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参天
祖古乌金仁波切:椎击三要——总结
2024-3-28 大树
四、看见“没有什么东西可看”

1、认出“无时”的“第四时”

为了“认出自性”,必须先了解“四者离三”。“过去的念头”已经熄灭,“未来的念头”还没有生起。如果认出“当下念头的体性”,并且没有去追随“当下的念头”,那么,这个“当下的念头”就会“崩溃瓦解”。如果没有认出“当下的念头”,“当下的念头”就不会瓦解。这些念头,被称为“不断变化的三时念头”。除了“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之外,还有“第四时”。一旦“心性”被认出,就是“不变法性的第四时”。当你“不在思考着过去”,“过去的念头”已经熄灭。当你“不在思考着未来”,而且,“下一个念头”还没有生起。当你不在,接受排斥蓄意更动“当下的念头”时,“第四时”就发生了。当你不涉入“当下的念头”时,“念头”就消失了。这其中,有一个短短的间隙,它并不是,“语言”“文字”能够形容。它离于“三时的念头”,所以,他是“无时”的,它被称为“无时的第四时”。“认出第四时”就是“认出自性”。

2、在“注视的刹那”看得见

在你让“自心”认出“它本身”的那一刻,你就“看见了心性”。在你注视的“那一个刹那”,“心性”就被看见了。你看见“没有什么可看”。“没有什么可看”是唯一需要去看的东西。“没有什么可看的”这个事实,明明朗朗的被看见。因为,“心性”是空的,所以,肯定没有什么可看。“心性”是空的,“心性”不具有实体。但是,“心性”却有“明分”,“心性”具有“了别的能力”。“空分”破斥“常边”,“明分”破斥“断边”。人们“认出心性”时,都说“我什么也没有看见”。“看见没有什么可看的”是什么呢?如果没有“明分”,我们不可能说“自己什么也没有看见”。“明分”是“看见没有什么可看的”,这被称为“看见空性”。“看见空性”就是“看见没有什么可看的”。“空性”并不是,某些隐藏的事物,“空性”完全是现前的。传授“心性的法教”时,几乎每个人都说“我什么也没看见”,“没有什么可看的”这个事实,证明“我们的自性”是“空的”。但是,我们“看见没有什么可看的”这个事实,证明了“我们的自性”也具有“明分”。这就是所谓的“在注视的刹那看见”,而且是“直接的看见”,也就是“现见”。就“认出心性”而言,它并不是“我们慢慢的看见心性”。也不是,因为搜寻得太高或太低,太远或太近,而“错失了心性”。也不是“只看见一半”,另一半“仍然隐藏着”。我们在“注视那个的刹那”,“心性”就被看见了。在“看见的那个刹那”,“心性”是“解脱自在”而且“没有念头的”。之后,当你说“现在我看见没有什么可看的”,“念头”就相继生起。这个时候,就不是“解脱的”。但是,在那第一个刹那(认出的刹那)就已经足够。它够了,它好极了!因为,“心性”离我们这么近,所以,非常容易看见。我们期待,在“看见心性”时,会发生“某件特别的事情”。但是,在“那个刹那”,“所有念头”都已经被断除了,“那个刹那”就是“认出自性”。

五、决心要“离于念头”

第二要“唯在这里决断”,意味着“决心要离于念头”。尤其“这个本觉的刹那”被称为“三身的自性”。我们直接的认识到,自己无法确切的指出“这个心性在哪个地方”,明了这一点,就是“明分”。我们无法分开“空分”跟“明分”,“空分”跟“明分”永远无法被分开。因为,“空分”跟“明分”是一个“双运”。“空分”跟“明分”是“三身的自性”,没有什么比“自性”更崇高,更殊胜,我们要“唯在这里决断”。我们的“体性”“自性”“大悲妙力”是“法身”“报身”“化身”。此外,“体性”“自性”“大悲妙力”是一切诸佛的“金刚身”“金刚语”“金刚意”三金刚,我们要成就这“三金刚”。“体性”“自性”“大悲妙力”也是“一切众生的身语意”的基础,每个众生,无一例外,都拥有“身语意”。而“身语意”,是“正觉的基础”。是“念头”促使我们“继续流转轮回”。在“离于念头”的那个刹那,也就是“三身的自性”,以及“保持离于念头”的刹那,就不再有“轮回的相续”。虽然,它现在只是“一个短暂的刹那”,但是,它确实是“离于念头”的。当这个“离于念头的刹那”变得不间断时,不会有“三毒”,这是“最殊胜的功德”。“离于念头”但是又“明了一切”,这就是“本觉”。如云:离于“念头”,但是“一切明明了了”。如果没有“本智”或“智慧”的功德,“离于念头”就会变得“没有意义”。“智慧”“悲心”“大力”“妙力”“利他的佛行事业”,全都从“本智”生起。“佛”就是“清净圆满”,也就是“带着五毒的二元分别心”被净除了。“本智”和“圆满智慧的功德”被圆满,就称为“觉醒”(正觉)。

