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古仁波切:梅纪巴大手印禅修十二口诀颂
玛尔巴的初次旅程,在返回那洛巴身边之前,梅纪巴曾以道歌形式给予他最后的教授。这首歌以十二个偈颂,总集了大手印禅修的所有窍诀教授,这些偈颂称为“十二要法”。当玛尔巴听闻这些偈颂时,立刻领悟到这些教授对他的利益,而且对这些教法感到十分相应。
- 堪千创古仁波切教授 -
此道歌的第一偈包括:
喔!吾子,若汝信根不稳固,无二之根亦不固。
第一个要点在于:信心为一切修心的根本,而此信心必须非常的坚固稳定。如果信心不强,则修行所生的一切都将极为脆弱;因此,信心是修行的根本。以譬喻而言:如果一棵树的根是脆弱的,则其树干、树枝与树叶都不会是强壮的。有人曾说,信心是了知空性的根本,而且信心是对无二自性的了知。如果我们的信心不强,就无法开启对空性此真实自性的了知。
我们可以从梅纪巴的字里行间推知,反之亦然;如果信心的根本是稳固的,对于无二的洞见也会稳固。这里的信心,指的是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其内涵就如金刚乘所教导的那般。佛,乃是教导佛法的圆满正觉者;法,此处指的是密续,特别是无上瑜伽密续,包括父续、母续与无二续;僧,此处指的是于此教授有修有证的印度和西藏传承成就者。要点就在于,若对金刚乘所教导的三宝不具坚固的信心,则对金刚乘义理的觉受、洞见,就无法证得。
第二偈是关于悲心的必要。
若汝不生无私悲,二种色身不能证。
第二个要点在于:我们应开展悲心。如果尚未开展悲心,在获致究竟佛果时,就不会有任运显现的二种色身(报身与化身)来利益其他众生。所以我们应该开展不具任何偏袒或成见的强大悲心。
证悟事业的源头是悲心。佛果之因,乃是悲心所生的二身,而悲心则为佛陀于修道期间所生。这两种色身即是无上的化身与报身。化身能饶益业感不净的众生,而报身能饶益业感清净的众生。
身为凡俗的修行者,我们的业感并不清净,尚无法做到不分“自”、“他”而全然无偏私的殊胜大悲心,因此必须致力于利益他人的事业。无偏之悲心是由业感清净的众生所修持,基础在于认知每个众生皆毫无差别地希望离苦得乐。因此,每个众生都同样适合成为悲心的对象。
第三偈包含第三个要点:
若汝不修三胜慧,真实了悟不能生。
第三个要点是,我们应当开展修道上的智慧,也就是般若。若不具备修道上的理解,我们将无法了悟万法的真实自性,亦即整个修行的最精要处。我们应尽力开展修道上的理解,而开展的方法有三种,也就是透过闻思修。
要开展真正的了悟,首先必须要培养稳定的禅修或三摩地。要培养三摩地,就必须串习胜慧的三个面向,称之为三慧,否则就无法生起真正的了悟。“慧”在字面上的意义为“无上或彻底的理解”。当然,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知识。举例来说,有些人非常懂得如狩猎等伤害其他众生的方法,但这并非三慧所指的知识。有些人在地质学等等世俗科学上学富五车,但这也不是此处所谓的慧。这里所指的,是一种对自、他都有无尽利益的知识,也就是帮助一切众生获得解脱的知识。这就是佛法的慧,或无上的知识。
三慧分别为闻、思、修。第一为“闻”慧,意思是沉浸在佛陀、佛法学者与成就者的话语和教授之中。第二为“思”慧,意思是实际思量所闻学的内容。最后,第三为“修”慧,是指实际禅修思量后所得到的理解,而这种内化,或说专注、三摩地,将能引导我们获致证悟。
第四偈为:
若不承事胜上师,二种悉地不能成。
第四个要点在于:应当依止我们至尊的、根本的上师。若不依止上师,便无法探究修道成就的真实要领。意思是说,短期而言,我们将无法获得一般的修道成就;长期而言,我们将无法获得最终的证悟。必须透过上师的帮助,我们才能获得证悟。原因是,在修行的道路上,我们会有各式各样的觉受与印记。若是没有人能解释内心所产生的种种是怎么回事,以及要如何应对,我们便很容易误入歧途。我们不能指望要从书本或其他凡夫身上找到修行的指引,我们需要具有足够了悟与洞见的上师,在这些觉受上引导我们,使我们走在正道上。藉由具格上师的帮助,我们将能获得所有面向的修道成就。
若能如理修行,会有两种结果,也就是殊胜悉地(不共的成就)与一般悉地。殊胜悉地为舍弃无明与烦恼的全然证悟。
除了证悟的殊胜悉地,尚有较低成就的一般悉地(共通的成就),例如:超凡的五根觉受、神通力,以及善巧处理各种状况的能力。无论想要获得哪一种悉地,都必须依止一位真正的上师。唯有依止具格的上师、领受适切的教授,并且修持这些教授,才能获得这种修持之果。仅依自身之力,是无法证得任何的成就。我们也无法依据书本上的资讯而达到修持的成效。即使书本绝对正确,我们也可能误解书本的内容,或是对其义理产生怀疑或困惑。
