪里能具有善法呢?根本就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