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参天
祖古乌金仁波切:大圆满教导止跟观
2024-4-11 大树

一、大圆满教导“不共的止”跟“不共的观”

在所有九乘中,都使用“止”跟“观”这两个词。但是,包含不同的意义。随着每一个“相继的乘”,变得“越来越甚深”。你通过“止观双运”成就“佛的了证状态”。九乘都使用“止”跟“观”这两个词。随着你经历“所有的法乘”,“止跟观的意义”变得“越来越甚深”。在大圆满,是“不共的止”跟“不共的观”。

“止”有两种,一种是“分别的止”,也就是“有所缘的止”,这牵涉了“分别”“概念”。另一种是“无分别的止”,也就是“无所缘的止”,这是“自然的安落休息在本觉”。在不离“无分别的止”的状态,你从事“保任在本然”的修持。来发展“止的力量”。根据“共的佛法体系”,修行者,应该“修习止”,接着再“探求观”。“探求”意味着“追踪到底”“搜寻出来”。“止的修持”是在修习培养某些事物。“观的修持”是在寻觅“修习培养那些事物的人”。“观的修持”是在探究观察“禅修者是谁”。首先,你以一种“分别的概念的方式”从事禅修,最后,你探寻“这个禅修者是谁”。这就是“探求观”。“止”跟“观”两者,都包括在“安落在本然”跟“保任在本然”这两个修持中。如果没有“止”跟“观”,我们无法成佛。当我们稍微贬低“止”跟“观”时,我们是在谈论它们“共的分别的面向”。因为,一个“分别的行为”无法成为“正觉的因”。另一方面,“不共的止”是在“离于分别念”的“静住”之中“休息”“安住”。“不共的止”应该结合“对那份静住的认出”,而那“认出”,就是“观”。“止”跟“观”以这种方式结合,被称为“觉空双运”(本觉跟空性的双运)。当“本觉”跟“空性”无别时,“止”跟“观”就自动的结合双运,这是“不共的方式”。从“声闻乘”一路上至“成佛”,其间都使用“止”跟“观”这两个词。但是,“意义”不相同,如云:相同的“用语”,但是,“意义”却更胜。比如,“一个小孩”跟“之后成人”的他,是“同一个人”,而且,拥有“相同的心”。但是,“力量”“能力”天差地别。同样,“止”跟“观”这两个词,被用在不同的层次。但是,“所显现的功德”天差地别。“一个小孩”没有“一个成人”所具备的“学识”“经验”“勇气”“体能”。同样,除非我们仰赖“止观双运”,否则,不可能“证得佛果”。

二、现证“一切法都是空”

“止”跟“观”,被归类为“大圆满立断的前行”。这些“前行”,最重要的部分是在审察心的“生”“住”“灭”。一旦对“心的生住灭”有所决断,就能够,无误的“明了本觉”。你明白了“本觉是空的”,而且,这份了解,不是一个假设。你亲自审察“心的生住灭”的结果是,你能够明确的判断“心真的是空的”。这不像以前对“心是空的”的任何了解,以前那些只不过是“心的造作”,并没有“真实而且明确的确信”。另一方面,如同“佛陀所教导的”,通过检视“心的生住灭”,你能够100%决断,从“色蕴”到“遍知”的一切法,都是“空而且无我”。这份了解,通过“你的亲身体验”而确立,不需要仰赖“任何知识”。诸位班智达所说的“一切法都是空而且无我”,奠基在“知识理解”上。但是,“住在山间的瑜伽士”思量了这几句话后“现证本觉”。

有三个步骤:

1)知识上的“理解”

2)“体验”跟“觉受”(亲验)

3)“实证”

“体验”跟“觉受”是指,你决断“本觉是空的”“本觉超越生住灭”。但是,“真正的修持”是,我们一而再所说的“不要迷失,不要散乱!”除非把“这份认出”应用到“实修”,否则,你仍然处在“无记状态”。

三、安落在真如

《前贤遗教》云:那么,善巧的把“身语意”带到“本然的状态”。(你要善巧的“安落在真如”)

1、不造作的真如

在这之前,身(三股金刚杵姿),语(四种语瑜伽),意(审察心的生住灭)的修持,让人疲倦。因此,你抵达“不造作的真如”,让心休息在“真如”。“瑜伽士”是,忆念着“不造作而且自然的状态”的人。(忆念着“不造作的真如”的人)修持了之前的“区分涅槃”后,你感到非常疲惫,这时,为了休息,为了在彻底精疲力竭后,提振恢复精神,你应该修持“安落在真如”或“休息在真如”。没有“过去的念头”,因为“过去的念头”已经消失,所以,不必去追随“过去的念头”。“未来的念头”还没有到来,不必去邀请“未来的念头”,心离于“生住灭”。你已经通过“亲身的体验”,确立了“空性这个事实”。你已经确定“过去的念头”已经消失,而且,你正是“那个造作念头的人”。“未来那念头”也是这样,不要追逐“过去的念头”“未来的念头”。就“当下的现在的念头”而言,当你检视那个“思维者”时,你会发现,“思维者”没有任何有形的“色相”“颜色”“形状”。“思维者”没有任何可以被我们看见的事物,平等的安住在那个状态,安落在“真如”,其中没有“分别念”。

