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参天
《广论讲记》摘要第102课——下士道业因果发此意乐之量除遣此中邪执
2024-3-13 大树

壬二、发此意乐之量

以上念死无常、思惟三恶趣苦、净修皈依和修习业果,都是修习下士意乐。其中,通过修持忆念死亡和思惟恶趣苦,将会发生希求后世之心;通过修习皈依可以趣入圣教之门;再由修持一切安乐之本的业果正见可以真正成办后世安乐。后两者合起来,是依止后世安乐的方便。这样正修下士意乐,应当生起何种意乐才算到量呢?以下宣说:

【第二,生此意乐之量者,谓先有无伪希求现世,其求后世惟虚言辞,即换其位,令成希求后世为主,现在为副,则为生起。】

生起下士意乐之量,就是以往是真正一心一意希求现世,所谓“希求后世”只是口头说说而已,而现在主次交换了位置,变成以希求后世为主,以希求现世为次,这就是下士意乐已经生起。

下面进一步强调“已生者须令坚固”:

【然须令坚固,故此生已,仍须励力善为修习。】

然而必须使下士意乐获得坚固,所以在意乐生起之后,仍然需要努力善加修习。

壬三、除遣此中邪执分二:一、对于圆满之因遣除邪见  二、对于决定胜之因遣除邪见

癸一、对于圆满之因遣除邪见分二:一、出计  二、遮破

子一、出计

【第三,除遣于此邪分别者,谓有一类,以佛经说,悉应背弃生死所有一切圆满,为错误事。作是念云:身受用等诸圆满事增上生者,皆是生死,发求此心不应道理。】

有一类人,以佛经所说“应当背弃生死一切圆满”作为误解的依据,而这样认为:增上生的身体、受用等圆满之事,都是属于生死,对彼发起希求之心不合道理。

子二、遮破分二:一、真实  二、以教证说明

丑一、真实分二:一、以身等仍须辗转渐受而遮破  二、观待究竟增上生而遮破

对方的观点有两个:一是“凡是对生死之事发希求心,都不应理”,二是“增上生事都是生死”。下面分别遮破:

寅一、以身等仍须辗转渐受而遮破

所破是“凡是生死之事不应发心希求”,能破是“虽然究竟不应希求,但暂时仍须希求”。论中说:

【然所求中略有二类:谓于现位须应希求,及是究竟所应希求。生死之中身等圆满,希解脱者于现法中亦须希求,以由展转渐受此身,后边乃得决定胜故。】

所求之中可以略分为两类,就是现位(暂时)必须希求和究竟所应希求。两类之中“现位必须希求”是合理的,也就是生死中的身体、受用、眷属等圆满,求解脱者暂时也需要希求,因为通过辗转渐渐受此身,最终才能获得决定胜的缘故。

寅二、观待究竟增上生而遮破

所破是“增上生事都是生死”,能破是“还有不为生死所摄的增上生事”。论中说:

【非凡所有身及受用、眷属圆满增上生事,一切皆是生死所摄,以其身等圆满究竟,即佛色身、圆满佛土、佛眷属故。】

并不是所有的身、受用、眷属圆满等增上生事,都是生死所摄,因为身、受用、眷属这三者圆满究竟,分别是佛色身、佛刹土、佛眷属的缘故。既然究竟增上生不是生死所摄,当然就不应背弃,而应当是究竟所应希求。

丑二、以教证说明

下面以教证说明,应当成办增上生和究竟增上生:

【故《庄严经论》于此密意说云:“增上生谓受用身,圆满眷属勤圆满。”此说由前四度,成办增上生。】

因此《大乘庄严经论》针对这个密意说:受用圆满、身圆满、眷属圆满、事业圆满四者,是殊胜增上生的体性。《大乘庄严经论》这一句,出自该论宣说以作用决定六度数目的道理之中,即:前四度——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的作用,总的是成办增上生,分别是以布施成办受用圆满,在流转轮回的多生多世当中,一切资具满足;以持戒成办身圆满,获得殊胜的人天所依身;以安忍成办眷属圆满;以精进成办事业圆满,所作都能圆满。

