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课程内容概要(上)
《前行》期末考试复习,和各位师兄分享一下前行的概要内容:
1、学修《前行》之前了知其重要性,生起学修之意乐:
请点击:http://blog.ezerg.com/?post=105
2、了知《前行》的功德之后,简要介绍其概括的内容及其作用,会让我们的学修更有方向:
请点击:http://blog.ezerg.com/?post=155
3、接下来,简略了解一下每一部分内容,先是“闻法规律”与“共同外加行”:
请点击:http://blog.ezerg.com/?post=107
4、继续介绍“不共内加行”与“往生法”:
请点击:http://blog.ezerg.com/?post=109
5、了知《前行》的整体内容之后,我们开始实修的内容。由于时间有限,后面仅对于《前行广释》中提到的其整体的修学方向、修法窍诀为主。更于详细的内容各位师兄可以参考法本。
《前行》:要明白解脱之因!
从“人身难得”开始,以四种厌世心的修法先调顺相续;然后,再修持“皈依”、“发心”、“修金刚萨埵”、“供曼茶罗”等,直到圣道正行完全圆满之间,每个修法都有各自的功德,这就是解脱之因。
请点击:http://blog.ezerg.com/?post=187
6、不共内加行的灵活运用
上师教言
面对不快乐,可以有两种方式来接纳。如果有较高的智慧,就观察痛苦的心在哪里,找着找着,最后痛苦的心都没有了;如果没有这种境界,要了解痛苦的来源,和对境的自性。真正懂得了,执著就会慢慢减少,痛苦也会消失。--德国马普研究所问答
《入行论》第五品正知正念的第一部分抉择世界善恶一切万法唯一由心上来安立,所以不论不悦意外境的显现,还是自身的痛苦也都是心的幻化,这部分内容由《入行论》第六品安忍品的“思择法忍”的部分又一次抉择,了知万法唯心之后,我们可以直接切断痛苦的根源,观心,也就是《金刚经》讲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能,将来心不可得,最后苦的来源心不可得,因没有了,果自然也就不存在了。这部分在《大圆满前行》的菩提心的学处,般若波罗密多部分也有相应的修法。也可以由《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的《寿命无常》部分的细无常来趋入。
暂时我们如果没有这种境界,就需要用到《入行论》第六品安忍品的内容,了解世间本来就是苦的自性,《前行》中讲的《轮回痛苦》三界六道的三苦、人道的八苦等等,再了知一切苦来源均是我们前世的业力,如《前行》的《因果不虚》中讲的十不善业,不仅仅是我们自己,让我们痛苦的怨敌一样是因为被烦恼所转,业力现前,他给我们造作痛苦的同时,他自己也感受烦恼的折磨,不仅如此,后世更要堕入地狱感受大痛苦,而我们因为感受痛苦不仅能清除前世的罪业,而且生起出离轮回之心,断除傲慢、增上悲心等修行的助缘,所以他对我们更加可怜。所以对他我们不仅不能生怨恨,而应该生起悲悯之心。如《入行论》中说:愚稚意不合,心且莫生厌,彼乃惑所生,思已应怀慈。
明白以上道理,再通过不断串习,心中的痛苦会慢慢减少的。
如果有师兄说如果做不到怎么办?那就需要对治方法,请思维《入行论》第四品中“谨慎所依暇满”和第五品中的“修未如是行之对治”,主要是思维“人身难得”,得到之后不能贪执这个身体而应该利用人身修持大义,也即是《前行》中《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的道理。
以上仅仅是就“安忍”这一度的修持,如何通过共同前行的四个法义来进行增上我们的修行,对治我们修行过程中的违缘,扩展开来其他五度也需要如是行持。
一方面要说明的我们学来的法义和窍诀,我们要灵活的运用起来,对治烦恼;另一方面,也是昨天大家了知修五十万加行的方向后,引出今天的分享的内容。
《前行》:关于共同加行的重要性
共同加行的基础一定要打好、一定要修,否则,不共加行的境界很难生起来;不共加行若没有修好,那么,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的境界就不太容易现前。
所以,这次讲《前行》,时间虽然比较长,但我认为非常有意义。无论从自身的经验,还是其他上师的传记看,加行修得特别好的人,后来修行不易退失;加行修得不好的话,就算暂时能生起一些验相、获得一些成就,但很快的时间当中,这一切就销声匿迹了。因此,我一再地要求修共同加行,希望你们能引起重视。
请点击:http://blog.ezerg.com/?post=190
7、明白了《要明白解脱之因》,堪布继续传授《修五十万加行的正确方向》
作为大乘佛教徒,无论在任何场合,利益众生都不能忘。这一点,这次修五十万加行,务必要贯彻始终。无论是哪一个修法,在最初时都要想到:“修它不是为了我获得解脱,是为了利益无边众生。”而千万不要认为“修加行是为了能听密法,不修完,就没有资格得到密法传承”,若是这样一个目的,那你的方向就搞错了!
