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大家好,我们现在开始继续这个教法,也就是早上讲过的关于阿宗珠巴尊者的一个嘱托。
(藏文)就是说我们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里的情况,因为我们生活在二元状态当中,我们并没有真正了解真实的状态,所以我们会非常执着,就会有很多的问题。如果我们了解真实的状态,佛陀在佛经里是怎样说的,佛陀说一切都是虚幻的,不存在真实具体的东西。
我们有不同的境相,比如说我们是人类,人类有人类的境相,也许动物会有不同的见相,有一些天人之类等等不同的众生都有不同的境相,他们没有同样的见相。比如说人类,所有的人类的境相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因为产生人道的因是我们的烦恼,我们做了相似的事情,就成为了人类的境相、动物的境相或者不同众生的境相。这是我们业力的产物,在教法里面叫做业相——业力的境相。
这些境相是跟我们的业力有关的,如果我们净化了这个业力,就不会有这些境相。为什么呢?因为外在并没有具体真实的东西存在,本性就是空性,如果真的在外在有一些具体实在的东西存在,那么所有的众生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但是它们实际上看不到同样的东西,因为这是我们业力的产物。
所以佛陀说一切都是虚幻的,好比是在佛经里面也讲解过,你们也许听说过,就是“达玛达度”(法界)这个词。达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法,就是指所有的存在、一切现象,包括我们在二元状态当中的概念,它们都是法的一部份,它的本性是空性。达度就是这个真实的状态,它的真实状态就是空性。当我们说法身或者法界的时候,它们的真正意思都是指空性,这是真实的状态。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业相,当我们具有业相的时候,我们就会执着它,我们相信它是真实的、重要的。尤其是当我们对所有的事情过于重视的时候,我们也会变得紧张、焦虑、困惑,一切问题都产生了。
有的人说:我非常的焦虑,有很多的困惑,怎样办呢?没有其他办法,你应该了解什么是真实的状态。如果你了解了,你就自然放松了,就会有更少的困惑和问题,所以佛陀所讲的“一切都是虚幻的”是很重要的。
即使佛陀这样讲解了,但是当我们以心智的方式来进行的时候,很多人就会——不是用平常普通的方式,我们平常都会相信一切(都是真实的),觉得这个那个都是很重要的——但是也有一些人对于教法有知识经验,但是他们过于被这种心智的知识所局限,就会产生这种问题,这跟教法的真实意义是不相应的。
我给你们举个例子,当我从西藏到达印度的时候,我第一次去到印度的时候首先是待在了锡金、塔林逢、达觉林等等这些地方的周围,当时有一个出家人,他原来是来自于蒙古的,他是蒙古人。他在哲蚌寺学了很多年,他是一位格西,他对于理论知见非常的了解,学的很好。但是当我跟这个格西见面的时候,我就发现他有很多食物方面的问题。因为他没有钱,也没有人帮助他。所以我就帮助他,我们就变的比较熟悉了,我去市场里买米等等送给他,我们就成为了朋友。当我们成为朋友之后,我就问他:你是懂得蒙古语吧,他说:我当然懂了;因为他学过古代的藏语,我就问他:你懂得蒙古语的古老的写法、语法吗?