第五偈为:
若未斩断心之根,切勿随意修整觉。
第五个要点是,我们应当非常小心地守护自心。在开始禅修时,我们都会抵挡不过负面的力量,被愤怒、嫉妒、贪婪与无明所缚而身不由己。因此,要时时检视自心。最好的检视方法,就是直接通往心的根本,了知心的自性。一旦真实了知心的自性,其他问题便能随即消融。所以刚开始时,不应让自己被各种心念活动所牵扯,而要试着持续观照自己的心。
某些禅修指导会教我们:只要放松内心,不必刻意努力。然而,唯有斩断心之根本后,这种指导才会有其成效。斩断心之根本,意思是要认出心的自性,亦即断除对于自心本性的所有疑惑。所以,若曾对心的自性有过完整的觉受,就不会有任何的恐惧和疑惑,因此便有可能让心放松。但是在这之前,如果只是单纯放松,我们会更加徘徊而落入烦恼与无明当中。因此,这两句偈颂的要点在于:如果尚未断除心之根本,就必须致力维持不断的正念与觉知。
第六偈为:
未以手印击显相,不应退入守大乐。
第六个要点,是关于禅修的觉受。禅修当中,会出现许多不同的觉受,包括自在与大乐的愉悦感受。这个要点指出,当我们还是初学者时,不应让自己被快乐的美好感受冲昏了头。这是因为,我们在这个初学阶段尚未证悟空性,无法将此大乐觉受融入修持之中;如果执着于这种乐受,极有可能使乐受成为修行的障碍。
此偈颂指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某个阶段,我们必须要让自心安住于大乐的觉受中,而那觉受是来自全然平息了所有烦恼。要能安住于大乐觉受,就必须以认出一切觉受之空性来封印一切觉受。此处的手印一词,指的是“封印”。“以手印击显相”指的是以认知万法空性来封印一切显相。前六个偈颂所强调的是“应修”。下一个偈颂所处理的是“应舍”。
第七偈为:
若汝贪念于心起,应修喜悦大象行。
这个要点是关于执着。一般而言,我们应避免对外境或禅修的内在觉受有过多的执著或介入。当执著的感受生起时,对应之道在于不刻意断除念头,也不跟随念头,而应专注于无概念分别之中,亦即对它不起任何特别的想法。
好的修行人通常不会被贪念或执念所扰,但有时候,贪念或执念会透过习气的力量而生起。在此情况下,梅纪巴说:“应修喜悦大象行”。“大象”代表巨大的力量,特别是指三摩地的力量。因此,喜悦大象的意思是,我们应致力于此非常强大、不可动摇,且能摧毁念头的三摩地。
由此而衔接了第八偈,其内容为:
偶有烦恼生起时,观心禅修不放逸。
此处的要点是:不被烦恼所压倒。当任何烦恼生起时,都不能让自己被压倒或随之起舞。相反地,我们要保持不散乱的禅定状态。处理烦恼的方式,就是直视其本质,如果我们直视负面情绪的本质,它们就会自动消失;因此,不应被负面力量分心或随之起舞。
当修行人修持极为甚深的教法时,会变得有能力逐渐减少烦恼的力量,逐渐去除无明。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烦恼仍会透过无始以来所留存的习气力量而生起。修行人有时能应付这些烦恼,有时则不能。
当修行人无法舍弃这些烦恼时,会发生两种情况中的一种:在烦恼出现时,不是感到极大的焦虑或恐惧,就是可能一头栽进去,被那个遮障牵着鼻子走。梅纪巴告诫我们,切勿跟随或被烦恼引诱,抑或畏惧且视为仇敌。对治之道在于,看着那正在经验烦恼的心,它的自性是什么,并且认出烦恼只不过是心的一种表现。我们应该看着心的自性,试着决断此心的特性,藉由这种检视,烦恼便会自然平息。
第九偈为:
心受逆缘扰害时,不断修持四灌顶。
第九个要点是关于禅修时会遇到的困难、问题与身体障碍。我们可能感到身体不适、面临严重问题,或是有极端负面的觉受。发生这种情况时,我们应修持本尊法或上师瑜伽法,并领受四种灌顶。第一个身的灌顶,称为“宝瓶灌顶”。第二个语的灌顶,称为“秘密灌顶”。第三个意的灌顶,称为“智慧灌顶”。第四个灌顶,称为“了知万法自性”(句义灌顶)。每当觉得自己进入了死胡同、一切都很困难时,就应领受此四灌。之后我们会感到自己的心,与上师或本尊的清净心,全然结合毫无分别。一旦达到这种境界之后,我们将会发现到,上述的困难已全然解决,并且逐渐消失。