接下来分享的是在实际运用当中需要注意哪些内容,也就是说在实际修持前应当区别闻思理论和实修窍诀。
《前行》:理论与窍诀之间的差别
所以,窍诀的实修,跟理论的讲法完全不同,它不需要太多的教证和理证。现在很多知识分子特别强调理论,经常用因明、中观的逻辑推理分析事情,这样的分别念,对很多修法不一定适合。因此,我们在实修时,应将理论上的推断暂时放下来,然后按照传承上师们的教言,次第去实地修持,以令所修的内容在心里浮现出来,自心与法融入一体,这才是修行的目的。
请点击:http://blog.ezerg.com/?post=194
9、继续前面分享了《理论与窍诀之间的差别》,明白在实际修持中需要精通理论和通达实修窍诀,再加上前天分享的如何灵活运用,还有清净之传承(我们已经圆满具备),合起来即是藏地三大文殊之一的萨迦班智达所讲的即生解脱之四法。
如同是藏地三大文殊之一的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中说:“无有清净出离心,求有海乐无寂法”,出离心是解脱之因,依靠四共同外加行而生起。又说:“倘若于此出离心,未以菩提心摄持,不成菩提乐因故,智者当发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之因。
所以四外加行修完之后,开始修“菩提心”,堪布在《前行》中开示:修菩提心的重要性:
菩提心在一切修行中极其重要,若没有这个基础,表面上修再高深的大圆满、大手印,或者禅宗、净土宗,这些大法到了你相续时,也完全变成了世间法,或者是一种小乘法。然而,这并不是法的过失,而是人的原因。就像《宝性论》中所说[1],从空中降下的八功德水,到了盐碱不同的地面,就会变成不同的味道。同样,佛陀从慈悲的云中,普降下八圣道的雨,融入不同众生的相续,也就成了三乘等不同的解味。
请点击:http://blog.ezerg.com/?post=195
我自己也经常想,自己到底有没有菩提心。是否如理如法的从具德上师面前得受过?得过之后是否保护的比较完好?有没有被染污?有没有丢失?有没有毁坏?是否具体不放逸、正知正念和安忍?得过之后有没有让她更增上?是否具备精进、禅定和智慧?再想一想究竟什么是菩提心?她的本体是什么?她又从不角度分了几个类型?我们又如何很迅速的让她圆满?
10、前面和各位师兄分享的《菩提心的重要性》,在了知理论和窍诀的区别之后,又从《三主要道》了知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所以今天开始分享“菩提心的修法”和“菩提心的学处”。
《前行》:自他平等与自他相换公案
从前,仲巴思那坚格西祈请单巴桑吉尊者:“请您开示一句可概括所有法要的教言。”
(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人,一见面就说:“我实在太懒惰、太忙了,您可否给我传个一生修持的窍诀?一定要能断除我执、让我很快成就的,您开示短短一句话,可不可以?”)
尊者教诫道:“您自己希望怎样,其他众生也希望那样,就这样修推己及人吧!”
请点击:http://blog.ezerg.com/?post=196
个人补充:《前行》中堪布大多是以公案和教证讲解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并且在观修引导中宣讲简略观修方法,更详细的观修方法可以学习《前行备忘录》。此部分内容《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未广述。如果更深层次的、从理论上通达,可以学习《入行论》的第八品禅定品的第130-152课。另外,益西上师《菩提道次第广论》的第156-159课也有“自他相换”的讲解。
更重要的是,如果观修怨敌的自他平等,首要的需要熄灭对迎敌的嗔恨心,可以学习《入行论》第六品安忍品。
11、前面和各位师兄分享了大乘菩提心的修法:自他平等与自他相换,今天分享“菩提心的学处”:六度,由于篇幅的原因,不能全部分享出来,只分享两个比较关键的:戒律和智慧。如圣天菩萨在《中观四百论》中说:“为中根说戒,上根说寂灭”。寂灭指的就是般若智慧。而且我们所守护的菩提心本身就是一种誓言,也就是菩萨戒。也是我们一切功德之所依。
《前行》:持戒的重要性
尸罗,译作戒,戒是一切功德之本,有大小乘之分。大乘的菩萨戒,须以小乘别解脱戒为基础,阿底峡尊者在《菩提道灯论》[1]中也说:若具有七种别解脱戒的任何一种,方有菩萨戒,否则菩萨戒便无依处。
如今有些人,对戒律有诸多误解。个别学密的人不重视戒律,说修大圆满、大威德不必执著,什么都可以随心所欲。其实这是错的,因为在你接受灌顶时,首先受的就是别解脱戒。
请点击:http://blog.ezerg.com/?post=199
12、前面和各位师兄分享了大乘菩提心的修法:自他平等与自他相换,今天分享“菩提心的学处”:六度,由于篇幅的原因,不能全部分享出来,只分享两个比较关键的:戒律和智慧。如圣天菩萨在《中观四百论》中说:“为中根说戒,上根说寂灭”。寂灭指的就是般若智慧。如龙树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说:“具信故依法,具慧故知真,此二主为慧,前行即信心”,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中说:“不具证悟实相慧,纵修出离菩提心,亦不能断三有根,故当勤证缘起法”,《入行论》智慧品中说:“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意思是前五度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趋入第六度般若度。
《前行》:智慧度,与前五度是相辅相成的
对此,有些经典也以眼目与双足为喻:只有眼目而没有双足,则到不了目的地;只有双足而没有眼目,则不知方向。智慧如眼目,五度如双足,也就是说,只有智慧而不修五度世俗资粮,则不能到达彼岸;只修五度不修智慧,也无法获得涅槃。因此,只有二者双融,才是真正的殊胜之道,也是智慧与方便双运。
请点击:http://blog.ezerg.com/?post=200
至此《前行》中关于生起菩提心的分享已经完成,后面将是如何通过积资净障来圆满菩提心的教授。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