因为我在汉地的时候对此感兴趣。因为我曾经在很多年前去过北京,去了一个商店看到有卖很多佛教的东西,里面有一本很精美的小书,它是在黑色的纸上用金色的字体印刷的。我就看里面的内容,不是藏文书,而是用古体的蒙古语写的,非常的精美,我就觉得这本书非常好,里面也有一些佛陀的形象,等等。
我就问它卖多少钱呢?店主说它很便宜,于是我就买过来了。我不知道里面写的是什么,但我很喜欢它,所以我就一直把这本书放在身边。我觉得有一天我要知道它写的是什么。
后来我去了成都的西南民族学院,那是一个研究学院,我去那边做了一些学习研究。当时也有一位蒙古语的老师和课程,我就去上了这个课。他们是内蒙古的语言,有一些古代的蒙古语。我就学了一些字母,懂得怎样写和读,但是对这个语言并不是真正很了解它的意思,我就把这本书拿给老师看,但是他只懂得一般的读写,主要是内蒙古的语言,不是真正的蒙古语,所以他对于这本书的内容不是很清楚,他只能读出一些内容。虽然我学了一点点蒙古语,但只是学了一些字母。
当我遇到这位格西之后,我就说:你可以教我蒙古语,我很想学习蒙语。然后他就说好吧,他就教我了。但是当我跟他上课之后,过了几天我们在谈论一些事情,他说:你可以帮助我校对我的一本书;他在用藏语写一本书,我就问他你这是什么书呢?他说:我给你看吧,我是用藏语写的,但是我的藏语语法不是很好,你可以帮助我修改一下吗?因为我想出版它。
我就说好吧,他就把这本书给我了,我就阅读和修改它。我就知道这本书是为了否定地球是圆的,他说地球是平的,有须弥山,有四大部洲等等。他很长篇地作了这样的解释,就是说我们认为地球是圆的这个理论是错误的等等,他就写了这样一本很大部的书。
于是我几乎给他作了所有的修改,因为我阅读了也知道他写的什么,我就告诉他也许这本书没什么用,他说:不可能啊,你怎么能说它没有用呢!我就说这实际上并不是佛陀教法的重点,他说:不是的,这是很重要的,这是在《俱舍论》里面所解释的,《俱舍论》很重要,我们应该遵循《俱舍论》,否则我们就不是佛教徒了。
我就跟他作了很多的讨论,但是他从来不接受。我说:佛陀说过(藏语),这是关于本性的内在的知识和领悟,而不是对于世间的这种状态的解释,这只是关于印度古代的一种文化系统,并不是佛陀的系统。我告诉他:如果佛陀今天还在,佛陀在传法等等,我百分之百确信佛陀会使用地球是圆的这个例子,他从来不会说地球是平的。因为在古代的印度人们有那样的信仰,所以这叫做文化。文化对于教学和沟通是有用的,但这并不是教法的重点。
我作了这样的解释,他并不接受。我就再次给他说,比如说佛陀是怎样解释世界的,在《俱舍论》里,你肯定知道怎样解释的,你己经写下来了。但是在大乘的另外一部经典里面,对于世界的解释跟这个《俱舍论》是不一样的。在《时轮金刚》里也有关于世界状况的解释,是完全不一样的。佛陀怎么可能今天是这样讲解,明天又是另外一种说法呢?这意味着佛陀是根据环境来说法,他是举例说明来让我们理解。虽然我解释了很多,但是他并不接受。
但是我还是给他作了所有的修改,修改完之后,他说我要找人出版它,他不知道应该去哪里出版。我认识一个藏族记者,就是当时在藏语里叫作美陇(镜子)的一个报纸的记者,他是在印度的一个藏人,也是一个基督徒的传教士。他是来自英国的一个传统,我认识这个头目,因为我经常协助他们出版这些书,我们就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所以这个格西就问我,你可以请他们给我出版吗?我说好吧,于是有一天我就一起跟这个格西把书带过去,去见这个出版商。我就把书给了出版商,他一开始是感兴趣的,他说这个很有意思,我可以出版,然后他就读了一下,然后就说不想出版这个了。因为他不接受这本书,后来我就不知道这本书到底怎么样了。
这位格西也不是很年青,年纪比较大了,所以我后来就不知道他怎样了。这是一个例子,对于教法我们不能够只是追随名相和心智的理解,我们对于真正的含意应该进入它的精髓、本质。当我们讲到法性、法界的时候,佛陀说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去领悟,即使一切都是不真实的,我们活在二元状态当中,我们需要有一些东西来沟通,比如说镜子中的反射,它是不真实的,但是我们不使用这些反射就无法发现镜子的潜能,同样的一切都应该以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所以这是很重要的。
