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参天
《广论讲记》摘要第106课——中士道思惟六苦
2024-4-10 大树

寅一、由苦集门中思惟分二:一、思惟苦谛生死过患  二、思惟集谛流转次第

卯一、思惟苦谛生死过患分二:一、显示四谛先说苦谛之意趣  二、正修苦谛

辰二、正修苦谛分三:一、思惟生死总苦二、思惟别苦  三、摄义

巳一、思惟生死总苦分三:一、思惟八苦二、思惟六苦  三、思惟三苦

午一、思惟八苦分六:一、安立八苦之出处  二、观待根机的差别而修行之理  三、虽是观察修,然须远离沉掉而修习之理  四、三乘一切功德以如是修行成办之理  五、八苦修行之理  六、其感受生起之量

未五、八苦修行之理分八:一、思惟生苦  二、思惟老苦  三、思惟病苦  四、思惟死苦  五、思惟怨憎会苦  六、思惟爱别离苦  七、思惟所欲求不得苦  八、思惟五取蕴苦

申五、思惟怨憎会苦

【思惟怨憎会苦分五。】

怨憎会苦分五个方面:一、与怨敌相遇而生忧苦;二、害怕怨敌报复;三、害怕怨敌散布自己的恶名;四、害怕被怨敌伤害悲惨死去;五、因怨敌而违越正法,恐堕恶趣。其中包括一种忧恼苦相与四种怖畏苦相。四种怖畏,即:治罚畏、恶名畏、命终畏、恶趣畏。

【谓如遇怨敌,便生忧苦。】

第一,如果遇见怨敌,心中便会生起忧恼之苦。

【畏其制罚。】

第二,害怕怨敌以种种方式制罚自己,比如,拳打、脚踢、枪杀,或者暗中使绊、贬官,或对自己的亲人报复等等,所以整天提心吊胆、惴惴不安。

【怖畏恶名,遭非赞颂。】

第三,害怕怨敌散布自己的恶名,揭露自己的恶行或者散布谣言、大肆毁谤等,使自己名誉扫地,受到别人的非议。

【畏苦恼死。】

第四,害怕自己被怨敌伤害等,在痛苦中悲惨地死去。

【违正法故,畏惧死后,堕诸恶趣。】

第五,由于嗔恨怨敌而一时冲动,造下身语意的恶行,违越正法戒律,因此害怕死后堕入恶趣。

由于以上这五种原因,所以说怨憎会是苦。

【当思此等。】

应当思惟以上五种怨憎会的苦相。

申六、思惟爱别离苦

【思惟爱别离苦分五,谓若舍离最爱亲等,由此令心发生忧戚、语生愁叹、身生扰恼,念彼功德、思恋因缘,令意热恼,应受用等有所缺乏。】

思惟爱别离苦分五种苦相。

第一,“心生忧戚”,即内心忧伤。

第二,“语生愁叹”,即言语中透出哀愁叹息。

第三,“身生扰恼”,即顿足、捶胸、拔扯头发,或者呆坐不动、饮酒解愁等。

第四,“念彼功德、思恋因缘,令意热恼”,即忆念所爱的功德,比如,忆念对方的音容笑貌、对自己的关怀体贴,或者想起孩子的聪明可爱等。

第五,“应受用等有所缺乏”,即本来觉得应该享受到的东西,由于因缘不具足,而导致缺乏。

【当思此等。】

应当结合自身的经验来思惟这五种苦相。

申七、思惟所欲求不得苦

【思惟所欲求不得苦分五。如爱别离。】

求不得苦分五种苦相,和爱别离相同。

【求不得者,谓务农业秋实不成,及营商贾未获利等,由于所欲励力追求而未得故,灰心忧苦。】

求不得苦:比如务农,从春天开始播种,经过半年的辛苦劳作,到了秋天却没有好的收成;又如经商,苦心投资经营,却得不到利润等。这都是因为努力追求所欲,却不能如愿以偿,所以心灰意冷,忧愁苦恼。