2、“无见”跟“无寻”

在审视“当下的念头”,看见了“当下的念头”,没有“色相”“颜色”“形状”,没有什么可看时,平等的安住在其中。相较于“静止”跟“念动”两种二元心,有一种“没有分别念”的“安止状态”,这个状态,比较属于“静住寂止的面向”。在这个状态,“我们的身体”保持“安适自在”。“我们的声音”自由的流动,事实上,就像一只“琴弦被切断的西塔琴”那样,无拘无束。“我们的心意”(思维),不去投射或消融“念头”。如云:“无见”是“无上的胜见,“无寻”是“无上的胜寻。“无见”就是,你没有看见,心具有任何“色相”“颜色”“形状”。因此,你没有把“心”看作一件“具体的事物”。那本身就是“看见心性”,这就是“无上胜见”。“无寻”是,无法找到,心具有“任何具体的实体”,本身就是“最卓越无上的发现”。因此,坐在一个舒适的座位上,让“你的身体”保持“安实自在”。例如,采取“菩萨的姿势”,并且“保持静止”。你“保持静默”,并且,不去“控制呼吸”,同时,让你的语歇息。“不造作的”意味着,突然发出呼喊(例如,叫唤某个人的名字)就是交谈,问对方“你好吗”等等。“不造作的”意味着,你不控制或不造作气息之流,而这“气息之流”制造了“语言”。“不造作的”意味着,你不试图,以特定的方式,来“控制”“安顿”呼吸。放下你所有的心念,不论是“善的”“恶的”“无记”的念头,并且,安落休息在“真如”。“善念”指“如法的念头”,“佛法的修持”。“恶念”跟“三毒”有关。当你的心,没有觉察,没有明了任何事物时,“无记的念头”就会生起。请舍弃,所有对“五尘”(五种外在感官对境)起分别计度的念头。“安落本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重点,它意味着,“安落而不住心”。如果是“让心内住”,就不是“处在本然的状态”。在“共的止”之中,心被“安置”(住)在一个“寂静的状态”,所以,不是“安落本然”。如何才能“安落本然”,心安乐,而且无所住,就是“安落本然”。这正如同“一座水车”,“流经水车的水”被改道了。你通过这种方式,让“身语意三门”,自然而然的在“基”之中休息,或者,保持“他们原本的模样”,保持“如是”。这里谈到“基”,我们要从“基道果的脉络”来了解“基”,“基”意味着“本净状态”本身。这个修持,是在“本觉的状态”之内,舍弃“身语意”。如同“没有被搅动的水”是清澈的,通过“不改变你的身语意”,让“你的身语意”留在其本性中,“你的心”就会“保持安止”。如果你混合“泥巴”跟“水”,并且,把它搁在一旁,很多个小时,“所有的泥巴”都会沉淀到底部,“上方的水”会保持清澈。但是,如果水被搅动,它又会变得浑浊。如果你让“自己的身语意”从事各种活动,同时,又不知道“如何让身语意安落在真如”,这就如同“搅动浑浊的水”。

这里的“本性”,是指“本净的状态”,以及“保持静止的心”。而且,“这个静住”是不造作的。当我们说“本性”时,指的是“原始的状态”或“本初的状态”,也就是指“本觉”。

四、保任在本然

“安落在真如”跟“保任在本然”,是“不共的止”跟“不共的观”。“本然”指“原本的真如状态”或“初始的真如状态”。而之前的修持,所要修习培养的就是这种状态。“保任”指,在从事各种活动时,保持这种状态,它相应于“大圆满的观”。“观”意味着“清晰明见”,也就是“清楚的看见实相”。为了发展“观的力量”,你需要从事各种活动。否则,无法发展“观的力量”“观的强度”。把“修持”融合在“身语意的动作”。如果你只“保持坐姿”,只保持“止的静住”,那么,就无法充分发挥“大圆满的观”的面向。为了发展“观的面向”,就要不离于“真如的状态”。不追随“过去的念头”,不追随“现在的念头”,不追随“未来的念头”。这样一来,你就不会离开“本然的状态”,不会失去“本然的状态”,不会远离“本然的状态”。在保持“安落在真如”的状态时,你转动眼睛,做各种不同的凝视,并且,以不同方式“动一动身体”。在这里,“不同的”不是指“阿努瑜伽的身体动作”,纯粹是指“各种各样的方式”而已。与其“静止的坐着”,你开始“动一动手臂”“动一动双脚”“起身”“走动”。另外,用你的声音,说不同的事情,发不同的声音,说不同的话。你这样的把“身语意的动作”跟“修持”融合在一起。你之所以这样的“修持”,是因为,它是“不共的止”跟“不共的观”。在“共的止”之中,你“移动目光”“移动身体”的那一刻,“你的注意力”立刻有“散乱的倾向”,“静住”因而丧失了。因此,为了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修持“不共的止”跟“不共的观”。你首先要移动“眼睛”“身体”,并且发出“不同的声音”。“大圆满的止”是“安落在真如”。“大圆满的观”是“保任在本然”,也就是“清晰明见”,这也是“指出本觉”。但是,在这里,我们不使用“止”跟“观”两个词,反而称为“保任本觉的状态”跟“保任本觉而且不离本觉的状态”。