当我们了解这一点,就会减少我们的问题和执着,因为一切都是相对的。我们需要使用这些相对的东西尽力而为。这就是这句话的含意。(藏文)一切都是不真实的,今天不是明天,一切都在改变,环境在改变、时间在改变,当我们了解这一点,就会对一切都不太担忧。有的人说,我们的生命当中要做一些计划,比如说明天、下个星期、下个月、明年的计划等等。当然我们要作一些计划,因为在具体环境下是需要的,但是我们并不要认为这是重点,然后投入太多,因为即便我们投入太多,我们今天作了计划,它跟明天也许是不相应的。
比如说我们需要建一个房子,这个房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就要画一个图纸,有很确切的计划,然后开始建房子,但今天不可能马上建起来,这只是一个计划,我们可能要下个月或者是明年才建,那么明年、下个月就有很多情况都改变了,所以我们一定要作一些修正,从来不会完全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为什么是这样呢?这就叫作具体环境,所以我们很重要的是要了解一切都是相对的,不要太过重视执着它。而是觉知到当前需要做什么,我们就可以去做,但不要一切都过于投入。在生活当中也是如此,我们在生活当中需要有工作、房子等等,这些都是有必要的。但实际上谁知道我们能活多久呢?也许是一个月,也许是一个星期,在我们的生命里没有任何的保证。
我们以为我们还有很多的时间,这是不真实的,很多年青人也会比老人更早死去,这是具体实在的。我们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不会感觉到生命过于沉重,我们对一切都尽力而为。并不是说我们知道自己会死,活着就没有意义了,这种想法也是不好的,我们一定要小心,保持觉知尽力而为,一切都是相对的,但是不要过于执着。如果你过于执着一切,就会产生紧张和焦虑,这里所讲的真正的意思就是这个。
(藏文)也就是说作过训练的人了解一切都是虚幻的,如果你作过一些训练,佛陀也说生命是一场大梦,如果我们思维一下这一点,所有的执着都会消减,不会太强。也就是指这些比较具体地认知这一点的人,一切都看作如梦幻一般,并没有什么过失,如果我们知道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如梦一般,基本上你就可以确定你没有什么紧张了,生命就变的非常的轻松。这就是修行的作用。修行者可以在一切状况当中尽力而为,但是他们知道一切都是相对的,不会过于执着,当我们不太执着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容易相处,否则我们就总是会产生紧张。
比如我们两个人谈话的时候,即使并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但是我们有时候会辩论好几个小时。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因为这就是人类的我执的特点。我们每个人都有非常强的我执,我们对此并不太了解,总是觉得自己是更好的,自己的想法是更好的,比一般人都好,你不会直接说出来,否则别人就觉得你没有教养,但是我们总是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当我们跟别人讨论的时候,实际上有种想法,想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想法,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更好的,对方也有这样的想法,所以他是不容易接受你的想法的,就会有好几个小时的辩论,尽管事情并不重要。当你明白了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时候,你就不会去辩论。如果有需要,是一些有用的事情,你就可以去解释、谈论,否则就没有必要一直在讲一些无聊的事情,这是因为我们不了解真实的状况,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藏文)即使我们并没有具体的经验,没有体验到一切都是如梦一般,做不到没有执着;这里说即使我们没有证悟这一点,但是当我们有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显宗里面说要克服这样的问题要怎么样做呢?他们就说有一些对治的方法,我们就要找这个问题的对治方法是什么,然后我们就使用这样的对治法,这里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了解了真实的状态,即使不是很好的修行者,能够做到如梦如幻地思维,但是我们可以使用对治方法,也可以一天一天变得更加的轻安。
