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继续讲《中观庄严论释》的总义部分。现在正在讲造论五支中的“有何必要”,这里面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如何对整个大乘生起真实的定解?第二个问题,所谓的轻而易举如何解释?第三个问题,依靠这部《中观庄严论》如何获得菩提?
前面也说了,这部《中观庄严论》虽然只有九十多个颂词,可以说很少,但是通达这部论典,可以将一切分别念烧尽无余,就像小小的火星落到森林中,整个森林也会全部烧尽一样。
【这部论著超胜一切不仅依理成立,而且依据教证也足可证明。】
《中观庄严论》这部论典的确超胜一切大乘论典,通过前面麦彭仁波切的理证论述,很多人确实生起了信心——《中观庄严论》真的非常殊胜。
对于《中观庄严论》的殊胜性,麦彭仁波切已经通过他的不共智慧作了理证论述。那么,依靠教证又如何证明这一点呢?
【《楞伽经》中的五法之义前文已引用过,而此经中广述的结尾又云:“谁依理证测此理,信勤瑜伽无分别,已依不住之义者,享用妙法如纯金……”】
《楞伽经》中不仅对五法等内容作了总结,而且在其结尾时也讲到:任何人通过理证观察中观和唯识的妙理,那么,具有信心、精进的瑜伽者,所有的分别念必定会全然消失,依靠这种无住之义,最后不住轮回的边也不住涅槃的边。
【二量圆融一味、依理抉择的这部论前所未有,以颠扑不破的理证足可成立将此论赞为价值连城。】
胜义量和世俗量圆融无违,而且,依靠理证进行抉择的这部论典,不论印度还是藏地,都是前所未有的一部论典。
【详细内容请参阅《楞伽经》《密严庄严经》《解深密经》《父子相会经》《月灯等持经》《象力经》[ 《象力经》,也即《大象妙力经》。]《无尽慧经》《摄正法经》[ 《摄正法经》,即《般若摄颂》,也叫做《摄集经》。]《海龙王请问经》《宝云经》《般若经》等。如果对所有这些经典的无垢意趣深入细致思索,必会更加深信不疑。】
此处,麦彭仁波切说,如果翻阅这些经典,对通达整个大乘的教义会有很大帮助,对胜义量和世俗量的教义也会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分别而言,对本论生起定解之方法:】
以上,对于总的大乘法如何生起定解的道理,已经通过教证、理证作了详细介绍。分别而言,对这部论典生起定解的方法是什么呢?下面讲到了《中观庄严论》与其他论典不同的五种特点。
【超胜其他中观之此论自宗具有与众不同的五种观点:一、真正的所量对境唯一安立为能起功用的实法;】
《量理宝藏论》当中,第一品讲能量,第二品讲所量。其中,现量和比量所衡量的对境,就叫做所量对境。那么,它的法相和定义是什么呢?唯一安立为能起功用的实法。
这种说法与经部宗的观点比较相合。经部宗说:凡是能起作用的自相法叫做所量。比如总相、共相、石女的儿子等等,这些法无有真实的功用,因此,不能称为真正的所量。因明当中对这一问题介绍得比较清楚。
【二、外境不存在唯有自明自证之心识的独特观点;】
本论承许万法唯心造,也就是说,外境不存在,唯有自明自知的心识。
当然,此处所说自明自知的心识,并不是唯识宗所承认的实有心识,应该指大乘公认的自明自知的心识,也可以称之为自证。因此,通过这一问题,已经讲到了名言中承认自证的观点。
【三、认为外面形形色色的显现由自心所造,承许唯心;】
外面形形色色的法,应该说是自己心的显现,以此承许万法唯心造的观点。
【四、胜义分为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五、在抉择相似胜义时,认定各自正量所得出的意义互不相违。】
在抉择相似胜义时,胜义量和世俗量分开。胜义量所得到的是单空的法;世俗量所得到的是自相的法,此二者互相不矛盾,无有任何抵触。这是第五个特点。
【于此逐一介绍它们各自的主旨:】
这部《中观庄严论》与其他中观论典不同,它具有五种特点,下面对每一个特点分别进行广说。
第一个是外境的法相安立为能起功用。“起功用”是因明中经常讲到的,比如火能燃烧,这就是起功用的,也叫做名言中的真实实相。如果不起功用,就不能属于名言中的外境,因明中是如此安立的。萨迦班智达在《量理宝藏论》中讲到:所量的法相唯一是能起功用的法,或者说自相就是所量的法相,也可以说心所了知[ 《量理理宝藏论·第一观境品》:境之法相识所知。]。
