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课程内容概要(上)

作者:大树 分类: 入行专区 发布于:2014-12-7 15:29 ė6249次浏览 61条评论
 

【如果有问题,请联系改正 QQ634072015 邮箱:ezerg@126.com

在进入《入行论》的正式学习之前,我们会有一到两节课的基础学习,主要目的是引导大家进入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先从大方向上搞清楚这部论位置,以及《入行论》本身大体的框架结框,免得大家突然学习这一部大论(共二百零一课)而不知道方向。

因为我本人以前就是这个感觉,把整部论都学完了,还是很迷茫。一方面还是理不清楚本论的头绪,更不清楚此论对于以后学修有什么样的帮助。当然这可能和个人的根机和悟性有关系,本人确实对于《入行论》、对于修学佛法迷茫了很长的时间,随着闻思的深入,现在才慢慢的清楚了一些。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从宏观的角度,初步了解菩提学修的内容,为以后的正式学习指引一个方向,会涉及相关的论著但并不涉及具体的修法。现在分为以下八个部分为大家说明:

一、学习总纲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第十五》中提到其学习方法的核心并不广泛的学习并且记录下来,而是简单的五个字:予一以贯之。就是要有一个根本的东西贯彻始终。我觉得学习佛法也是一个道理,要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如果没有主线,结果就是学得法越多,越容易迷茫面没有方向。例如把我们学的每部法比喻成佛珠,如果没有一根线把所有佛珠穿到一起,那些零散的佛珠永远也成为不了一个整体。同样的道理,我们与自己所学的法总是分离的,法义也很难圆融无碍的融入到我们的相续之中。

所以我们小组的学习内容根本上以净土为核心,以学习《入行论》和《前行》为主线,辅助附录(见文档最后)中提到学会中上师已经传讲相关论著(以《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大圆满心性休息》为主),见解稳固后最终学习《净土》相关的论著。

以《入行论》增上见解,以《前行》增上修行,以念佛号增上行为,最重要的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和智慧,辅助自身的信心和愿行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正如索达吉堪布讲的那样:以密宗之见解,配合净土之修行。

二、学习方法

简单分享一下学习的方法。

首先,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来学习,而不是批判性的态度,就像盛满了水杯子里,再也容不下一滴水了。再有,我们的学习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是能帮助更多的人。

其次,一定要一个次第,这也是藏传佛教特点。先要对自己的学习从整体上有一个初步认识,再逐步的次第修学。个人理解(个人的修学有限)大概可以分为五个步骤:

1、如果从未接触过佛教的师兄,可以看一些索达吉堪布的简短的文章,例如《苦才是人生》、《做才是得到》、《残酷才是青春》和《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阅读起来比较轻松易懂。

或者如果上网比较方便,可以在智悲佛网上学习一下堪布的大学演讲的内容。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460

2、如果是有学习基础的师兄,可以先学习一些简短的基础论典,例如印度龙树菩萨的《亲友书》,藏地无著菩萨的《佛子行》,藏地公认文殊菩萨的化身、宁玛自宗的传承上师麦彭仁波切的《二规教言论》等等。

3、如果对于以上的学习已经圆满,则可以继续学习《入行论》和《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两部论。两部论都是理论与实修相结合,《入行论》重在理论和增上见解,而《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重在实修和积资净障。建议先学习前者,因为只有以前者生起菩提心之后,实修才会更加的增上和圆满。其中可以辅助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心性休息大车疏》。

4、如果再有精力和时间的师兄,可以逐步闻思五部大论:《戒律》、《俱舍》、《因明》、《中观》和《般若》。五部大论里面,每一部大论都包括若干相关的论典。

5、进入密法的学习之前,至少要闻思过《中观》和《般若》,最好也学一下《因明》。因为索达吉堪布说过,具备中观空性的见解和因明的知识,很容易趋入密宗的学习内容。

最后,我们需要的坚持学习,并且利用自己的学习东西,尽量在实际生活中,并且利益更多的人。

三、入行与净土

就像索达吉堪布在《<净土教言>讲记》中说:“要知道,寿命是无常的,这个无常什么时候到来也很难说,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对死亡有所准备。”

正如我们每天都很精进的闻思这部论那部论等很多论著,但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不知道用哪部论来救护我自己,甚至有些想学的论著只学了一半,或者还没有开始。所以我们时刻都要为死亡的到来做好准备。准备工作涉及到两条主线:闻思的主线和修行的主线,其中修行的主线可以参考全知无垢光尊者的《精要明镜——究竟胜义之教言》。闻思的主线请继续阅读以下内容。