你们知道当很多人当他们遵循大圆满教法的时候,他们说:我学习大圆满之后,我的生活就改变了。改变是什么意思呢?大圆满教法并没有要求你改变任何事情,而是要开始有一些领悟,然后自己放松下来。如果你学习大圆满教法你就会明白,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你去观察一下自己的状态,你就会很清楚明白,你的生命、生活,紧张压力等等一切都会变得越来越轻安,而不是感到像一开始那样的沉重,这也是教法的作用的一个显现。即便你没有像佛陀那样的证悟,但这在我们的状况和在日常的二元生活当中也是很有用的。
(藏文)意思是很有力量。比如说有些人很有力量、很有权力,有的人很富有,也能控制、掌控这一切,变的很出名等等,很有名望。有的人想:我想要成为这样的人。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成就。实际上如果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真实的状态,这并不是我们要专注或者要获得的重点所在,因为我们这些状况都是在时间当中的,因此佛陀说一切都是相互缘起的。在二元状态当中一切都是缘起、互相依赖的,如果有好的也就会有相反的不好的东西,当有不好的状况我们也不需要过于伤心、难过,也许过了一会儿就变好了,这就是缘起的知识。
佛陀说一切都是缘起的,领悟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两个人他们是好朋友,当他们成为了朋友,他们就会互相沟通、互相协助,一切都很好。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出了一些情况,有一天他们就不再是朋友了,他们之间就出现了紧张。这个时候,当紧张出现的时候,这个人的想法就完全改变了,他就会想:他/她之前是我的朋友,现在成为了敌人,因为我们不同意对方,出现了问题。你就想:这个问题是怎样出现的呢?如果我们有很强的我执,就会想:这个问题不是出在我身上,是他/她制造了这样的问题,我是无辜的。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想要表示自己是无辜的,对方是有错的。另外一个人也是这样想,然后他们就互相争论,就会产生了紧张。
所以很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是修行者,如果我们跟别人有问题,我们一定要觉知到这一点,佛陀说这是缘起的,缘起是指如果我们是朋友,我们有一些好的关系,今天改变了状况,出现了一些问题,但这个问题不只是对方的问题,我自己也有问题,因为我们是互为缘起的,否则你就不可能跟别人有问题。如果自己是完全没有过错的,为什么会有问题呢?当我跟别人打交道,就会有这种互相缘起的关系。
所以为了解脱,如果我们是修行者,我们并不是要说服对方他是有过错的等等,而是要观察自己。我们不容易改变外在的东西,因为那是另外一个层面、空间。但是如果我们去观察自己,就能够放下这种紧张,如果我放下了自己的紧张,我知道这是互为缘起的,自己也做错了一些事情,我去观察然后放下它,当我明天再见到这个人,我的看法和跟这个人交往的方式,就会跟之前不一样。因为我的紧张减少了,这个人也发现了这一点,他就明白了,然后这种紧张就会消失而不是增加,所以这种互相的缘起是很重要的。
一切都是互为缘起的,龙树菩萨在中观里面也讲到吉祥女和不祥女她们都是在一起的,吉祥女就是总是带来运气的,不祥女就是总是带来不幸的人,这是西藏的一个例子。历史上也有一个故事,有一位老人他很穷,他总是想要变得很富有,然后过很好的生活,有很强的这种愿望。有一天他在大街上走,见到了一个很美妙的女子,他就问:你是谁呢?她说:我是吉祥女,也就是带来幸运的人;我去到哪里、住在哪里,这个地方就会繁荣、健康、富强等等。这个人就说:这非常的好,我想请你到我的家里,请你来吧!她说:好吧,这个女子接受了就去到了他的家里,这个人就变的很富有了,一切都变的非常好的状况。
