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参天
祖古乌金仁波切:立断的前行
2024-2-29 大树

乌金仁波切

一、三门区分轮涅

“立断”有“前行”,“立断的前行”是“三门区分轮涅”。“区分轮涅”是一种“区分法”,也就是,从“身”“语”“意”来区分“轮回”“涅槃”。虽然“一切诸佛”跟“诸佛的身语意”是“我们的自性”,但是,由于我们没有认出“自己的佛性”。所以,“我们的血肉躯体”障蔽了“不坏的金刚身”。“我们的声音”断断续续,也就是“言语”“气息”来来去去,障蔽了“不息的金刚语”。“我们的分别念”障蔽了“不变的金刚意”。即使我们的存在,真的是“觉醒状态的身语意”,我们却显现为,流转轮回的“众生的平凡身语意”。为了作出区别,为了把“轮回”“涅槃”分别开来,我们修“区分轮涅”。“区分轮涅”的主旨是,我们“平凡的身语意”,也就是我们的“色身”“声音”“思维”,源自“觉醒状态的身语意”。如果我们“追本溯源”,就会发现,“平凡的身语意”是出自“正觉的身语意”。但是,在我们“目前的迷妄状态”,需要“加以区分”。如同“水跟牛奶被混合在一起”,我们要把“牛奶”跟“水”分离开来,这就是“区分轮涅”的意义。“区分轮涅”是在“见地本身”之中作区分。即使就“自性”而言,我们是“金刚身”“金刚语”“金刚意”三金刚。但是,在这同时,“一切众生”都具有“一般的身语意”。通过修持“区分轮涅”,我们能够做出区分,区分“俱生无明”跟“自生智”。这就是在“见地本身”之中作区分。这是一个非常甚深的修持,远比“一般的善行”更加甚深。即使只是短时间修持“区分轮涅”,都比从事“十万绕行”“供养十万油灯”更加甚深。相比于“四加行”“共的生起次第”,从事“气脉明点的修持”更加甚深。相比于“气脉明点的修持”,大圆满的“区分轮涅”“立断”“顿超”更加甚深。因为,“每一个层次的法乘”都远比“在它之下的法乘”更加甚深。

二、大圆满的“不共前行”

1、身语意的前行

在不同的“大圆满法教体系”,修持“区分轮涅”的方式有不同,有时也有不同的层次,这些是大圆满的前行,不共的前行。首先,“这些前行”有“身”“语”“意”三个部分。“身的前行”是“金刚杵姿”。“语的前行”是“吽字语瑜伽”。“意的前行”是探查念头的“生起”“停驻”“消失”。念头的“生起”“停驻”“消失”通常称为“生”“住”“灭”。通过这些“修持法门”,我们发现,所谓的“心”,不从任何地方生起,不停驻在任何地方,不前往任何地方。这“心”其实是“空性本身”,我们了解到这一点,这份了解,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份“真实的体验”。通过探究“念头是不是真的从某处生起”“念头是不是真的停驻在某处”“念头是不是真的前往某处”。发现“念头从来没有从某处生起”“念头从来没有停驻在某处”“念头从来没有前往某处”。“念头”只是“空性”,这就是真正的“看见空性”。我们已经被“引见心性”,“心性”已经被直指出来。尽管“本觉的状态”会在前行之后,被指示出来,但是,对“心的本然状态”的认出,已经在发生。

2、“不共的止”跟“不共的观”

“大圆满的前行”包括“不共的止”跟“不共的观”。“不共的止”就是“安住在真知”,“不共的观”就是“保任在本然”。“不共的止”就是“抵达本然真如的状态”,“不共的观”就是,在日常活动中,保持“本然如是的状态”。在不失对“心性”的“持续且不间断认出”的情况下,我们把这份“认出”带到日常活动中。“不共的止”是,通过“心的探究”而“平等的安住在被认出的心性”。“不共的观”是,把这份“认出”带入日常活动,并且不失“觉性的相续性”。

三、注视“自心”,认出“心性”

