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论讲记》摘要第55课破见品
现在讲的是“戊二、明无我甚深见之瑜伽”,这一科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己一、闻器之差别”前面已经讲完了,接下来讲第二部分。
丙二、法无我真实性之瑜伽分三:一、总说三时空真实性之瑜伽;二、别说内外空真实性之瑜伽;三、特说离边空真实性之瑜伽。
丁一、总说三时空真实性之瑜伽分二:一、正明;二、明无我甚深见之瑜伽。
戊二、明无我甚深见之瑜伽分二:一、闻器之差别;二、所说法之差别。
己二、所说法之差别分三:一、明见为无我空之瑜伽;二、明法与非法道之差别;三、以此教诫于取舍处进止。
这里的所说法,就是无我甚深法。圣天菩萨通过三个方面帮助大家认识到无我甚深法。首先是阐明无我空;其次是阐明与无我空正见相应的正法之道,以及与颠倒我见相应的非法道的差别;最后教诫应进入正法之道,舍离非法之道。
庚一、明见为无我空之瑜伽分二:一、说见为无我空之自性;二、说证彼之胜用。
要明了无我空见,首先要明了无我空的自性,其次要明了无我空的殊胜作用。这样就会对无我空有个全面的认识。
辛一、说见为无我空之自性
《大般若经》中说:欲证声闻等果,也需修学般若。这是说求证声闻阿罗汉果,都需要空性见,当然缘觉果、佛果就更需要空性见了。内道与外道见解上最大的差别,是外道执著有我,内道宣说无我,修证内道的三乘菩提果,都需要空性见。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也说:“求寂声闻由遍智,引导令趣最寂灭,诸乐饶益众生者,道智令成世间利。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相法,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这也是说,不管是声闻、缘觉、佛、菩萨,都是从般若母中出生的。由此圣天菩萨说:
空无我妙理,诸佛真境界,
能坏众恶见,涅槃不二门。
(唐译:
空无我妙理,诸佛真境界,
能怖众恶见,涅槃不二门。)
【颂文直解】
简略而说,空无我妙理,是进入涅槃不二门之道,能摧坏一切恶见,并且是诸佛的真正境界。
(唐译:求解脱的人,除了空观妙理之外,没有其余能够证得涅槃的方便;智者欲除掉一切恶见之垢,除此也没有其余的殊胜方便;修此空至究竟,就能证得无上的菩提之果。)
辛二、说证彼之胜用分二:一、凡愚难证甚深空性;二、正明证彼之胜用。
壬一、凡愚难证甚深空性
愚闻空法名,皆生大怖畏,
岂见大力者,怯弱不生畏。
(唐译:
愚闻空法名,皆生大怖畏,
如见大力者,怯劣悉奔逃。)
【难词释义】
愚:指具有恶见者。
怯弱:指怯弱的人。
【颂文直解】
如是无我之空法,愚者仅仅听到其名,也将生起怖畏,怎么可能见到怯弱者对大力士不生畏惧呢?也就是说,对于威力极深的法,诸不具智慧者,仅会产生恐惧,决定难以证悟。
(唐译:具有恶见的愚者,听到空无我的名字,他们的恶见之命就会受到损害。就像胆小的人,听到老虎的名字,会被吓死。空理也一样,威力巨大,会使具恶见的人,听到名字就惊恐怖畏,命根自然损灭。)
壬二、正明证彼之胜用分二:一、于自能证不共实相之胜用;二、于他任运生悲之胜用。
癸一、于自能证不共实相之胜用分三:一、摧坏实执之胜用;二、具定解不可夺转之胜用;三、得无畏忍之胜用。
自己证得了空无我的不共实相后,能对自己产生下面三个殊胜的作用:首先能摧坏实执,其次不会再被邪见所蛊惑,并且能获得无怖畏之安忍。这三种作用,是依次递进的。接下来一一讲解这三种殊胜作用。
子一、摧坏实执之胜用
诸佛虽无心,说摧他论法,
而他论自坏,如野火焚薪。
【难词释义】
他论:外道所持诸法实有的邪论。
【颂文直解】
如是的无我实相,不偏堕于任何一法,是离一切边的空性法,导师佛并非为诤论而说。尽管如此,太阳升起时,黑暗自然就被遣除。以此空性的殊胜作用,一切其他说有、说无的邪分别,将如火烧薪柴般,都被无余烧尽。
子二、具定解不可夺转之胜用
诸有悟正法,定不乐邪宗,
故我见此法,如同能灭门。
(唐译:
诸有悟正法,定不乐邪宗,
为余出伪门,故显真空义。)
【难词释义】
正法:此处指空无我妙理。
能灭门:能灭恶见之门,即能灭除恶见的方便。
【颂文直解】
所有已经悟入了犹如甘露一般甚深空性的正法之人,必定不会被其他见转变,而落入邪宗。是故,于甚深义获得定解后,我(也就是圣天菩萨)见此甚深的空性妙理,如同灭尽一切恶见戏论之门。
(唐译:有了智慧,自然能简别真伪,遇到了此空性正法,自然就不会喜欢邪宗。所有的外道宗都建立了虚妄的法,远离正法,就像假伪之门,欺骗了有情,使有情失去巨大利益。所以我这里显示佛教真空之理,使外道徒趣向真实,远离虚妄。)
子三、得无畏忍之胜用
若知佛所说,真空无我理,
有亦无所欣,无亦无所怖。
(唐译:
若知佛所说,真空无我理,
随顺不生欣,乖违无厌怖。)
【颂文直解】
如果有人住于佛的密意,即外、内的一切法在真实中无我,则对他说一切法有,他也不会欢喜,他听到一切法无,也不会怖畏。因为已经获得了无畏的安忍。
(唐译:如果了知佛所教导的空无我理,就能断除了身见(我见)所起的烦恼,看世间犹如空洞的房屋,轮回中一切都仅是虚妄。这样遇到兴盛,不会欣喜,遇到衰损,不会厌弃,从而无忧无喜,泰然无畏。如果有身见,就会认为我会受损或者获益,这样遭遇衰损时,便生忧愁,遭遇兴盛时,则生欢喜,由此就有无穷的怖畏。所以有智之人应当断除我执。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