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参天
《广论讲记》摘要第96课——下士道业因果思别业果思已正行进止之理
2024-1-31 大树

子二、引发一切善乐所有根本深忍信中分四:一、思总业果  二、思别业果  三、思已正行进止之理  四、深信业果之总结

丑二、思别业果分二:一、须成办圆具德相之所依  二、修学所依之因

寅二、修学所依之因分三:一、异熟功德二、异熟果报  三、异熟因缘

卯三、异熟因缘分二:一、八因  二、三缘

辰二、三缘分二:一、三缘之作用  二、别释三缘

巳一、三缘之作用

【如是八因,若具三缘,能感最胜诸异熟果。】

“如是八因”,即以上不害有情等八种殊胜善行。“若具三缘”,即正行持八因时,具足心清净与加行清净。“能感”是指这样行善的功能。“最胜诸异熟果”,是以八因具足三缘所感得,具体来说,就是寿量圆满等八种异熟功德的最上品。为什么能感得最胜果呢?因为八因由三缘而获得增长的缘故。

巳二、别释三缘分三:一、心清净  二、加行清净  三、田清净

午一、心清净

【于其三缘,心清净中,待自有二,谓修彼因所有众善,将用回向无上菩提不希异熟。由纯厚意修行诸因,势力猛利。】

心清净,有待自和待他两个方面。观待自己而修心清净又有两项,就是“回向无上菩提”和“由纯厚意修因”。

第一,“回向无上菩提”,即:修集八因的任何善根,都是用以回向无上菩提而不求回报,也就是不求人天安乐及声缘菩提,唯一是为一切有情获得无上菩提而回向。这是从无贪的角度来说心清净,因为远离贪著报恩和异熟而成为清净。

第二,“由纯厚意修因”,即:修行任何一种善因时,都是以纯厚的意乐来修行。“纯厚”,就是完全发自内心,完全是用真心来做。“纯”是善念真纯,“厚”是善念深切。譬如:修行第一因的放生时,不论加行、正行或结行,都是一心一意地做,六根毫不散乱是“纯”,心中慈悲心深切是“厚”。像这样以纯厚的意乐修习放生,善业的势力便异常猛利。

【待他有二,谓见同法者上中下座,远离嫉妒、比较、轻毁,勤修随喜。】

观待他人而修心清净有两个方面:离染污心、修随喜心。

“同法者上中下座”,是指对境。“同法者”是指同修,这里特指同修八因之人。同法者中,和自己相比,修行殊胜者就是上座,平等者是中座,下劣者是下座。“远离嫉妒、比较、轻毁”,分别是:对上座远离嫉妒、对中座远离比较、对下座远离轻毁,这就是离染污心。“勤修随喜”,即常念同法者的功德而深生欢喜。

【设若不能如此而行,亦应日日多次观择所应行事。】

这一句是教诫中、下等修行者。以上心清净中待自、待他的修行,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之中任运行持,固然最好。但是,如果因为自己的障碍而不能全分受持,也不能就放弃不做,而应当每天多次观察抉择自己所应做的修行。

午二、加行清净

【加行清净中,观待自者,谓于长时无间殷重,观待他者,谓未受行赞美令受,已受行者赞美令喜,恒无间作、不弃舍作。】

加行清净也有待自、待他两个方面。

观待自己而修加行清净,须具足两点,即:长时无间和长时殷重。“无间”是相续不断,能够坚持。“殷重”就是认真。比如:在皈依境前供灯,每日坚持不断,而且每次都是认认真真地做,这样就是供灯的加行清净;相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做停停,或者敷衍了事,这是加行不清净。所以,修行贵在坚持、贵在认真。不论修何种法,只要能保证无间精进和殷重精进,最后的成果决定殊胜。

观待他人而修加行清净,就是以好心将他人安立在这样的善根中,即:对于未受持善法者,以赞美善行功德令他受持;对于已受持善法者,也以赞美功德令他欢喜。“恒无间作、不弃舍作”,就是使众生对他自己所受行的善法不间断、不舍弃。这是“赞美令喜”的妙用。一个人行善的动力就是欲乐。若有欲乐,即使连做三天三夜也不疲厌;若无欲乐,即使一天也不想做。所以,若能赞美众生所做的修行,他一欢喜,就会做得更起劲,这样就能让他持住这个善行。

午三、田清净

【田清净者,谓由彼二意乐、加行,能与众多微妙果故,等同妙田。】

田清净,就是因为以上的意乐与加行有能力出生众多妙果,所以等同妙田。换句话说,并非意乐、加行之外另有他体田的认定,而是以意乐、加行具有如田一样能生果的作用,所以安立田名。以具足意乐与加行清净,总称为田清净。前两种清净是分说,第三种清净是总说。