【又多教典,说由此等成色身故。】

而且众多教典都说,由布施等福德资粮成就佛陀色身,所以佛色身是究竟增上生,是所希求。

【是故修种智者,经极长时,修诸极多、诸极殊胜戒施忍等,亦是希求彼等妙果,最极殊胜身等胜生。】

因为增上生事是暂时修道的必要所依,增上生究竟是他利功德圆满的所依,所以修一切种智的人,经过极长时间,修习极多、极为殊胜的施、戒、忍等,也是为了希求其果——最极殊胜的身、受用、眷属等殊胜生。

癸二、对于决定胜之因遣除邪见

【成办究竟决定胜者,谓如《入行论》云:“由依人身舟,度脱大苦海。”是须依止以人所表善趣之身,度诸有海,趣妙种智,此复须经多生,故能办此身胜因尸罗,是道之根本。】

此“身”不仅能成办增上生,而且是成办究竟决定胜的因,如《入行论》所说:依靠人身宝船便能度脱生死的大苦海,即是必须依止以人所表示的善趣之身而度过三有之海,趣证一切种智。而且,这个修道不是善趣中一生所能成办,而是需要历经多生。因此能成办善趣妙身的殊胜之因——尸罗,是道的根本。因为无戒便不得人身,而不在多生中保持人身,便无法修行而出生死、成佛道,故说是根本。

那么,要成办暂时的小乘解脱和究竟的一切种智解脱,单凭一般善趣所依身是否足够呢?

回答:不足够。论中说:

【若善趣身而不圆满一切德相,仅能成就一少分德,虽修诸道,进程微少,故定须一最圆满者。此中护求寂等未圆学处,犹非满足,故须励力,护苾刍等圆满学处。】

如果所获的善趣身不圆满一切功德相,只能成就少分功德,那么虽然依靠这种少分功德之身修行诸道,但是进步微小、进程缓慢,因此必须具有一种最圆满的所依身。其中只护持沙弥等的不圆满学处尚不满足,所以必须努力守护比丘等的圆满学处。

下面再讲两种观点:

【有作是说:护持尸罗,若是为办诸善趣者,则近住等亦能获得,何须艰难,义利微少,诸苾刍等。】

有人说:护持尸罗如果是为了成办善趣身,那么以八关斋戒等也能获得,何必受持行之艰难、义利微少的比丘等上上学处呢?

【又余众云:若别解脱所有要义,是为获得阿罗汉故,然苾刍者,未满二十,则不堪受,近事之身,亦有能得阿罗汉者,应赞其身。难行少义,苾刍何为?】

另一种人说:如果别解脱所有的要义,是为了获得阿罗汉果位,但是比丘戒未满二十岁就不能受,而以居士身也有能获阿罗汉果位的,所以应赞叹居士身才对。比丘戒戒条繁多难以受持、所获利益也不过如此,受比丘戒有何意义呢?

回答:

【应当知此是全未知圣教扼要,极大乱言。应以下下律仪为依,受上上者,委重护持圆满学处。】

应知这是完全不了知圣教扼要的极大乱言。应当以下下律仪为所依,在下下律仪的基础之上,受学上上律仪,殷重护持圆满的学处。

对以上下士道的内容:实修时应当依止具足殊胜法相的善知识,而且必须通达一切圣教的扼要;在此基础上仍不应满足,因为这时假如马上死亡而转生恶趣,则痛苦不可思议,所以对于能从中救护的怙主三宝应求皈依;此后,再如理地取舍业果,并且对殊胜增上生之因——护持圆满学处,应当精勤用功。

【已说于共下士道次净修心讫。】

有关共下士道次第修心的法要已宣说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