六、杀死“迷妄”,唯有“三要”

大德云:教导千千万万本书籍经典,都只是为了,了悟实证“这三要”。“佛陀教授法教”的唯一目的,是让我们“认出空性”“修持空性”并且证得“稳固的认出”。尽管铁匠“在空中挥舞铁锤”,但是,他必须“击中一个点”。“椎击三要”就是“佛陀教导的归结点”。“要”(要点)(致命点)是什么意思?如同,“切下敌人的耳朵”不容易致死。如果“把刀直接刺进敌人心脏”,敌人立马死掉!如果想要“杀死妄念”“斩断妄念的生命力”,除了“认识佛性”,没有其他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要“认出你的本来面目”。“什么也没看见”这个事实,证明“心性是空的”。你看见“什么也没看见”,证明“心性有明性”。这个“空性”,能够认知,能够明了。“空的虚空”无法认知,无法明了。那“能够明了的空性”被称为“明空”。“本觉藏”意味着“我们亲身体验到它”,但是,凡夫却没有体验到它,反而总是处在“黑暗的耗散状态”。事实上,“本觉”从来没有真正的“丧失”“耗散”。这个不是说“我们完全失去了本觉”,然后,“本觉”如同天人那样“降临我们身上”。事情完全不是这样的!没有人曾经“失去本觉”,连“一刹那”也没有!但是,我们却陷入“黑暗”或“黑暗的耗散”。

七、我们从来没有跟“本具的心性”分离

[甘敦秋培大师]云:你从没有跟“不变的心性”分离,甚至连一刹那,都没有跟“不变的心性”分离。如果你没有看见“不变的心性”,你怎么能够,通过“修持成就法”看见“本尊的净相”?意思是,如果你无法看见,你一直拥有的东西(不变的心性)。你不可能,通过“修持成就法”看见“绝妙的显相”。[帝洛巴大师][那洛巴大师]曾经造访“乌仗拉”,他们拥有“金刚瑜伽母净土”的净相。一般人去“乌仗拉”,只会看见“一块巨大石头”跟“一小池塘的水”。[甘敦秋培大师]云:如果你连那“从来没有跟你分离的不变心性”都无法看见,怎么能够期待,自己能感知到“金刚瑜伽母净土”?“所有众生”甚至连一刹那,都没有跟“这个不变且本具的心性”分离。但是,他们却没有看见“心性”。如同“暖热是火的自性”“湿润是水的自性”,“本觉”是“我们的心性”。我们不会跟“本觉”分离,但是,我们却没有注意到“本觉”。我们必须先“实证法性”,才有可能看见“金刚瑜伽母之城”。但是,我们甚至没有看见“从来没有跟自己分离的不变自性”。如果我们“没有佛性”,那就不会“怪罪任何人”。如同“水总是湿润的”“火总是暖热的”,“本觉智”也一向都是“我们的心性”。我们不会跟“本觉智”分离。“本觉智”是本然的,本具的。

八、认出,修持,证得稳固

1、认出“赤裸的本觉”

我们必须了解,这个过程有“认出”“修持”“证得稳固”三个步骤。

第一步骤是“认出”,如同“花的种子”,一旦认出“它是花的种子”,它就能够,被“播种”“灌溉”“生长”。当它成熟时,“不同颜色的花朵”就会绽放。同样,你需要先“认出心性”。“念头”不是“心性”,那需要被认出的是,如同“花的种子”一样的“心性”。你必须先认识“它确实是花的种子”。你应该认出那“四者离三”的“赤裸本觉”。这“赤裸的本觉”已经被指出,应该认出,“这本觉”是“你的自性”。在这之后,它必须遇上“适当的正确的因缘”,如同“栽培一粒种子”,“种子”必须拥有“温暖湿润等条件”才会生长。

2、以“虔诚心”跟“悲心”为所依

你必须明了“心的法性”,然后再“修持”。“修持”指,一再的,多次的重复“这个认出心性的短暂刹那”。你要对“已经觉悟者”生起“虔敬心”,对“还没有觉悟的众生”生起“悲心”,以作为“修持的所依”。“虔敬心”跟“悲心”是“灵丹妙用”,如同“独一的高效技巧”。如云:在“慈心”的刹那,“空性”赤裸本然的显露。“虔敬心”跟“悲心”都被包括在,这句名言所提起的“慈心”之内。多次的重复这个“认出心性的短暂刹那”,并且,以“虔敬心”跟“悲心”为所依,这被称为“修持”。这意味着“没有散乱”。在起初,需要努力的,刻意的造作,才能够“不散乱”。但是,慢慢的,就会变得“毫不费力”,并且,通过修持变得“习惯于它”。一旦“种子发芽”,你就会“浇水”,给它“温暖”,给它“保护”。这样,“种子”就会“继续生长”。同样,你通过一而再,再而三的修持“不散乱”而有所进展。