【其一、我们要了解,世俗中真正的所量对境唯一是能起功用之法,而所有无实法依靠自力而无法显现,是依赖有实法以遣余的分别心而假立的,】
在世俗中,唯一能起功用的法称为所量的法相。而无实法——虚空中的鲜花等,依靠自力和他力都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显现。
那么,所谓的无实法又是依靠什么安立的呢?依赖有实法来安立。比如说“无瓶”,依靠有瓶可以建立瓶子没有。因明中,将其称为“遣余”,这在因明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遣余可以分语言的遣余和分别念的遣余两种。语言的遣余,比如,我口头上说柱子,此时除柱子以外的瓶子等所有名词全部抛开,从而建立了柱子;分别念的遣余,我心里面想柱子的时候,除柱子以外的其他法——瓶子、山川等等全部除开,唯一建立了柱子这一法,这也叫做意识上的遣余。因此,遣余以总相的方式来趣入。
【由此可确定观现世量安立的合理性,】
观现世量的所见是眼耳鼻舌身等凡夫根识的对境,也就是所谓的现量和比量。依靠观现世量,将所有的无实法全部抛开,而以有实法作为对境,这一点是完全合理的。
【依靠观现世可抉择观现世对境中显现的所知万法为无常,】
依靠观现世量可以抉择观现世量对境的所有显现,比如眼睛见到柱子,柱子的自相可以成立,既然它的自相成立就决定是无常的,因为不可能有一个常有、起功用的法。
【同样某些人自以为是地认为虚空等是恒常之法,实际上只不过是它的无实假名成立而已。】
所谓的虚空常有,《量理宝藏论》中说:法称论师只不过是将没有无常的本体称为常有而已,真正常有的本体根本不可能存在[ 《量理宝藏论》云:“法称则于遮无常,安立恒常之名言。”蒋阳洛德旺波尊者对此解释说:具德法称论师只是将遣除无常的那一分安立为常有的名言,并非认可存在恒常的同体。]。因此,虚空不可能常有,它实际只是一种假立的法。
【倘若是有实法,必须是能起功用的法。如果是有功用之法,就可成立是刹那性,一切实法的无常性也可轻而易举得以证实。】
归根结底,《中观庄严论》所抉择的外境应该是起功用的自相法。大家应该了知,如果外境是起功用的自相法会有很大利益。有什么利益呢?我们都知道,起功用的法全部是无常的,既然是无常,就全部是刹那性的、无有丝毫可靠的法。由此,可以对中观所讲到的细微无常生起坚定不移的定解。
【如果懂得以显现的方式取自相、以遣余的方式取总相的道理,必会对此理解得极其透彻,这相当于是因明论的心脏与眼目。】
比如瓶子,瓶子的自相是由众多法组合而成的,这一点,通过眼睛等现量的方式可以取;而瓶子的概念,则需要通过总相的方式来取。
《量理宝藏论·第四观建立遣余品》中讲得非常清楚,因明的要点就是遣余,如果这一点学习得很好,对于因明就可以完全精通,不会有任何大的困难。不管是相违、相属,还是自利比量、他利比量,因明的很多推理和教义全部可以归属于遣余当中。
如果能够了知以显现的方式取自相、以遣余的方式取总相这一点,就已经了知了因明最核心、最主要的部分。
【而名言本身也分为真名言与假名言两种,其中能起作用之法许为真名言,这与经部的观点相吻合。】
真名言,也就是指真正能起作用的法,比如眼睛所见到的色法,这叫做真名言;假名言,比如捏着眼睛时见到天空中有两个月亮等等。
【法称论师也说:“若入观外境,我依经部梯。”】
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说:不谈外境就没什么可说的,只要提到外境,就必须依靠经部的观点进行宣说。
【对此,虽然不承认隐含的外境,但对于心所呈现形态各异的现相必须如此进行名言分析。】
经部宗承认一种隐含的外境,比如说柱子,我们所见到的并不是柱子真正的本体,只是见到它的行相,就好像真正的事物在镜子里不存在,镜子里所显现的就是影像一样。
因此,经部宗认为:外境是隐藏着的,所看见的就是外境的行相,我们的眼睛就相当于镜子,镜子里所显现的不可能是真正的色法,只是色法的一种影像。
在《中观庄严论》这部论典中,虽然不承认经部宗所承认的隐含外境,但在分析名言时,心前所显现各种各样的外境现相必须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