关于修学净土的原因,索达吉堪布的《藏传净土法》中说:“法王如意宝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将所有与之结缘的众生都引往极乐世界。所以学院每年都要举办大型的极乐法会共修净土法,以让四众弟子共同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并且在《离幸福很近——胜利道歌》中,法王如意宝在最后也提到:“以此善根愿诸众,超越轮回之深渊,令诸心子皆欢喜,往生西方极乐刹。

关于修学净土的利益:宁玛自宗的传承祖师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净土教言》中开篇就说:“在此,凡是具有缘分的人,所追求的目标中最为殊胜的即是不住有寂的涅槃,而不用历经艰难险阻轻而易举便可获得这一果位的殊妙方便,就是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因为依靠阿弥陀佛的发愿力很容易往生极乐世界,已往生的所有菩萨,全部是一来菩萨;而且善逝的无垢圣教中说:住于无量刹土中的一切佛陀再三赞叹极乐世界具有远远超胜其他刹土的无量功德。”

关于修学净土的根本:依靠《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的第十八大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关于修学净土的方法:藏传净土要修“往生四因”,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净土教言》中继续说:“所以,关于往生极乐世界的因,《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经》云:‘阿难陀,若有众生屡屡观想如来身相,积累众多无边之善根,发菩提心,为往生彼净土而发愿、回向,彼等临命终时,如来、应供、正等觉阿弥陀佛由诸多比丘围绕将现于其前。彼等众生见出有坏阿弥陀佛后,以极其清净之心而死去,即能往生极乐世界。’此经中宣说了观想阿弥陀佛、积累无量善根、发菩提心、一切善根为往生极乐世界而回向并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这四种因。”

同样,佛在《观无量寿经》中说要修“净业三福”: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可见往生净土必须是要发菩提心,在“本论重要性”部分继续说明菩提心的重要性。

关于修学净土的注意:要“福慧双修”,所谓“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学佛的人也如是,既要修福,同时也要修慧,然后暂时可以成就幸福、快乐的人生,究竟成就圆满正等觉的佛果。

《入行论》正是圆满教授我们如何圆满的发无上菩提心,并且如何进行圆满的“福慧双修”。

四、了知重要

在印度,大概有108个《入菩萨行论》的注疏。以前印度的造论规矩相当严格,一般的论典不能公开出版,只有通过所有高僧大德的共同商量、审核,认为这部论典能够真正有利于众生,才有“出版权”,故从108个注疏就能推知,印度对《入菩萨行论》是非常的重视。

在藏地,不管是格鲁派、噶举派、萨迦派,还是宁玛派,每个寺院共同认可、必须要学的一部论典就是《入菩萨行论》。而且噶当派把《入菩萨行论》尊崇为必须要学的“噶当六论”之一。

不仅如此,藏传佛教任何一个教派、任何一个高僧大德,在撰著大乘论典时,几乎都要引用《入菩萨行论》的教证。例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用过三分之一左右,《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引用了相当一部分,噶举派、萨迦派、觉囊派的诸多论典中,《入菩萨行论》的颂词也随处可见。

所以,学好《入行论》对于我们学习其他的很多论著,都会有相当大的帮助。

索达吉堪布在《离幸福很近——寻找大乘的方向》也讲到最上等的修行人:“发起舍弃自我、救度众生的无上菩提心——愿他们暂时离开六道轮回的痛苦,究竟获得佛菩萨的果位。以此目标而努力修行,就是所谓的上士道。上士道包括大乘显宗和密宗,因为都以发无上菩提心为前提。”

格鲁派的开山祖师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也讲道,上士道才是最终的成佛之道,其余下、中两道只成佛暂时经历的两个阶段。噶当派的开山祖师阿底峡尊者也说过,大乘与小乘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发菩提心。

另外,很多佛经中也提到菩提心的重要性。例如在《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的第十九至二十三愿中,就多次提到要发“发菩提心”,最后的“三辈往生”的部分也提到上、中、下三等往生都必须的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发菩提心放在第一条,一向专念放在第二条,所以从某些角度来说发菩提心比念佛还重要。佛在《华严经@法界品》将菩提心比喻为种子、良田、净水、大地等,同时《华严经》还讲“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也有说法“华严重重无尽的法界缘起,不坏缘起而有一心。一心本自清净,涉入重重,深广难测,即是清净心、即是菩提心。”

 

继续阅读请点击链接:《入行论》课程内容概要(下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评论

  1. 宣伟 2017-02-22 13:13 回复

    找到了,刚才没有找到路径,现在可以看到了,谢谢。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