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参天
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赤裸的本觉
2024-5-16 大树

一、构成“自生本觉”的三个面向

虽然“大圆满传统”拥有“循序渐进的前行系统”,但是,“大圆满的特征”却在,直接指出“赤裸的本觉”(自生智)。这个“直指”,适合“利根的弟子”,与其修持许多前行,上师反而对利根弟子“直接指出他们的心性”(自生本觉)。“心性”(自生本觉)是由“体性”“自性”“大悲妙力”三个面向构成。为了探究“心的体性”,我们询问:心是“和合而成”(有为法)还是“非和合而成”(无为法)?“和合而成的事物”必定“具有物质实体”,“非和合而成的事物”一定“不具有实体”。“没有实体”意味着,没有什么,可以让眼睛去看,让耳朵去听,让双手去摸。这“没有实体的自性”就是“心的空性”(法身)。因此我们说:在“空性”之中,“法身”也。如果“这个空性”是一种“完全的空无”,就不会有“诸佛证得正觉”“众生流转轮回”。“空性”不是“完全的空无”,“空性”是“本明的”。因此,我们说:在“明性”之中,“报身”也。这是指“报身本尊”,“明性”是报身的“自性”。“报身”意指“圆满”,如果某些事物是“完全空无的”,就不可能是“圆满的”。“空性”本身具有“这个圆满”,被称为“报身”。如云:在种种“大悲妙力”中,“化身”也。“大悲妙力”意味着“双运”,“明空双运”被称为“大悲妙力”。“种种大悲妙力”这个术语意指,“大悲妙力”是”周遍的”而且“无碍的”,它是“不可思议的法性”,而不只是一两个方面是“周遍无碍的”。“种种”意味着,“那自显的无碍本智”展现为“各式各样的悲心事业”。它指的不是“外在的粗显物质”,而是指“无碍的自显”。在这里,“大悲妙力”是“明空”的“无碍面向”,“种种”意味着“周遍面向”。

二、“决断法教”的两种方式

“大圆满”具有“大利益”,也有“大危险”。因为“所有的法教”,终究都决断在“大圆满”。“决断”分为两种:

1)通过“智识上的理解”来“决断”

2)通过“个人的体验跟觉受”来“决断”

1、通过“智识上的理解”来“决断”

通过“个人的体验跟觉受”来“决断”,具有一大优势。上师对弟子“指出本觉”,弟子也直接“认出了本觉”后,弟子可以把“认识本觉”当作“修持的正行”。在这时,“正觉之道”是“非常迅速”“非常直接”,而且,“利益”不可思议的浩大。另一方面,当“修行者”在“智识上”吸取了“法教”,并且假设:在“大圆满”,没有什么要去“禅修”的,没有什么要去“观见”的,没有什么要去“行持”的。这会有大危险!这种“分别的断见”会彻底危害“修行的进展”,因为,“无分别”是“法教的终极点”,“无分别”离于“智识上的思维”。当修行者,在“智识上”设想“大圆满是什么”,并且紧抓“那个概念”不放,就是一大错误!非常重要的是,修行者,必须把“法教”融入“个人的体验跟觉受”。否则,怀有“我正在修习大圆满”的想法,就是“错失重点”。本初以来,“自生智”一直存在“一切众生的心续”,我们要通过“体验跟觉受”来认出“自生智的存在”,而不是,流于“理论”。首先“认出自生智”,接着“修持自生智”,并且“证得稳固”。“大圆满”在这时发挥了“大利益”,而且,没有比这个更浩大的利益。当“语言”“文字”仅仅传达“智识上的理解”时,“概念”就妨碍了“体验跟觉受”。而且,“这些概念”欠缺“无分别的功德”。“依止分别心”就是“只仰赖智识”。但是,安落在“赤裸本觉的相续”,并且熟悉习惯“本觉”,就是“真实的觉受”。不论“中观”“大手印”“大圆满”。原则都是“相同的”。《入行论》云:当一个人的心,不持“实法跟无实法的分别”时,那就是“不起分别的状态”。只要一个人的心,没有“离于分别”,就只能从智识上“了解见地”,只会“流于理论”。他可能认为:“大圆满”原本是空的,没有任何“根基”,没有什么要去“禅修”的,也不必要“去做任何事”。如果我在早晨禅修,在那个早晨,我就是佛。我在晚上“认出本觉”,在那个晚上,我就是佛。“命中注定要成佛的人”甚至“不需要禅修”。尽管看起来“不可思议”,但是,“大圆满的见地”确实能够净除“最微细的所知障”。但是,仅仅假设“大圆满的见地”能够这样,然后,相信自己“不需要从事禅修”,这种作法“完全错失重点”!