即使我们的修行稳定,仍会发生干扰的情况。我们可能会因为太快乐而分心,或是事情突然变得很糟,开始觉得受苦而无法正常修行。当这些障碍生起时,就是领受四灌顶的时候了。观想根本上师或本尊在我们前方的虚空中,并由其额间放出白色光速,净化我们身体的遮障,赐予宝瓶灌顶。然后,上师喉间放出红色光束,触及并进入我们的喉咙,净化我们语的遮障,赐予秘密灌顶。然后,上师心间放出蓝色光束,触及我们心中的中央并从而进入我们的身体,赐予智慧灌顶。然后,来自这三处的三种光束,全部一次触及并进入我们身体同样的三处。此时,要想着自己已领受第四灌顶或是“直指”教授,因此净除了影响身、语、意的遮障。我们应当作意,由于这个灌顶,我们已了悟法性。此修法能遣除修道上的遮障,这也意味着,这些遮障可能不会再生起,即使生起也无大碍。
第十偈为:
烦恼起于相续时,忆念上师诸教诲。
第十个要点是,当烦恼生起的时候,不要让自己任其摆布。必须记得:这些烦恼的特性为空性,我们不应受其掌控,而是要持续地加以检视。如果发现负面情绪变得非常强烈,便要试着非常清晰地忆起上师的教授。
每当烦恼生起时,若能直接认出其自性,烦恼就会自己平息,不会造成任何问题。然而,即使是颇具经验的修行人也会发现,有时候无论多么努力,还是无法以真如来封住生起的烦恼。由于无法以空性来摄持,而发觉自己被愤怒、执着或无明的力量所主宰,这种情况的解决之道在于:心中要忆念对治此特定烦恼的实际教授,或是记起上师总括性的禅修教授。要点在于,只要心中忆念这些教授,就能平息烦恼;若不记得这些教授,则无法平息烦恼。
而这就引生出第十一偈:
若不一心作祈求,何能圆满圣者意?
第十一偈要点是:要以全然的专注向上师祈求。我们必须向自己的上师与所有的大师祈求,领受他们的加持,并使加持与我们合一。若不领受加持,将无法开展如他们一般的所有功德,并进而将这些功德与自身合一。想要开展这所有功德,就必须专心一致地祈求自己的上师与传承的上师,祈求他们的所有功德都能于我们心中生起。
“圆满圣者意”的意思是,要在心中真实生起与根本及传承上师所生起且具有的相同了悟。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必须对根本与传承上师怀持真正的信心与强烈的虔敬。如果我们一心专注地祈求,则诸位上师的了悟便会以特定方式转移给我们。若是不具虔敬,就不会发生这种转移的过程。
第十二偈为:
生、圆合一若不修,轮、涅不二怎能悟?
第十二偈是关于本尊的禅修。禅修分为两个次第: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但此二次第必须同时修持。进行观想修持时,我们必须同时修持圆满次第。如果不同时修持,将无法了悟现前的存有及解脱,亦即轮回与涅槃乃是无二无别的。我们将无法了悟,要在轮回之中,才能证得万法究竟的真实自性。
要了悟轮涅不二,就必须移除不断产生烦恼的基础。而其根本在于,固着并深信凡俗显相为真,且因而产生不净观。要断除此一显相的过程,就必须正确辨识出我们对凡俗显相为真的固着与深信。我们必须领悟到它是多么的强烈与坚韧。然后,不再认同我们对自心与世界的不净投射,而是想象自己为本尊的身相。这个过程,即为本尊修持的生起次第。
然而,仅只想象自己为本尊身相是不够的,因为我们可能会开始认为本尊是真实的存在,具有专属的心识与性格。我们也可能会开始相信自己所作的供养与礼赞,实际让本尊愉悦。因此,重要的是应断除“本尊为固有存在或特定应被取悦的男女神祇”这类的错误概念。因此,在圆满次第中,我们要认清:观想是全无实质可言的。
重点就是:为了获得轮涅不二的了悟,禅修就必须包括生起次第的净观,以及对此净观全无实质的认识。
以上为梅纪巴给予玛尔巴的十二要点。不过,还有一个偈颂:
十二要法金刚歌,加以忆持成十三。
这些就是梅纪巴所传授的十二要点,此外再加上另一要领:心中恒时忆持此十二要点。然后,梅纪巴告诉玛尔巴:“若你能恒时持守这十三要领,未来必能成就十三地菩萨(亦即佛果)”
最后两行偈颂的要点为:此十二要点的实修,完全有赖以不散乱的正念与觉知来忆持这些教授。因此,第十三偈乃贯穿其他十二偈,故并未单独计入道歌之中。换句话说,正念为所有其他教授的基础。
玛尔巴传记接着记述道:“梅纪巴如是唱着,而我对这些教授感到欣喜并加以吸收。”“欣喜”的意思是,玛尔巴对听闻到的这些教授感到非常兴奋与喜悦,因为自己全然领略其重要性与实用性并且对梅纪巴生起不共的信心,立志加以实修,而他真的也如实地做到了。
若仔细研读玛尔巴的传记,就会大致理解到这些教授对玛尔巴有多么大的帮助。当玛尔巴结束首次的旅程回返西藏时,这十二年间努力不懈所求取的全部法本,都被一同前往印度的善妒友伴纽译师丢进了恒河。如前所述,玛尔巴的个性易怒傲慢,在此情况下可能会抓狂,可是他却没有任何激进的反应。他表现出全然的安忍,或许我们能将其安忍的养成追溯至诸如此类的教授。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