但是这个人每一天要出门的时候,在门外就站着一个很恶的丑陋的女人,他就问她:你是谁呢?丑女人说:我是住在你家里的美妙女子的姐妹,我在等待着她,她又说了更多,她说:我是带来不幸的不祥女。然后他就明白了,于是他就很担心:我现在很富有,什么都很好,但是这个不祥女总是站在我的门口,等着她的姐妹,对我来说是很危险的,他就说:请你走吧,不要站在我的门口,她说:我不能走开,因为我的姐妹在你的屋子里,我必须站在这里,每一天都等她。这样一天天过去,每一天他都变得非常紧张,最后这个人就说:最好我还是请你们姐妹都离开吧。这就是关于好和坏的缘起的一个故事。
当我们了解这一点,我们就要放松,你们不要落入好和坏的分别,这样生命就会变得比较平衡。根据我们的觉知和环境来做事,我们的生命、生活就会变的轻松,这就是这里的含义。即使有权势、有财富,一切都是相对的、缘起的,并不是稳定的。(藏文)当我们真正了解万法的本性,我们会生起慈悲心,因为现在你觉得这个人很富有,但实际上某一天他就会变穷了,当他变穷之后,他所感受的苦会比普通人更苦,因为他之前生活得很富有,现在他们的问题就更多了。所以我们就知道一切都是如此。
比如说在一个菩萨面前,这个菩萨对这些财富等等并不是执着,因为他们知道这些都是很相对的,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上师、教法、传承,这样就可以让我们醒悟过来,了解到真实的知识经验,不受到心意概念的局限等等,这就是含意。
(藏文)当我们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会遵循教法、修道等等,如果我们有必要花一些时间,做一些牺牲,我们做好了这样的准备,这样就会获得真实的知识、真实的见。我们了解到教法很重要,有实践教法的愿望,我们生起这样的知识经验,真的非常感兴趣去实践,这样就会对我们变得很具体,这样我们就会很幸运,在一生当中获得具体的证悟。
(藏文)当我们处于这样的状况,我们去遵循教法就会变得很有用,否则即使我们在学习,一切都受到了局限的时候,而没有进入它的本质,这时候即便是叫做教法,或者认为是传承,它也不会如法地起作用。(藏文)尤其是这些有嫉妒心、傲慢心等等局限的人,教法对他们也没有作用,从来不能够显现证悟。
(藏文)所以我们所实践和遵循教法以及跟上师的沟通,我们会严格的遵循这些教法,不需要说太多不同的方式,重要的是要进入它的真实含义。具有这样知识经验的上师——在大圆满教法里面,所谓的知识经验是指发现了我们的本性——并且可以跟弟子沟通。跟弟子沟通教法并不是说我们学了一本书,然后对它作一些评论。这是心智的方式,我们不能够以这种心智的方式来学习大圆满,要学习大圆满教法需要有一位具有真正的知识经验的上师,如果具备这样真实的知识、经验,即便不用任何的书本也可以向弟子沟通,而不是作任何的分析,也可以用很简单的方式来沟通。这就是说上师具有这样的一种知见——知识、经验,我们需要有这样的上师。
(藏文)我们也不要成为“哦贡”,意思是有时候你表现得对教法很有信心、很感兴趣,但是并非有真正的领悟。你们知道佛陀讲了关于个体的根器,他说五种品质之一,就是说要理解或者领悟禅观的功德,所谓的“定进”,这是佛陀所讲的第四种根器,大多数人都没有这种知识、了解,包括关于一些教法,如果有一些观想等等,你学习了这些观想,就觉得自己学了很有意思的教法,但实际上观想是用心在作观想,它可以是一种教法,具有某种利益,但是它不是能够获得究竟证悟的,要获得究竟证悟,我们必须了解处于禅观状态是怎样的,所以佛陀说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这里就建议我们要理解这个要点,它非常重要。(藏文)这是在我们自身状况里面生起的知识经验的源头,是为了这一生和未来世的利益。在今生的利益是指即便我们活在我们的社会里、在日常当中生活,教法也是很有帮助的。很多人想,教法就意味着作一些禅修,这对于死去之后是很有用的,这也是我们的一种情况。
