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入行论第179-180课共修内容》中提到整个“智慧品”都是在诠释世俗谛如梦如幻、胜义谛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世谛、胜义二谛无二双融。上师在《中观庄严论解说》中说过,世俗谛用“唯识”的观点解释最合理,特别是真相唯识,胜义谛则用“中观”的观点解释,特别是中观应成派。本品我们也一直在学习唯识和中观道理(以中观为核心、主要破唯识),主要是以“基”和“道”的角度宣说,里面没有涉及“果”,即从唯识或中观修行成佛的原理,而“果”不但是我们所求的、同时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了知后有助力于我们认清楚方向,所以分两次分别补充二者成佛的原理。
以下是补充内容:
唯识宗,又称为法相宗、慈恩宗,实际创始人是唐朝三藏玄奘大师,集大成者是玄奘大师门下高足窥基法师。玄奘大师作《成唯识论》,高深玄奥,若能读懂,即入神妙。唯识学最后的目的在转识成智,所以不是唯识学而是唯智学。
转识成智是唯识学成佛理论的核心。“识”分为八,“智”有四种。“转识成智”就是转舍有漏之八识,转得无漏之四智。八识与四智的相应关系是: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第一,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大圆镜智”,又叫“镜智”。所谓大圆镜,比喻此智光明、平净、圆满,映照万象如其所是,纤毫不离,完全无遗。在八识中,阿赖耶识积聚万法种子,是其余七识及整个世界的依止;转识成智后,大圆镜智也有类似的属性,它是其余三智的藏所,称作“大藏”,在把握世界的方式上,具有整体、连续、彻底、无相等特点。
第二,转第七识得平等性智。第七识末那识是自我意识的直接来源,妄执“我”为实在,恒与痴、见、慢、爱相伴。转依之后,成为平等智,其特点恰恰是否定“我”的优先性,主张众生平等,并且消除烦恼,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无有穷际。
第三,转第六识得妙观察智。第六识是“意识”,是具有逻辑推理的知性认识能力。它转依为“妙观察智”,尤擅认识万法的自相与共相,在认识上没有任何障碍,且能应机说法,断惑解疑,教化众生,予人利乐。
第四,转前五识得成所作智。“成所作智”又叫“事智”,是以身口意三业为众生行善,利益有情之智,由眼耳鼻舌身五识转来。《大乘庄严经论》说:“事智于诸界,种种化事起,无量不思议,为利群生故。”
转舍之八识与转得之四智,在内容上是相互呼应的,与八识一样,四智也有分工与侧重。成所作智是处理种种具体世俗事物的智慧,妙观察智是圆融地认识世界个性与共性的智慧,平等性智是超克自我意识优先性的智慧,大圆镜智则统摄三智,是圆满、绝对、永恒地把握万有的智慧。拥有四智,便能在任何时间地点、任何条件下,对任何对象都拥有的真理性把握,达到这种境界即已成佛。
转识成智之后,成就无上,唯识学称其为获得“法身”。法身是无量无边无畏等大功德法的体性与依止,有三种形态,“一由自性身,二由受用身,三由变化身。”佛的三身囊括了佛的一切形态,唯识学认为,三身即是四智,两者表里不二。佛身以佛智为内涵,密不可分,转识成智即是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