“保任本觉的状态”是“止”。

“保任本觉而且不离本觉的状态”融合业道,是“保任在本然”,也就是“观”。就“保任在本觉”这个修持而言,你需要从事“不同的行为”。“普通的禅修者”的“禅修”,会被“行走”“饮食”“谈话”“睡眠”等寻常的活动,所“打扰”所“破坏”。“禅修者”通常怀有“这个恐惧”。因此,你从事“保任在本然”的修持时,可以去除这种恐惧。事实上,在“安落在真如”的同时,“本觉”已经被指出来了。为了把“本觉”融入“日常生活”,你从事“保任在本然”的“修持”。在这个“修持”中,你需要运用“身体的活动”来“保任本觉的状态”。而且,不离“本然的状态”。我们可以应用“不同种类的注视”,比如,“寂静的注视”“愤怒的注视”“往上的注视”“往下的注视”等等。应用这些“不同种类的注视”,增强“本觉的明分”(本觉的光彩)。同时,不要让“固着”接管支配!不论如何,“毁坏本觉”的,正是这个“固着”。因此,安落休息在“本觉”,同时,不屈服于“固着”。

五、以“随兴的动作”安落在真如

你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活动“身体”“四肢”,如同从事“太极运动”一样。但是,在这时,这些运动,不应该是你“经过学习”得到的运动,应该只是自然且随兴的做出“自己所想到的任何动作”。说各种不同的事情,完全不限制自己“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

所谓的“修持”是指“安落在本然”,而这个本身就是“本觉”跟“保任在本然”,因此,你从来没有“离开本觉”。当你觉得“欢喜”“抑郁”“贪婪”“愤怒”时,你应该“安落在真如”。“安落在真如”就是“觉空的状态”。“真如”意味着,“真实”而且“不造作”。在这时,“被执取的外境”(所取外境),以及“向内固着的心”(内能的心),两者都“任运的解脱”。没有任何“所取的对境”或“能执的对境”。在以“不同的方式注视”,同时,“从事各种身体活动”“说出不同的话”“发出不同的声音”时,试着把这些,融入“心性的修持”。“明晰”这个词,跟“本觉”有关。你在不离这个状态下,从事“日常活动”,在从事这些活动期间,不要“分心散乱”。

6、 处在“本觉显空双运”

当这个修持达到稳固,不论你是“在人群中谈话”,或者“贪欲”“嗔怒”“赞美”“责备”“喜悦”“悲伤”等“五毒的念头生起”,都只要休息在“空性的本然状态”就可以。如同“加入火中的柴薪”,“这些念头”会变成“燃料”,也会“消失”“任运解脱”而且“无所缘”。当你把“柴薪”加入火中,火会变得更加猛烈,但是,它却不会“伤及见地”。事实上,“明性”反而会更加增强。

“贪”“嗔”“痴”等不同的情绪,会完全不会造成伤害,反而会成为助力。虽然,看起来有“念头的活动”,但是,一旦我们“认出了本觉”,“贪”“嗔”就失去了所缘。“本觉”是明的,而且,没有“受到障蔽”或者没有“受到阻碍”。当你“忘失”或“变得散乱”,就是“被障蔽”的一个例子。如果你开始追随“一个接着一个的念头”,“本觉的明分”就会受到障蔽。“本觉的明分”不会”彻底的被障蔽”或“完全的丧失”。但是,“本觉的明分”会被覆盖掩藏,变得有点隐蔽。“散乱”是危害最大的敌人,如果你偏离了,散乱了,“心性”就会有点丧失。当你“处在本觉”,“任何显相”都如同“镜中的映影”。“显相”既是“显的”,也是“空的”。“镜子”跟“映影”,并不是“分离的”或“不同的”,“映影”尽管可见,但是,却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也无法掌握。虽然“映影”没有“有形的实体”,但是,“映影”仍然显现。尽管“映影”显现,但是,“映影”却无法握取。这是“没有被障蔽的本觉状态”的一个例子。在“本觉”中,有“明性”,但是,没有“固着”。没有“固着”或者“可把握的事”。“显空双运”(显相跟空性的双运),如同“镜中的映影”,既“显现”又“空性”。如同“镜中的映影”,有“形状”,有“颜色”。但是,却没有“可以执取的实体”。它是空的,但是,仍然可见,这被称为“如镜中映影一样的显空双运”。