但教法对于我们活着的时候也是很重要的,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需要一个不太沉重的生命,要放松下来,要享受我们的生命,大多数的人并没有享受生命,他们充满了问题,问题越来越多。我们在生活当中要怎么办呢?这就是一些人会自杀的原因。自杀并不是一种享受,而是绝望了,为什么呢?因为什么都不满意,一切都变的很不好,如果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命就像是一个梦一样,如果我们知道这个真实的状况,就不会有问题,所以我们做这样的训练是很重要的。
在我们的修法当中,比如说上师瑜伽,上师瑜伽是为了处于禅观的,而上师瑜伽也是在晚上修的。因为我们的生命有日和夜,晚上是我们生命的一半。我们白天需要修法,不只是一两个小时而己,有人觉得自己每天都修一个小时的修法,然后就觉得自己已经修得很好了。当你投入修法一个小时的时候,你在白天还是有11个小时,你在11个小时里面都没有修法,总是在跟随烦恼而散乱分心。在白天只修了一个小时,怎么可能证悟呢?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大圆满教法里的修行,如果我们有12个小时的生命,那么我们最好能够把12个小时都融入到修行当中,这样我们才能够获得证悟。
但是修法并不是说我们像一个佛像一样的坐着不动,不吃饭、不上厕所,这是不可能的。修行修法并不是这个意思,修法也不一定要念密咒,或者以禅修的姿势坐着不动,这可以是当我们修上师瑜伽或者修禅观的一种方式。也许我们用两三分钟来修上师瑜伽,然后就结束了,当结束之后,其它的时间在上师瑜伽之后,我们修什么呢?在大圆满教法里面,第二个最重要的一个修法就是保持觉知当下、不散乱。觉知当下并不是说我们真正的处于上师瑜伽的状态,但是在大圆满教法里面说,我们知道修法的正行、主要修法就是处于上师瑜伽的状态,然后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将身、语、意的一切都融入到这个状态,这就是大圆满教法的修法。
但我们怎样去融摄呢?并不容易,所以知道怎样去融摄,在我们相对的时间当中,就要尽量去觉知当下,不散乱分心。在教法里面所谓的分心、散乱跟我们一般对“分心”的理解是有所不一样的。教法里面的分心是指,比如说我的心里面生起了一个念头,这个念头说:这个时候我要出去,去某个地方喝一杯咖啡,或者一杯啤酒;然后我就被这个念头分心了——我就去了,我在想我要去喝一杯咖啡,但是这个时候你并没有觉知当下,当你在走过去的时候,心里面总是想着成百件事情,总是散乱的,这就叫作所谓的分心散乱,不分心散乱、觉知当下,意味着类似于你开车时的状态,每个人都知道怎样开车。当我们开车的时候并没有一直想着我在开车,但我们并没有散乱,我们己经学过了这一点。一开始并不容易,当我们开始考驾照的时候,我们知道它是很难的,一点都不容易,但当我们变的熟悉之后,就不需要总是思维着开车,我们可以跟别人说话,可以看车外,有所有的可能性,但我们并没有对开车这个事情分心,否则就会出意外,总是有所觉知。
很多人就觉得,如果觉知着一件事情,就没有办法思维和做事了,并非如此。你一直在开车,你可以跟别人说话,可以看周围,有这样的可能性,但这只是我们学习开车的一个觉知。我们会有成千上万个事情或者念头出现,并不只是在开车时保持觉知而己,这只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所以当你没有修上师瑜伽的时候,有时候当你有一些空闲,你就想:我想要修一个修法,什么修法是更好的呢?我告诉你说,更好的就是训练自己觉知当下。比如说,某天你有三个小时的空闲,你在想:我今天有三个小时空闲,我要怎样做呢?我要做觉知当下的练习。然后你就开始看时间了,你承诺从现在开始修三个小时,然后你就说我现在开始了,你怎么做呢?什么也不做,但立刻你的心里面就产生了一个念头,你就想我要跟我的朋友讲话,或者说我要打一个电话,你的心有这样的念头显现,这个时候觉知当下并不是说你不去做它,你可以做所有的事情,但你知道自己在想“我想要打电话给朋友,我在拿起电话,我在拨号,我在跟朋友说话,打招呼,你好吗”,然后你的朋友问你“你今天在做什么呢?”你没有必要说我在修觉知当下,你可以谈其它的事情,但是你觉知到自己在跟朋友讲电话,就好比是你在观察自己,这就是一种当下的觉知,如此继续,完成你的三个小时的修法。
当你修过第一次的时候,发现并不容易,但是当下一次你再这样去练习,就会变得很容易了。因为你之前己经练过三个小时,然后慢慢的你就变成了大圆满的修行者,一直都是保持当下的觉知,你就不需要任何的努力了。这种觉知自然的就会显现。即便你在你的商店里跟人们谈话、工作几个小时,你不需要专门去想着觉知,你就会自然具有这种觉知,所有的人都可以变成这样,所以你可以试着这样去学习,如果你不学就不会变得容易。
