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参天
《广论讲记》摘要第104课——中士道正修苦谛
2024-3-27 大树

辛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分三:一、连接文  二、真实义  三、摄义

壬二、真实义分五:一、正修意乐  二、彼生起之量  三、除遣于此邪执分别  四、此等摄义  五、抉择能趣解脱道性

癸一、正修意乐分二:一、明求解脱之心  二、发此之方便

子二、发此之方便分二:一、连结文  二、真实义

丑二、真实义分二:一、由苦集门中思惟  二、由十二缘起思惟  

寅一、由苦集门中思惟分二:一、思惟苦谛生死过患  二、思惟集谛流转次第

卯一、思惟苦谛生死过患分二:一、显示四谛先说苦谛之意趣  二、正修苦谛

辰一、显示四谛先说苦谛之意趣分三:一、设疑  二、真实回答  三、反面论证

巳二、真实回答分二:一、略答  二、广答

午二、广答分三:一、依次宣说苦集灭道之必要  二、以教证成立  三、以理证成立

未二、以教证成立

【如是亦如《相续本母》云:“如病应知断病因,当得乐住应依药,苦因彼灭如是道,应知应断应证修。”】

这也如《宝性论》所说:譬如,应知病苦,应断病因,应得乐住,应依良药。同样,应知痛苦,应断苦因,应证苦灭,应修其道。

未三、以理证成立

【如是四谛大小乘中皆数宣说,是为善逝总摄生死流转、生死还灭诸扼要处,故修解脱极为切要,亦是修行大嗢柁南,故须如是次第引导学者。】

苦集灭道四谛在所有大小乘教典中都曾经多次宣说,它是善逝总摄生死流转与生死还灭的各种扼要之处,所以对于修习解脱而言,四谛极其重要,它同时也是修行的总纲,因此必须以这样的次第如法引导学者。

以下从反面宣说,必须以四谛次第引导的理由。

巳三、反面论证

【若未真实思惟苦谛,厌舍生死,则求解脱亦惟虚言,随其所作悉成集谛。】

如果没有真实思惟苦谛而厌离生死,那么所谓希求解脱也只是空话而已,毫无实质。因为这样不论做什么事都是以贪爱生死的心摄持,所以一切所作都将成为痛苦之因的集谛。

【若未思集、善知惑业生死根本,犹如射箭未见鹄的〔目标〕,是即断截正道扼要,遂于非脱三有之道妄执为是,劳而无果。】

如果不思惟集谛,不能善巧了知烦恼和业是生死的根本,就如同射箭时没有看见目标,这是截断了正道的扼要,会将不是解脱三有的邪道妄执为是解脱三有的正道。这样非因计因而修持,必将徒劳而无果。

【若未能知应断之苦集,则亦不明静苦之解脱,故欲求解脱,亦惟增上慢耳。】

如果不能了知应当断除的苦集,也就不能明白静息痛苦的解脱。因此,所谓的欲求解脱也只是增上慢而已。

对于四谛安立的次第,心中生起定解之后,接下来首先就要进入修习苦谛。

辰二、正修苦谛分三:一、思惟生死总苦二、思惟别苦  三、摄义

【第二,正修苦分二:一、思惟生死总苦;二、思惟别苦。】

思惟总苦,即思惟总的六道生死痛苦;思惟别苦,即分别思惟每一道特有的痛苦。

巳一、思惟生死总苦分三:一、思惟八苦二、思惟六苦  三、思惟三苦

【初中分三:一、思惟八苦;二、思惟六苦;三、思惟三苦。今初。】

午一、思惟八苦分六:一、安立八苦之出处  二、观待根机的差别而修行之理  三、虽是观察修,然须远离沉掉而修习之理  四、三乘一切功德以如是修行成办之理  五、八苦修行之理  六、其感受生起之量

未一、安立八苦之出处

【如《亲友书》云:“仁和〔国王〕应厌于生死,欲乏〔求不得〕死病及老等,无量众苦出生处。”应如是修。此中修习厌生死者,谓思惟彼是众苦根源。苦者,谓已显说欲乏等四。“等”字摄四,共为八种。此八种苦,是薄伽梵于多经中,明苦谛时数所宣说。】