申八、思惟五取蕴苦分二:一、广说  二、教诫珍惜心要修行之理

酉一、广说

【思惟宣说五种取蕴总为苦义分五,谓是当成众苦之器,及依已成众苦之器,是苦苦器,是坏苦器,是行苦器。于此诸苦当数思惟。】

五取蕴有五种苦义:一、是生苦器之故;二、是依生苦器之故;三、是苦苦器之故;四、是坏苦器之故;五、是行苦性之故。对这些苦应该不断思惟。

【其中初者,谓依受此取蕴,能引来生以后众苦。】

第一,五蕴是生苦之器:依靠受此五取蕴身而起烦恼造业,由造集有漏恶业便能引生后世众多痛苦。

【第二,谓依已成之蕴,为老病等之所依止。】

第二,依生苦器:现在已经形成的五取蕴,又成为衰老、疾病等痛苦的依托之处。

【第三、第四,谓彼二苦粗重随逐,能生彼二。】

第三苦苦器和第四坏苦器:因苦苦与坏苦的粗重种子如影随形的缘故,而能产生苦苦与坏苦。

【第五,谓初成取蕴,即便生为行苦自性,以一切行为宿惑业他自在转,是行苦故。于三苦时,此当详说。】

第五,行苦性:五取蕴一经生成,就具有行苦的自性。因为一切行都是被过去的烦恼和业所支配着,所以是行苦。下文讲述三苦时,将详细说明行苦的自性。

酉二、教诫珍惜心要修行之理

【若于生死取蕴自性,未能发起真实厌离,则其真实求解脱心,无发生处。于诸有情流转生死,亦无方便能起大悲。故随转趣大小何乘,然此意乐极为切要。】

如果对生死取蕴的自性不能发起真实厌离,那么,真实的求解脱心就无从生起,而且对有情流转生死,也无法引生大悲。所以,不论是趣向大乘还是小乘,这个厌离的意乐都极为关键。

那么,依靠哪种方法才能生起真实的厌离心呢?

【发生此者,亦随当从无垢圣语、如量解释,先正寻求清净了解,次须长时观择修习,引发其心猛利变动。故薄伽梵令知苦谛生死过患、宣说八苦所有密意,如圣无著极善决择而为宣释。】

若要对取蕴自性发生厌离,也应当依从经论,首先寻求正确无误的了解,然后必须长期不断地观察修,引发自相续巨大的改变。因此,这里对佛陀为了让众了知苦谛的生死过患而宣说八苦的所有密意,按照无著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所作的极其圆满的抉择,作了宣说和解释。

未六、其感受生起之量

【如博朵瓦云:“于六趣中,随生何趣,其后发生病痛死等众苦恼者,是病者病,是死者死,非彼不应,忽尔而起。是生死相,或生死性,住生死时,必不能越。”】

就如博朵瓦尊者所说:“在六趣当中,不论转生到哪一趣中,此后会产生的病痛、死亡等众多苦恼,该病的病,该死的死,不是本来不应如此而忽然凭空产生的。这是生死本来的相状,或者是生死的自性,住在生死期间,必定不可能超越。”

【“我等于此若起厌离,须断其生,此须断因。”】

我们如果对此生起了厌离,就必须断除轮回转生,而要断除转生,就必须断除转生的因——业和烦恼。

【当于前说生老病死等已生众苦,如是思惟。】

对于前文所说生老病死等已经产生的众多痛苦,应当按照这样来思惟。

午二、思惟六苦分二:一、真实义  二、六苦归摄为三种之理

未一、真实义分二:一、略说  二、广说

申一、略说

【第二,思惟六苦者,《亲友书释》宣说七苦,其最后者是别过患,故于此中当思六种。】

第二,思惟六苦,即思惟《亲友书释》所说七苦中的前六苦。此六苦分别是:无定过患、无饱足过患、数数舍身过患、数数结生过患、数数高下过患、无伴过患。七苦中最后一苦是宣说各苦分别的过患,已包括在六苦之中,所以没有单独列出。

申二、广说分六:一、无定过患  二、无饱足过患  三、数数舍身过患  四、数数结生过患  五、数数高下过患  六、无伴过患

酉一、无定过患分二:一、他世无定  二、现法无定

戌一、他世无定

【其中无定过患者,谓于生死流转之时,父母等亲,于他生中转为怨敌,诸怨敌等转成亲属。如是父转为子,子转为父,母转为妻,妻转为母等,惟是次第展转流转,是故全无可凭信处。】

所谓无定过患,就是在生死流转中,今生的父母、夫妻、儿女等亲属,到了后世便会转成和自己不共戴天的怨敌;今生的怨敌或者无利害关系的陌生人,下一世又会转成与自己相亲相爱的亲属。

【《亲友书》云:“父转为子母为妻,怨仇众生转为亲,及其返此而死殁,故于生死全无定。”】

《亲友书》说:父亲转为儿子,母亲转为妻子,仇敌转为亲人,以及与此相反,即儿子变成父亲,妻子变成母亲,亲人变成敌人。所以,生死当中根本没有固定不变的关系。

戌二、现法无定

【即现法中亦复展转,互为亲怨。如《妙臂经》云:“有时怨敌转为亲,亲爱如是亦为怨,如是一类为中庸,即诸中庸复为怨,如是亦复为亲爱。”】

不必说长久的多生累世,即便是在现前这一生当中,众生也是辗转互为亲怨。如《妙臂请问经》所说:今生当中,有时多年前的怨敌,后来转为亲友,而且关系亲密,三日不见还牵肠挂肚。亲爱之人也可能随着因缘而变成怨敌。此外,还有过去很亲密的好友,后来关系日渐疏远而形同陌路。

【“具慧了知终莫贪,于亲当止爱分别,于心善法安乐住。”】

智者了知亲怨不定之后,就不应该再耽著于亲怨,也就是应停止内心对于亲怨的爱恨分别。所谓爱、憎的分别,实际上只是妄想执著而已,应将自心只放在善法上,安乐而住。

【如是修习破于亲怨分别党类而起贪嗔,观生死法,任何全无安心之处,应起厌离。】

这样修习就能破除缘亲怨分别党类而生起贪爱与嗔恨。同时,应观生死当中不会有安心之处,从而生起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