七、“无所缘的止”跟“无所缘的观”

1、“无所缘的止”跟“共的止”的差异

修持“无所缘的止”之前,你已经从事了“身语意的修持”。四处寻找“心在哪里”,并且,一再的审察,因而,变得非常疲累。修持“无所缘的止”的目的,就在于,从疲劳当中“恢复精神”,也就是“休息”。“休息”是“不共的止”。再次的,你非常仔细的审察“心的生住灭”,因而,决断“心是空性的”,你100%的断定“心是空的”。你所感知的“外在显相”也是空的,这是因为“显相是空虚的显相”,或者既“显现”又“空性”。首先,你审察一个显相,任何它可能“生起的处所”,任何它可能“停驻的地方”,任何它可能“消失的地方”。接着,你决定这一切(任何的生住灭)都完全是空的,你完全找不到任何的“生住灭的处所”。一切法,之所以没有“来处”,是因为,“所有的显相”都是既“显现”又“空性”。任何“真实的事物”都应该无法被火焚烧。一切诸法,所有的“外器世界”跟“内情众生”,都会被火焚烧干净。某件“非空的事物”应该“无法被火焚烧”,因为,当它被火焚烧时,就表示它会消失。你因此断定,“外在的一切法”都是“空的”,“内在的心”也是空的。既然这样,你就不需要重复“心是空的”这句话,或认为“心可能是空的”。你可以通过审察“心的生住灭”,直接而且真实的了解“心真的是空的”。你审察“主体”“客体”两者,判定没有一个“外在的”“内在的”“介于内外之间”的住所,没有任何“来来去去的事物”。你已经做出这两个决断,接着,你真正的,决然的“确立空性”,没有“丝毫的疑虑”。一旦你已经确定这一点,“无所缘的止”意味着“你安落在那份决断之中”。这时,你不必去想“他就是这个样子”,你只要自然而然的,安落在那份“对空性的胜解”,这就是“无所缘的止”,自然而然的“安落在空性”。一旦你决断“一切法都是空性”,就无需去“造作空性”。任何“造出来的空性”都是假的,但是,在这里,你“完全不需要造作”。这是“真正的空性”,你不必对“空性”持有一个“知识上的想法”,只要自然而然的,安落在“空性的觉受”,就可以了。这是对“空性”的真实理解。我们不能丢弃,或者去除“止”跟“观”。因为,“本觉智”是通过“止”跟“观”决断。“不共的止”是去决断“真实的空性”,这不是一个想法,而是事实,并且“安落休息在空性”。“无所缘的止”意味着你通过“现观”而决断“空性”,并且,自然而然的安落在其中,“无所缘的止”是真实的,真正的止,没有任何造作,并且,只管“安落在空性的觉受”。“无所缘的观”意味着,你“不偏离那个状态”或“不离开那个状态”。

2、修持“无随缘的止”跟“无所缘的观”时,已经被指出了“心性”。

如果“修行者”真正在修持正确的“无所缘的止”跟“无所缘的观”。那么,“无所缘的止”是“安落在本觉”。“无所缘的观”是“不失去那份保任的相续”,并且把“本觉”融入“业道”。在大手印,第一个次第“专一瑜伽”,主要“修持止”。第二个次第“离戏瑜伽”,主要“修持观”。在某种程度上,这两个次第,仍然牵涉了“分别心”。“大圆满的修持”有一点不同。从一开始,“大圆满修持”就“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心”。因此,“心性”应该,从一开始就被指出。

3、“椎击三要”被安排在这些修持之后

“椎击三要”被放在“见”之下,“无所缘的止”跟“无所缘的观”属于“前行”。事实上,“无所缘的止”指“不造作”,“无所缘的观”指“不离于真实的相续”。在大圆满,如果修行者,不是在“无所缘的止”的情况下,被指出“心性”,他就无法成就任何事情。“无所缘的止”仅仅只被当做“前行”,如果修行者,在这时已经“认出心性”,他可能会觉得“椎击三要”并不非常重要。但是,在之后,他会知道“椎击三要”非常重要。如云:“前行有时比正行更甚深”,如果某个人,将要被指出心性,那么,在修持前行的时期,他早就已经“认出了心性”,如果他是那种应该会认出心性的人,那么,他的见地,就相当了不起。[三世俄钦仁波切]就是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