如《亲友书》所说:“国王!你应当厌离生死,因为它是求不得苦、死苦、病苦、老苦等无量众苦的出生之处。”应当依照这样来修持苦谛。其中,修习厌离生死,是指思惟生死是众苦的根源。所谓苦,即论中已明显宣说的欲乏等四苦以及等字中所包含的四苦——生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取蕴苦,总共是八种。此八苦是佛在众多经典中说明苦谛时,多次宣说的内容。

未二、观待根机的差别而修行之理

【修共中士一切所缘法类〔自心观修〕,如共下时所说共法〔比如,三恶趣苦、粗无常、业果等〕,此亦应取。诸不共〔比如,细无常、行苦、烦恼的体相与其生起的次第等〕之修事,若有慧力,如下所写皆当善修。若慧劣弱,可暂舍置所引教文,惟当修习应时义体。】

在修习共中士的一切所缘法类时,如共下士道时所说的共法,在这里也应当取来修习。对于和下士道不共的修法内容,如果有足够的智慧力,则对以下所说的内容都应善加修习;如果智慧力低劣,则可暂时搁置所引的经教内容,只修习和自己条件相宜的法类。

未三、虽是观察修,然须远离沉掉而修习之理

【此等虽是思择而修,然除应修诸所缘外,余善、不善、无记等上悉不应散,当于所缘遮心掉等,亦莫令随昏睡沉没增上而转,当令其识极为明净,渐次修习。】

对这些所缘法类虽然是以观察修的方式修习,但并不因为是“观察修”,就可以随意散乱,而是除了应当修习的诸所缘之外,在其它善法、不善法、无记法等上,都不应当散乱。也就是必须一心专注于应修的所缘上,不向其它所缘上散乱。应当对自己应修的法遮止内心的掉举等,也不要让心被昏睡、沉没控制,并越来越严重,应当让心识极其清明澄净,如此逐步地修习。

此段宣说了三个要点:一、所缘应专一,不向它缘散乱;二、对应修的所缘,须远离沉掉,在心识明净的状态中观察;三、须依次第渐次观察修。

【《入行论》云:“虽长夜修行,念诵苦行等,若心散乱修,佛说无义利。”此说一切散乱善行,其果微少。】

《入行论》说:“虽然长时间修行念诵与苦行等,但如果是以散乱心而修,佛说这并没有义利。”这是说一切散乱的善行,其果利微少。

未四、三乘一切功德以如是修行成办之理

【又《修信大乘经》云:“善男子,由此异门,说诸菩萨,随其所有信解大乘、大乘出生,当知一切皆是由其不散乱心,正思法义之所出生。”此中不散乱心者,谓除善所缘,不向余散。法及义者,谓文及义。正思惟者,谓以观慧观察思择。由此显示随修一切功德之法,皆须此二。】

另外,《修信大乘经》说:“善男子,由这些不同的方法,说诸菩萨所有信解大乘以及以大乘所出生的功德,都是菩萨以心不散乱、如理思惟法义所出生的。”经中的“不散乱心”是指除了善所缘之外,不向其它所缘散乱。“法”、“义”分别是指文句与意义。“正思惟”就是以观慧观察思惟抉择。由这段经文显示,不论修何种功德之法,都需要这两个必要条件——“心不散乱”和“如理思惟法、义”。

【故说引发三乘一切功德,皆须二事:一、除善所缘心不余散、专一而住真奢摩他或其随顺;二、善观察善所缘境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毗钵舍那或其随顺。】

所以说,凡是要引发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一切功德,都必须具足两个条件:一、除了善所缘之外,心不余散、专一而住的真实奢摩他(止)或者奢摩他的随顺;二、善观察善所缘境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的真实毗钵舍那(观),或者毗钵舍那的随顺。(真实止观与止观随顺之含义,在本论后文将详释。)