有的人说:我试过了觉知当下啊,但是很难。当然了,你一生都在分心散乱,当你试着去这样做的时候,它不可能立刻自动出现。但是当我们学习的时候,一切都会变得容易,这种觉知当下也是会这样。即便你在玩游戏,或者是跟别人说话,你不需要分心、散乱,你可以觉知当下,这就是大圆满修行者的一个目标,你就真正的成为了修行者,当你有了这样的能力。你就有更多的可能性把身、口、意一切慢慢地融摄起来。当你成功地把你生活当中的一切进行融摄,当你在走路、说话、做事等等一切的时候,你都可以把它融入到禅观当中的时候,这就意味着你己经成为了一个持明者,也就是一个证悟者。
现在你就不会停留在凡夫的状态,会增长你的明性,你的障碍也会消失,这就叫作所谓的证悟。一切都处于禅观当中并不容易,但是如果你能够觉知当下,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时时觉知当下,这一切都会慢慢变地增进,变得比较容易起来。如果你一直有觉知当下,你就知道怎样根据环境去做事。
在大圆满教法里面没有任何的规矩或者戒律,在其它教法里面总是有一些戒律。尤其是在显宗教法当中,我们会受戒,当我们受戒了就会有规矩,跟身语意有关,我们要很准确的去奉行。也会有一些戒律的书本,尤其是在金刚乘的下续部当中也有很多的戒律,有很多书让我们去读,看看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在大圆满教法里面不存在任何的这些既定的规矩,为什么没有呢?因为没有任何的一条戒律真正能跟所有的状况相应,因为一切情况都是跟时间和空间有关的。时间在变迁着,比如在佛陀的时代跟今天的时代就不相应,这是一个例子。空间也是一样,比如在西方国家的人们的信仰,当我们去到西方世界的时候,东西方很多事情都是不相应的,不一样的,比如说我们在西藏的一些习惯、习俗,我们认为这习惯是不好的,但是在西方世界不认为是不好的,而是正常的。但是当西方人他们这样去做的时候,没有认为是不好的,但是在西方世界的一些习惯,你在西藏这样做的时候,人们不会说你什么,但是他们会觉得你很不好,这就是说没有任何完全相应的规矩戒律。
所以在大圆满教法里面没有任何的这样的既定的规矩,如果我们要在大圆满教法里面有所谓的戒律和规则,它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要变得负责任,这就是我们在大圆满教法里面要学会的,每一个人或者修行者,我们要对自己负责,因为我们生活在时间和空间当中,此时此刻我们有这样的环境,当我们了解它在具体环境里是好的或者不好的,我们就要根据它来做,不需要任何的规则,我们尽力而为,这就意味着我们变得负责任,而不是对戒律或者书本负责任。
比如说,大圆满教法对于父母也是很重要的,父母他们有儿女,儿女会慢慢地长大,父母有责任去教育小孩,他们说我们怎么样去教育他们呢?当小孩出生的时候,他们没有任何概念,是很天真的。我们在大圆满教法里面说,好的修行者处于上师瑜伽状态的时候,他就好比是一个婴儿的状态,婴儿没有任何的概念。他们在听见、看见任何的事情,都是在享受当中。修行者就好比是这样的状态,在这种环境当中我们并没有任何的分别,说好或者不好,但是我们的社会是有局限的,父母也是有局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有局限的社会当中,所以父母就要教导这种局限、限制。
我们了解这种局限是不好的,但是我们也知道这些局限对于我们活在社会当中是必须的。我们知道要这样来教育小孩,但是我们也要做一些事情让小孩变得对自己负责任,对小孩子来说并不容易,因为他们什么都不懂,这样的话你就要约束这个小孩,如果有一些危险发生,你就告诉他你不要去那里,不要去摸它,小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他们会服从父母不会去,但是他们会好奇,当没有父母的时候,他们就会想要走过去看看是怎么回事,比如说有火,你告诉他不要去摸它,否则就会烧到。小孩子不明白,但是他会慢慢的走到火那边去,亲自去发现。