前面已经谈论了“立断的不共前行”,之后要谈论大圆满祖师[极喜金刚]所传的“椎击三要”的“直指窍诀”。

第一要,直指本来面目(认出你的自性)。

第二要,唯在此中决断(决定坚定)。

第三要,对解脱获得把握(对解脱生起信心)。

“椎击三要的法教”被列入“正行”。但是,在“修持前行”期间,你可能已经认出“你的自性”,而不必等到“直指窍诀的正行”才认出。

[三世俄钦仁波切]是我的上师[桑天嘉措仁波切]前世的前世。[三世俄钦仁波切]年幼时住在“拉恰寺”,有一次,他像那个年纪的男孩那样玩耍瞎闹时,一位年迈的[贡拉](专责修持护法的喇嘛)对他说:不要那样玩耍瞎闹,注视“你的心”。[三世俄钦仁波切]停下来问:“好呀!但是我要怎么注视我的心呢?”[贡拉]说:就让“你的心”注视“它自己”就可以了。[三世俄钦仁波切]思想[贡拉]所说的话,并且注视着自己的心。他看见,心是空虛而且明晰的,清楚明白而且没有念头。他当下“认出了心性”。[三世俄钦仁波切]长大后,担任“八蚌寺闭关中心”的“闭关上师”,成为一位“能够示现神通的大成就者”。[三世俄钦仁波切]从很多大师那里领受了“直指窍诀”。尽管这样,他了解到,这些大师所传的窍诀,跟他亲身所得的“认出”,跟[贡拉]所教导的,没有任何不同。[三世俄钦仁波切]总说,[贡拉]是他的根本上师。当他“认识本觉”时,他只是八岁的孩子。这不表示,“本觉的状态”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因而“有所提升”“变得更精微”。那“从一开始就被认出的明空”跟“之后的实证”没有不同。这个情况,不同于“观想”。比如,在“念修四支”要先观想“种子字”“咒鬘”。然后在隔天,上师说“现在你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观想“种子字”“咒鬘”旋转,散发光芒。最后,整个世界变成“本尊”“咒语”。“本觉的状态”不是这样的,“初始所认出的本觉”跟“之后所认出的本觉”是相同的。[三世俄钦仁波切]在他一生中“所认识的本觉”,跟[贡拉]在他八时“所指出的本觉”,是相同的。同样,在修持“不共的止”“不共的观”的前行期间,修行者有可能已经“认出了心性”。

四、让“疲劳的心性”休息

“不共的止”跟“不共的观”这两个前行,是非常深奥的。“不共的止”“不共的观”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如[龙钦巴尊者]《心性休息论》云“疲劳心性今休息”(休息你疲惫的心)。我们的心,经历了生生世世的“试炼”“磨难”,已经“精疲力竭”。[龙钦巴尊者]终于告诉我们,现在休息一下吧,这正是这里的法教所指。不要一个接一个的“一再制造大量的念头”,现在“让一切安顿”,只要如实的认出“本然状态”,并且安住在“本然状态”。由于“本觉的状态”完全离于“过去现在末来三时的念头”,因此,认出“本觉”时,我们没有动力去造作“追逐过去的记忆”“规划未来的念头”,因为,“本觉”离于“三时的念头”。因此,在“认出本觉”时,任何念头,不可能“生起”“停驻”,这是[龙钦巴尊者]规劝我们要去亲身体验的“真正休息”。一旦我们,让“疲惫劳累耗竭的心”休息,那么,它就如同“一个已经完成任务的人”。比如“想要取得尼泊尔签证”,我们费尽苦心,例如“贿赂”“填表”……最后,终于“拿到了签证”,可以如同“完成任务的人”休息一下,这里就是这个意思。即使“不共的止”“不共的观”是前行,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修持前行”,认出“本觉的本然状态”。

五、以“可行的方式”安排“前行的修持”

这些前行,最好在“闭关的构架”下修持,因为,在闭关中,比较不会散乱。由于“让人分心的事物”比较少,所以,“修持”会变得“更有效率”。因此,最好在闭关的情况下“修持这些前行”,而且,从“第一个前行”一路往上修。每一座修法,都要以“三殊胜”为构架,这一点非常重要。

“三殊胜”是:

1)发心殊胜:“皈依”并“发起菩提心”。

2)无缘殊胜:修持“正行”,比如,修持《普贤心滴》的《列江》。

3)回向殊胜:“回向”并“清净发愿”。

修持“区分轮涅”时,在每一座修法之初,修持仪轨(成就法)一次。到了“持诵咒语”部分,至少念“108遍”,这是在“开始每一座修法”时,所做的修持,不会花太长时间。一旦你完成这个部分,接下来就是“这座修法的正行”。这时,你修持所选择的“区分轮涅”:“身”方面,修持“三股金刚杵姿”。“语”方面,修持“四种语瑜伽”。“意”方面,探究心的“生”“住”“灭”,或者修持“安落在真如”跟“保任在本然”。这样修持“正行”,直到“用餐”为止。一旦“用餐完毕”,稍微放松一下,之后,在下午从事“第二座修法”。修持“区分轮涅”时,在一天当中“修持两座”。在一般的框架中,修行者一天,修持“黎明”“上午”“下午”“晚上”四座。但是,为了专注在“区分轮涅”,一天就从事两座。“第一座”是,早上开始修持,直到中午。“第二座”是,下午修持,从你吃完午餐并休息过后开始。在这时,修持《普贤心滴》的“收摄”跟“再度生起”,“回向福德”并且“发愿”。这样一来,每一座修法,都在“三殊胜”的框架中。你修持每一个部分(身语意三个部分)的天数,取決于“闭关时间”的长短。如果“闭关一个月”,就分配“一个月时间”。如果“闭关十天”,就分配“十天时间”。在“下午那座修法”的最后,你可以随意加入“酬供”“补忏”的修持,也可以加入“供养护法”的修持。这些修持,由你自由选择,并不是强制。关于其他两座的修法,[顶果钦哲法王]所安排的,只是在“晨起那一座”修持《普贤心滴》的仪轨,在“晚上那一座”修持“极简的金刚萨埵日修”,是比较方便的做法。这是我建议修行者,在闭关期间,每天修持“区分轮涅”的方式。就“每一座修法”的“正行”而言,主要是在“认出心性”,除此之外,没有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