【如是亦如《解深密经》云:“慈氏,若诸声闻,或诸菩萨,或诸如来,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当知皆是此奢摩他、毗钵舍那所得之果。”】

这也如《解深密经》当中,佛对弥勒菩萨说:慈氏,你要知道,不论声闻还是菩萨或者如来,这一切世间以及出世间的善法,完全都是由奢摩他、毗钵舍那中所获得的果。

【此中若无真实止观及随顺二,则三乘一切功德,非定皆是止观之果。】

如果此处不是指真实的止观以及止观的两种随顺,那么三乘一切功德就不一定都是止观之果。

未五、八苦修行之理分八:一、思惟生苦  二、思惟老苦  三、思惟病苦  四、思惟死苦  五、思惟怨憎会苦  六、思惟爱别离苦  七、思惟所欲求不得苦  八、思惟五取蕴苦

申一、思惟生苦分三:一、思惟生苦五相  二、特别思惟住胎之苦  三、摄义

酉一、思惟生苦五相

【如是八苦之中,初思惟生苦分五。】

八苦中首先思惟的是生苦,分五种苦相:一、众苦所随之故;二、粗重所随之故;三、众苦所依之故;四、烦恼所依之故;五、不随所欲离别法性之故。

【众苦所随故,生为苦者。谓诸有情那洛迦中,及诸一向惟苦饿鬼,并诸胎生、卵生,如是四类,于初生时,便有无量猛利苦受随逐而生。】

因为众苦所随逐的缘故,所以生是痛苦。有情地狱、一直感受痛苦的饿鬼,以及胎生、卵生这四类有情,在受生的同时,就有无量猛利的苦受跟随产生。(以上四类有情以外的湿生与化生,不会出现受生时的猛利苦受。)

【粗重所随故,生为苦者。谓三界一切诸行,为烦恼品粗重所随,无堪能性,不自在转。三界有情诸行生起,皆为烦恼品类粗重随逐。总之,由有生住增长烦恼种子随逐流转,故无堪能安住善事,亦不如欲自在而转。】

因为粗重所随逐的缘故,生是痛苦。依靠业和烦恼所引生的三界一切诸行,都是被烦恼品粗重所随逐,没有堪能性,不能自主。三界有情各种行的生起,都有烦恼品粗重随逐不离。总之,因为有新生的、安住的、增长的烦恼种子随逐流转,所以不堪能安住在善法上,也不能随意自在而转。

【不随所欲离别法性故,生苦者。谓一切生最后边际,咸不出死,此非所爱,此复能令惟受众苦。】

因为生具有违背自己的意愿、终将离别的法性,所以生是痛苦。即一切生的最后边际都不出死亡,这不是有情所喜爱的,由这个因缘能使有情唯一感受众苦。

以下是生苦五相的摄义。

【故应思惟如是生时,众苦俱生、粗重俱生,生复能引衰老病等烦恼死亡,此亦能令受苦道理。】

所以,应当思惟在受生的同时,众苦伴随而生、烦恼品粗重伴随而生。又从能引来说,生能引起老病等痛苦、能引起烦恼、能引起死亡,应当思惟由这些因缘也能使有情受苦的道理。

酉二、特别思惟住胎之苦分五:一、处胎不净之苦  二、母食之苦  三、住胎热苦  四、以母威仪饮食引生之苦  五、出胎之苦

戌一、处胎不净之苦

【特住胎时,受何苦者,如《弟子书》云:“极猛臭秽极逼切,最狭黑暗遍蔽覆,住胎犹入那洛迦,身屈备受极重苦。”】

特别是住胎时,遭受的是何种痛苦呢?如《弟子书》所说:极其浓烈的臭秽、极其逼切的苦触、极为狭小的空间,完全笼罩在黑暗当中,有情住胎就像堕入地狱一样,身体弯曲,倍受极其深重的痛苦。

【此诸文义,如《入胎经》云:“无量不净周遍充满,多千虫类之所依处,具足最极臭秽二门,具足非一骨锁穴孔,复有便利、清脑、脑膜、髓等不净。生藏之下、熟藏之上,面向脊骨、背对腹皮,于月月中,出诸血相以之资养。”】

