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111课——中士道思惟别苦

作者:大树 分类: 广论专区 发布于:2024-5-15 10:47 ė114次浏览 60条评论

由此可知,上界天虽然暂别恶趣的痛苦,但不是真正超越,最终还是要堕落,犹如仰天射箭,虽然暂时远离地面,向着天空不断上升,但势力穷尽之时,就会径直堕下,摔得更惨。

因此,应当思考:

以有漏的禅定能否避免堕落?

有漏定不同于空性慧,不能对治因烦恼和果近取蕴,所以仍受业惑牵制,不能遮止生灭迁流,也就是一直会被行苦左右。既然有漏禅定不是对治之因,只能压制不能根断,相续中依旧潜藏着执著,那么纵然努力修持有漏定,也无法跳出三界。

以寻求暂时安乐的发心能否超出轮回?

我们总是错误地满足于暂时的安乐,不再用心寻求究竟的解脱。以此短见,虽然每日布施、持戒,积累福德,但最终只流落在天趣。所以,一定要通过思惟,发起寻求解脱之心,要有超离三界之远见。否则,因为贪执轮回,限制了心量,执著狭小的现法和轮回,则永世也难脱轮回之苦。

巳三、摄义

思惟轮回的痛苦,虽然苦苦和坏苦也需要思惟,但相比而言,尤其要思惟行苦。因为旁生也会厌离苦苦,外道也会生起厌离坏苦的有漏乐受,如果仅此而已,则很难发起无伪的出离三界之心。宗大师在本论中也一再强调:如果对生死取蕴的自性,没有生起真正的厌离,则真实的求解脱心就无从发起。

可见,只要还沉沦在轮回中,行苦就遍及一切生命的过程,此行苦和每个人的有漏取蕴密不可分,一切都受其控制,生而死、死而生,这就是轮回。正因为一切都是被行苦所支配,所以应当善加思惟三有盛事的最终结局。思惟之后,就像对传染病患者和他的衣服,都会恐惧一样,轮回中不论好坏之法,甚至对梵天和无色界天都必须平等畏惧,《四百论》说:“诸智畏善趣,等同那洛迦,不畏三有者,此中遍皆无。”

必须深深思惟苦谛的意义,确定轮回的一切所作都不可依凭,从心底深处生起厌离,就像在胆病患者面前,施予油食一样,只会引起呕吐。相反,假如还不能舍离轮回和现世八法,则不论修多少法,都不会成为清净的修行,所以必须厌离轮回,如吐唾液般,将轮回抛在一边,然后一心向往解脱,这样才能修行清净正法。

在断然放弃轮回诸法之后,必须全力以赴地唯一修习菩提道。除了依止具相善知识,修法之外,在轮回中,能吃饱穿暧就已经足够,应当只在正法上得到真正的收获。

如此,真实了达轮回的自性后,就可以生起真实出离轮回的求解脱心,也必然会发心修习解脱道以及求证涅槃果。因此,对所有修行道而言,不可缺少的前提就是思惟苦谛的妙法。作为大乘行人,通过了解轮回之苦,才能对众生发起大悲心,所以思惟苦谛的妙法也是大悲心的基础。凡有虚空的地方,就一定有众生,而有众生的地方,就一定充满着恶业和痛苦,而且所有众生都曾是自己的父母,他们都随着各自的业力,而感受无尽的痛苦,面对诸母有情身陷苦海,我们应当发愿:消除一切众生迷乱的业和痛苦,获得寂静的涅槃。必须如此在修苦之后,推己及人,缘众生的痛苦修习大悲。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