3、“自性”是“不造作的真如”

最后是“证得稳固”,当这个“不散乱的刹那”日夜不断的持续下去,“所有动念”都已经被摧毁。当“三毒”永远不再生起,“本智的功德”已经圆满现前,我们就“超凡入圣”。“一盏小小的烛火”跟“能够烧尽整座山的火焰”是相同的。当“离于念头”并且“充满本觉”的刹那,这个时刻,我们能够“体验到那个刹那”。当“这个刹那”变得日夜不息,我们会拥有“完全离于三毒的所有智慧功德”。“今天早晨出生的孩子”跟“长大成人”是同一个人。这时,“佛性”是“我们的自性”,当我们“全然证悟”时,这“自性”也会是“佛性”。这时,“我们的自性”是“不造作的真如”,如同“虚空”一样,没有造作。“心性”如同“虚空”,不需要“被修改”,它本身就是“这个样子”。我们不需要去想象或捏造“这个房间的空间”,它不需要“被造作”。这是“一切众生的自性”,但是,我们必须通过“不造作的真如”去保任“这个自性”。这个“不造作的真如”,是指“无所禅修”“无所造作”。“我们的自性”是“不造作的真如”,如同“太阳照耀”。凡夫“自性妙力”(阳光),转变成为“分别念”,障蔽了“太阳”。如果我们,让这个自性“保持本然如是”,不试图“去改变它”,不试图“去造作它”,我们就不会走上歧途,我们也不会“偏离见地”。当我们试图“去造作”“去改变”某件事物,或者试图“去做”某事情时,就会变得“不自然”而且“做作”。你所谓的“你的自性”的那个刹那,不是一件,你需要“造作”后,再以“一种不自然的方式”去维系的事物。“自性”是一件,你任其“保持不造作”,任其“保持本来如是”的事物。如果你开始说:“它不完全是对的,它需要有一点不同”,“我猜这就是了,它可能不是”,“现在我明白了,我知道了”,“所有这些念头”都是“造作的”。

九、天人的过患

“众生”因为修持“四种禅那”而投生“四种禅天”。天人从事“禅修”,但是,“天人的禅修”带有“分别念”,因而,无法“证得正觉”。在有顶天,天人怀着这种想法:它如同虚空一样无尽(空无边),心识是无限的(识无边),一切空无(无所有),它超越有想跟无想(非想非非想)。但是,所以这一切,都只是“念头”而已。只要有“念头”,就有“分别”,众生就是因为有“分别念”,才流转轮回。如果“念头”没有被转化成“无分别智”,就无法“证得正觉”。因此,天人无法“证得正觉”。迷妄的天人,首先从有顶天(非想非非想处)堕落,接着,堕入“无所有处”“识无边处”“空无边处”。然后,再沉沦到“色界十七天”“欲界六天”。当天人迷妄时,天人从“有顶天”往下堕落。根据“共的法乘”,“有顶天”是“无色界的第四天”。我们说“众生应该超越有顶天”,意味着“非想非非想”这个想法,也只不过是“一个念头”罢了。当我们“离于念头”,就超越了“有顶天”,“轮回”也因此“被摧毀”。正是“微细的念头”能够制造“粗重的念头”。“初禅天”是“带有寻伺”的三摩地,如同“炽烈的火焰”“第二禅”含有“喜”跟“乐”。“第三禅”离于“喜”“乐”,但仍然有“乐”。“第四禅”是“具足舍的三摩地”,但是,“第四禅的舍”是“带有分别的舍”,不是“诸佛的平等舍”。诸佛的“舍三摩地”(平等安住),是离于“安住”跟“无安住”的。“有所缘境的三摩地”是“没有用处的”,“真正三摩地”必须离于“平等安住”跟“无平等安住”的念头。离于“平等安住”跟“无平等安住”,才是“诸佛的三摩地”。“诸佛的三摩地”如同“虛空”,聪明人不会去争辩“虛空是不是存在”。我们不能说“虛空是存在的”,也不能说“虛空是不存在的”。但是,痴人却会争论“虛空是不是存在”。天人的“禅定”或“禅修”,是有“禅修对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