《弟子书》中这两颂具体的含义,就像《入胎经》中所说:母亲腹中周遍充满无量的不净物,有数千虫类寄生,具有最臭秽的大小便道,而且有许多骨锁的穴孔,此外,还有尿、清脑、脑膜、骨髓等不净物。位于生藏之下、熟藏之上,胎儿面向母亲的脊椎、背对母亲的腹皮。母亲每个月出月经资养胎儿。

戌二、母食之苦

【“母食食时,以二齿鬘细嚼吞下。其所吞食,下以口秽津涎浸烂,上为脑膜之所缠裹,犹如变吐。所有食味,从母腹中入自脐孔而为资长,渐成羯罗蓝、頞部陀、闭尸、健南,手足微动,体相渐现。”】

母亲吃食物的时候,用两排牙齿细细咀嚼后吞下。所吞的食物,下面被口水浸烂,咽入喉咙时,上面又被脑膜缠裹,就像呕吐物一样。所有食味流到母亲的腹部,再输入胎儿的脐孔。胎儿依靠这样的不净物做为资养而生长,逐渐变成羯罗蓝、頞部陀、闭尸、健南,最后手足微动,胎儿的体相渐渐显现。

【“手足面等胎衣缠裹,犹如粪秽生臭变臭猛暴、黑暗不净坑中上下游转。”】

胎儿的手、脚、脸部等都缠裹在胎衣内,就像在充满了粪便的恶臭变臭极为强烈、黑暗的不净坑当中,上下游转一般。

【“以诸苦、酸、粗、咸、辣、淡,犹如火炭食味所触。犹如苍蝇,以不净汁而为资养。如坠不净、臭秽炽然淤泥之中,命根非坚。”】

母亲所吃的种种苦、酸、粗、咸、辣、淡等食物,输入胎儿体内时,成为如火炭般,一接触便令人痛苦的食味所触。胎儿又像厕所里的苍蝇、蛆等一样,依靠污秽的液汁来资养身体。胎儿的处境,就像沉溺在肮脏、恶臭的淤泥当中,生命非常脆弱。

戌三、住胎热苦

【“又母身内所有火力,煎炙、遍炙、极遍煎炙,烧热、遍热、极遍烧热,烧然、遍然、极遍烧然,受诸猛利、粗恶、难忍非所悦意极大苦受。”】

另外,母亲体内所有的火气,煎炙、周遍煎炙、极为周遍地煎炙着胎儿的身体;烧热、周遍烧热、极为周遍地烧热着胎儿的身体;烧燃、周遍烧燃、极为周遍地烧燃着胎儿的身体。胎儿因此感受种种猛利、粗恶、难忍不悦意的极大热苦。

戌四、以母威仪饮食引生之苦

【“如如其母转动、遍动、极遍转动,如是如是如被五缚,亦如投掷煻煨坑中,受诸猛利、粗恶难忍、非所悦意、难以为喻极大苦受。”】

当母亲行住坐卧,作轻微、较大以及剧烈运动时,胎儿的头和四肢就像被五花大绑,有时又像被扔进煻煨坑中,因而感受极其猛利、粗恶难忍、不悦意而又无法形容的极大痛苦。

【如是其母,若受饮食太多、太少及食太腻、太干、太冷、太热,咸、淡、苦、酸及太甘辛。若行欲行,若太急走,若跳若倒,若住火前或蹲居坐,亦说于胎起大痛苦。生藏上压、熟藏下刺,如被五缚插之尖摽。】

母亲吃得太多或者太少,以及吃得太油腻、太干、太冷、太热、太咸、太淡、太苦、太酸、太甜以及太辛,都会使胎儿感受痛苦。母亲行淫欲或者走得太急,或者跳跃,或者卧倒,或者靠近火边,或者蹲坐也都会使胎儿感受很大的痛苦。而且生藏压在上面、熟藏顶在下面,胎儿的身体就像是被五花大绑插在尖标上,痛苦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