2、通过“个人的体验跟觉受”来“决断”

为了防范“这种错误”,“修行者”根据“中观”或“大手印”,按部就班的修持,在“理论”“觉受”“实证”的架构内,交杂着“理论跟觉受”,那么,就更有利益。修行者,这样“渐进的修持”,越来越清楚的知道“什么需要决断”,并且,始终掌握“无修的法身王座”。修行者,在各种不同的“法道跟层次”上前进,“渐修的系统”提供了一些参考点。但是,在“大圆满”,上师从一开始,就会指出“无分别的状态”,教导弟子要“离于分别念”。但是,如果弟子一边“眼神空洞的四处行走”,一边心想“我离于分别念,我从不散乱”。那么,他就已经误入“智识理解的歧途”。死亡的时候,“这样的理解”不会有帮助。[帝洛巴尊者]:“理论”如同“一块补丁”,将会磨损而“脱落”。死亡后,我们会经历“强烈的惊慌”“恐惧”“怖畏”“各种乐受苦受”。“智识上的理解”无法“摧毁恐惧”“平息迷惑”。这种“如同补丁一样的念头”,无法让人决断“心性是没有迷惑的”,也无法处理“临终面临的迷惑”。人们必须认出并决断“自己对心性的见地”。“分别造作的见地”是没有用的,只是听说“美味佳肴”,却不去吃,就无法知道“食物究竟是什么味道”。要彻底的决断“赤裸的本觉状态”,没有一丝一毫的疑虑。就“获得稳固的本觉”而言,[吉美林巴尊者]云:在这时,一个“本觉稳固的人”,不需要“一百个班智达”以及“他们所作的千种解释”,他会知道“什么是足够的”。即使“被大学者质疑”,他也不会生起“丝毫疑虑”。

三、指出“赤裸的本觉”,即身证悟主要重点在于,修行者必须通过“体验跟觉受”,获得“对本觉的稳固认出”,而不是通过“智识上的理解”。一位“具格上师”,遇见一位“贤善弟子”时,如同“用铁击打火石”,火立刻生起。当这样的两个人相遇,“没有疑虑”是可能的。当一个人,不论多么努力的尝试,仍然“没有疑虑”时,这就是“他已经认出了心性”的证明。如果他有办法“开始疑虑”:“我纳闷心性是什么样子,我要怎么做?”这就表示,“他对心性的理解”是“智识上的”。这个“理论与觉受之间的差异”,就是“大圆满既具有大利益,也有大危险”的意思。当修行者,被指出“赤裸的本觉”时,他就能够“即身证悟”。就是因为,在“认出本觉的体性”的刹那,“所知障”就消失了,这被称为“触及果”。这有“以基为道”“以道为道”“以果为道”三个面向。“领受直指窍诀”意味着,修行者“以果为道”,这就是为什么“直指窍诀”这么珍贵的原因。不要让“认出心性”沦为理论。“显相”被认为是“本觉的严饰”。“本觉”存在一切众生之内,由于“本觉是心性”,因此,“任何有心的人”都有“本觉”。“心”如同“一个人的手的影子”,“本觉”就是“手的本身”。这样来说,没有“任何一个众生”是“缺乏本觉”的。我们可能听说“关于本觉的种种”,并且认为:我了解“本觉”,“本觉”是这样的。这种“心的造作”是“完全没用的”,而且,打一开始,“离于心的造作”就是关键。如云:在不造作的“赤裸法界”,“本智”显露,任运显起。指出“本觉”,就是指出“完全没有心的造作”。而不是变成“指出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