我们在生命当中一切都是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的,除此无他。所以这些小孩就会变得对自己有所负责,这是很重要的。当小孩长大了一点,当他们开始会说话,当母亲说一些事情的时候,小孩就会回应说为什么这样呢?当小孩问为什么的时候,这就是非常重要的时刻,你应该跟他讲解,即便并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是你不要无动于衷,你可以给他很好地讲解,这是好的这是不好的等等,他们就会很好地学习,他们就会理解。
然后当他们越来越长大,比如说他们到8岁、9岁、10岁等等的时候,这要看小孩的情况,有的人比较有觉知,他们就会变地更加负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你不要过于约束这个小孩,你要尊重他们的空间、立场 ,当你尊重他们,通过解释让他们明白应该对自己负责等等,孩子就会对自己负责、有责任感。从10岁开始,小孩开始长大了,他们就必须对自己负责任,这就是一个大圆满修行者怎样去教育小孩的方式。
之后当他们去上学等等,如果能对自己负责任就会变得更加容易一些,否则当一些父母怀里抱着小孩子的时候,他们很喜欢小孩子,他们要给他们很特殊的待遇,你就会产生起这种执着,现在小孩己经越长越大了,有的人即便是自己的小孩己经长的很大了,他/她仍然觉得他是自己的小孩。有的女士问我说:我有一些问题;我就问你有什么问题呢?她说是我的孩子的问题,我就问你的小孩怎么了,他们多大了?她说我的一个孩子是22岁,另一个30多了。我说这己经不是你的小孩了,他己经是大人了,你为什么还会觉得是自己的小孩呢?这样就真的不好了。
你一定要明白他们己经长大了,他们有他们的生活,他们必须对自己负责,如果你要帮助他们,你也可以一辈子去给他们帮助,只要是有需要的,但是他们有自己的立场、空间,他们想要做什么他们就自己去做,这就叫做负责任,修行者也一定要变成这样。有一些修行者觉得:我是一个弟子,我有上师,我一定向上师问所有的事情,似乎上师要对他们负责任,这是不好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你要成为自己的上师,这是你们要做到的,但这并不容易,直到你有了这样的知识经验之前,你都可以去请教上师,上师就会帮助你。但是如果你总是觉得上师要对你负责任,上师也会不高兴。
有些人总是问上师很复杂的问题,问:我有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办呢?上师告诉他说你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做,上师不能给你太多的建议,根据环境、具体情况做,这就意味着你是什么样的时间、空间、状况,你应该根据它来做。上师在大圆满教法里面总是讲第一条是处于上师瑜伽的状态;第二条是保持觉知当下,这就是要根据环境来行事。否则我们就要有一些规矩、戒律才行了,实际上没有任何的规矩、戒律,你要了解这一点,最好是你根据环境来做,否则就跟环境不一致了。
比如有的人说:上师你告诉我,我有个敌人,他躲在我的房子外面,总是在外面等着我,我该怎么做呢?这个时候上师该说什么呢?那么也许你应该走另外一条路,不要走那条路,你即便这样去走,也许这个仇人可能会躲在另外的地方,没有人知道,所以你应该最好还是根据环境来行事,你出去的时候,你好好看这个人在哪里,尽力而为,这比你只是问上师好的多,这是一个举例。所以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通常应该学会这一点。
我讲完后面这几句,(藏文)修法的精髓就是我们要处于上师瑜伽的状态,因为上师瑜伽是大圆满教法的精髓,(藏文)如果你了解这一点,即便你对其它的方法都不是太了解,这一点就足够了,就是处于上师瑜伽的状态。(藏文)比如说你觉得自己要作一些前行的准备之类,实际上最重要的是要处于上师瑜伽的状态,这就足够了。(藏文),就是说你要把这个建议、这个嘱咐放在心里,而不只是听过了、明白这一点,这是不够的,而是要记住并且去实践它,这样就会变得有用,(藏文)这个建议是由“藏度”给出的,这是阿宗珠巴尊者的名字。
好,现在讲完了,我们回向功德。
嗡 达瑞 达瑞 班达瑞 梭哈!
嘉亚嘉亚!悉地悉地!帕拉帕拉!
啊阿哈夏萨玛!
玛玛柯林萨曼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