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二、断有漏业集方便之瑜伽分三:一、教诫断有漏业之幻轮;二、明如何断之方便;三、明如是得断之果。
丁二、明如何断之方便分二:一、断有漏不善业之方便;二、断有漏善业之方便。
戊一、断有漏不善业之方便分二:一、思惟后世苦异熟而断不善业;二、思惟现前之功用无义利而断不善业。
在前一科里,圣天菩萨教导大家思惟不善业在后世的异熟果,认识到行持不善业会得不偿失,有着无穷无尽的后患,这样就会对不善业深恶痛绝,下决心去断除。那么接下来这一科里,从现世进行观察,指出通过不善业来利益自己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己二、思惟现前之功用无义利而断不善业
既非一切果,决定能成办,
所办一定灭,为彼何自害。
【颂文直解】
既然此生中通过种种方便而作罪恶之业,首先不一定能获得住宅、物质等的一切果,即使获得了少许之果,最终也将必定灭尽,那为何还要为了这些物质去造下不善,损害自己呢?
因此,当以后准备要行不善业的时候,如果你能马上想起这个偈颂的教言,就会悬崖勒马,把那个想行不善业的心马上断除掉。
接下来圣天菩萨进一步说明世间的很多业是白费力气的。
业由功所造,作已无功灭,
虽如是而汝,于业不离染。
【颂文直解】
不仅如此,世间所作之业,首先需要花费极大的功用,而业作完之后,所成就的房屋等事物,又必定会无功用自然而灭 。虽然如是,那你为何对于没有利益的所作之事,还不远离贪欲呢?
设问:那还是可以从事物中获得一些乐的吧?接下来圣天菩萨引导大家作进一步深入的观察。
过去则无乐,未来亦非有,
现在亦行性,汝劳竟何为。
【颂文直解】
如果仔细观察的话,某一件事,首先纵然已经办成,然而对于受用者的识来说,过去的识已经灭去,不能从此事中获得乐;而未来的识还没有产生,同样也不能从此事中获得乐;对于现在的识来说,体性是行,当生即灭,不会安住,也无法获得乐。因此,你为什么以种种劳作,去行持罪恶之业呢?如是善加观察之后,应当精进于断除罪恶的方便。
这以上圣天菩萨教导了断除有漏不善业的方便。大家知道,不善业主要导致的是恶道的痛苦,而有漏的善业,虽然导致的是人天安乐,但是这是坏苦或行苦,还是必定会流落在轮回之中,所以也应该断除。
戊二、断有漏善业之方便分二:一、思惟果增上生自性为苦;二、思惟几类善因果法。
己一、思惟果增上生自性为苦
听了上面的教导,有人就有下面的疑问。
设问:虽然如是,恶业应该断除,但是为了增上生的安乐,所以善业还是应该行持的吧?
答:
智者畏天趣,亦等同地狱,
彼等于三有,难得不生畏。
【颂文直解】
欲求从三有轮回中出离的智者,对于增上生的天趣也产生了等同地狱一样的畏惧,对于其他的道就更加如此。因此,彼等智者对于三有难得不生畏惧。所以有漏的善业也应该断除。
这是欲求出离的智者对三有的观察,接下来圣天菩萨进一步揭示已经证悟的圣者所见到的三有真相。
若凡夫亦知,一切生死苦,
则于彼刹那,身心同毁灭。
【颂文直解】
如果凡夫也能如圣者所见到的那样,了知了一切生死轮回苦的真实相状,则在了知的那一刹那,身心将同时毁灭。
下面圣天菩萨专门指出,凡夫在善趣中容易堕落的原因。
有情无慢少,有慢则无悲,
从明至明者,故说极难得。
【颂文直解】
好不容易在增上生的人天善趣中出生了,然而因为受用安乐,有情要不生慢心就很少。而生了傲慢的人,就不会有悲心,没有悲心,就会行于罪恶。因此,经中说能够从明至明者,极为难得。
己二、思惟几类善因果法
设问:那么,通过修持佛法,来获得悦意境之果,是否应理呢?
答:
弃舍此境已,要求得境界,
如是颠倒法,何因许为正。
【颂文直解】
舍弃掉贪欲之境之后,却又想通过严谨持戒等方便,求得后世更大的贪欲之境,对于这样的颠倒做法,能以何因承许为是无颠倒而正的呢?
设问:那么,又应该如何看待福德之果呢?圣天菩萨接下来进一步分析。
答:
福果为财富,常须防护他,
若常防他者,如何为我所。
【颂文直解】
布施等福德的果是财富,而财富需要防护怨敌、盗贼等的破坏。对于恒常需要防护的东西,如何可称为是我所的受用呢?
设问:虽然如上所说,布施等有漏善法是颠倒的做法,但还是应当随世间共同承许的规律行持吧?
答:
世间诸规律,随彼行名法,
是故较于法,世间力尤强。
【颂文直解】
连有漏的善法都要舍弃,世间的做法就更不需要遵守了。所谓的世间规律,比如红白喜事的操办等等,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都各不相同。而世间的做法,就是根据这些规律而行持的。因此,相比于世间做法来说,形成它的世间力量要更强大。所以对世间做法并不应该恭敬。
因此,虽然很多人都在行持有漏善法,但是你还是应该生起出离心,放弃有漏的善法,精进修持解脱道。
设问:虽然如是,但是为了获得后世圆满境上的安乐之果,而作善业,是否合理呢?
答:
境由善可爱,彼境亦为恶,
舍彼成吉祥,修彼复何为。
【难词释义】
恶:此处是不好的意思。
【颂文直解】
色声香味触诸尘境,通过行善,而会变得可爱、悦意。但是对于求解脱者来说,这些悦意境,却是所应断除的不好对境。只有舍弃这些悦意境,才能获得吉祥。这样的话,为何还要将尘境变成悦意呢?
但是如果深入观察,可以发现这些悦意境,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原因是:一、受用这些悦意境,是散乱、放逸等无义之根;二、能产生贪,继而又增长嗔,所以滋养了烦恼;三、恒时受无常、苦等的影响,无法如愿受用。这样对今生和来世都没有好处,完全不像凡夫所期望的那样美好。所以智者在观察后,对这些悦意境是很厌恶的,就像世间人走入一间沾染了不净粪的房子一样,马上就想退出来,离得越远越好。
现在一些学佛的人,通过闻思后,知道了不应去贪著五欲六尘,但是为什么不应贪著的原因,还没有深入地思考过,所以心里还没有放下,还相当的留恋。这样的人,修行是无法获得进步的。而圣天菩萨这一科里深刻的分析,能有效地帮助大家提高认识,断除对有漏善法的贪著和种种的追求,所以大家应该反复研读,在研读中,用正法来剖析自己,这样就能获得巨大的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