以下说明出处:

【此等是如《菩萨地》说,以释补满而为宣说。】

以上所说异熟功德、果报及其因缘,是按《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所说,再以印度海云论师的《菩萨地注释》做补充而宣说。

以上思惟特别业果宣说完毕。


子二、引发一切善乐所有根本深忍信中分四:一、思总业果  二、思别业果  三、思已正行进止之理  四、深信业果之总结

丑三、思已正行进止之理分二:一、总示  二、特以四力净修道理

【第三,思已进止道理中分二:一、总示;二、特以四力净修道理。】

“思已”,就是已思惟总业果及别业果之后。“进止”就是取舍。

寅一、总示分八:一、日夜恒须观修业果之理  二、观修业果唯一须按佛所说而获决定之理  三、从空性中显现业果之理  四、不思惟业果,仅了知亦无利益  五、应在自心上观察而认识过失  六、思已遮止恶行之理  七、何取何舍  八、引古德教授说明修行业果之合理

卯一、日夜恒须观修业果之理

【今初。如《入行论》云:“苦从不善生,如何定脱此?我昼夜恒时,理应思惟此。”】

寂天菩萨按照《大涅槃经》、《正法念住经》等佛经所说,而归摄为这一偈。大义是:从不善业出生痛苦,这是决定的。观察自相续业障充满,我理应日夜恒时思惟:以何种方法才能决定从恶业中解脱。这样做是很合理的,因为就像吃了毒药之后,毒素在腹中蔓延一样,我必须尽快解决这个切身的问题。

【又云:“能仁说胜解,一切善品本,又此之根本,恒修异熟果。”】

这一颂,以两个根本显示恒修业果的重要性。

《入行论》又说:“能仁说一切善法的根本是对善法的胜解,而胜解的根本又是恒时修习相信黑白异熟果的信心。”

【谓既了知黑白业果,非惟了知即便止住,应数修习,以此是为极不现事,极难获得决定解故。】

“谓”是承接上面的教证而来。由上文可知,了知黑白业果之后,不是仅仅了知就可以停止,而是应当在了知之后进一步数数修习。为什么呢?因为业果是极其隐密的事,很难获得定解的缘故。

卯二、观修业果唯一须按佛所说而获决定之理

【此复如《三摩地王经》云:“设月星处皆堕落,具山聚落地坏散,虚空界可变余相,然尊不说非谛语。”于如来语,应修深忍,若未于此获得真实决定信解,任于何法悉不能得胜者所爱决定信解。】

此分成三段宣说:一、显示佛语谛实;二、教诫对于佛语应修深忍;三、不修深忍的过患。

卯三、从空性中显现业果之理

【如有一类,说于空性已获决定,然于业果无决定信、不慎重者,是乃颠倒了解空性。解空性者,谓即见为缘起之义,是于业果发生定解为助伴故。】

这一段,是以解空性成为解业果的助伴而破斥不重业果的邪行。

论中说:比如,有一种人说自己对空性已获得决定,但他对业果并没有决定的信解,也不注重业果的取舍,那么可以断定他是颠倒了解空性。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胜解空性而见缘起义之后,决定是成为“对业果发生定解”的助伴。

下面引经证明:

【即彼经云:“一切诸法如水月,等于幻泡阳焰电,虽诸死已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然作诸业终不失,如其黑白成熟果,如此理趣门贤妙,微细难见佛行境。”】

“彼经”是指《三摩地王经》。经中两颂,前一颂说空,五六句说缘起,七八句说唯佛行境。

卯四、不思惟业果,仅了知亦无利益

【是故,应于缘起二业及诸因果发生定解,一切昼夜观察三门,断截恶趣。若不先善因果差别,纵少知法,然将三门放逸转者,惟是开启诸恶趣门。】

这一段,是以对比的手法显示出思惟的重要性,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反两条路:正路是思惟业果,发生定解,常观三门,断截恶趣,以前前为因,出生后后之果。邪路是不思业果,定解不生,三门放逸,开恶趣门。

【《海问经》云:“龙王,诸菩萨由一种法,能断生诸险恶恶趣,颠倒堕落。一法云何?谓于诸善法观察思择,作如是念,我今若何度诸昼夜。”】

《海龙王请问经》中,世尊教导龙王:“菩萨有一种法,能截断转生恶趣颠倒堕落。这一法是什么?就是观察思择善法,心里这样作意:我现在应当如何度过每一天的分分秒秒呢?”唐译《十善业道经》说:“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二经合观,意义就很明显。应当如何度过昼夜呢?就是要让善法念念增长,在心心念念之中,不容许有丝毫恶念夹杂,以此法就能令恶法永断、善法圆满,决定能截断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