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初发菩提者的行为

作者:大树 分类: 入行专区 发布于:2015-2-4 8:47 ė742次浏览 60条评论

大悲商主的这个菩萨行的结果是什么呢?经中说:“我于尔时行方便大悲故,即得超越百千劫生死之难。时彼恶人命终之后,生善道天上。”
那么是否所有生起了世俗菩提心的人都可以效仿大悲商主这样的行为呢?当然不是的。仁达瓦上师在《中观四百论释?显句义》中说:具足真实世俗菩提心的凡夫信解位菩萨,应该以修练菩提心的方式,在意乐上作利他的事,但不应该以实际行动去行持。原因是:第一,烦恼力强;第二,对治力弱;第三,不了知众生的意乐和根机,不如实了知调伏有情的方便。而具有胜义菩提心的菩萨恰恰与这三点相反,因为消除了这些障碍,所以他们就能用实际行动,去积累六度万行的广大资粮。
对于已经生起了真实无伪的菩提心的资粮道、加行道的菩萨,都还是要以修心为主,不能去做很多事情,那么对于还没有生起菩提心,还没有进入大乘道的初学者来说,那就更加应该着重修心,而不能以身口为主,去做很多事情了。
有的初学者,学了菩提心的教法后,以为自己也马上有了菩提心,就学菩萨行持六度万行的样子,去做很多很多事情了,这并不符合大乘佛法的教导。这里有两个基本的概念要分辨清楚,学发菩提心,和真正发起了菩提心,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学佛人闻思了菩提心的殊胜功德后,也希望能够成就佛果,救度众生,这是对菩提心产生了向往,是学发菩提心的开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已经真实生起了菩提心,因为对于现在的绝大多数人来说,菩提心是需要通过专门闻思修四无量心、七重因果或者自他相换等方便,才能在心中生起的。这些四无量心等的方便,也是需要在心中修持,在心中来串习,而不是直接去境上锻炼。这就像一个人看别人开车,心里很羡慕,也想去学,这只是表示他会去学开车,而不代表他已经学会开车了。那么在这学习的时候,如果他直接就开车去到马路上的话,那是要翻车,要出重大的交通事故的。
一个人如果内心还没有经过调伏,还没有成熟,就凭着热情去做各种善事,这时无二慧他没有,菩提心他没有,出离心他也没有,甚至厌离今世的心,他也还没有生起,这样在做的过程之中,遇到各种对境的时候,心中因为没有稳固的善心来摄持,因此必然还会按照原有的烦恼习气作出反应,这样就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造下各种各样的恶业。这样的人,名义上是在做利益众生的事,但是控制不住地会说妄语、绮语,甚至两舌、恶口都说出来了,而意上的贪、嗔、痴,就更是数都数不过来了。这样本来是想做善事的,结果变成了恶事,本来想累积功德的,结果却造下了恶业。
这些是大家应该分辨清楚的地方,所以要首先去调伏、修练自己的心,这是至关重要的。


——节选自益西彭措堪布的《中观四百论》讲记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