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于一切威仪中修上师瑜伽
于一切威仪中修上师瑜伽
上师瑜伽不仅要入座修持,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中,也应当时时修持。
比如,不论你要去哪里,行走时就将上师(或整个皈依境,或坛城)观想在右肩上方的虚空中,作为右绕的对境。这样一来,你走了多远,每一步也都成了转绕的步伐,功德非常大。因此,修行境界好一点的人,不一定非得关起门来闭关、坐禅,即使是发心、做事,甚至是行走于大城市的街道上,也还是可以观修。
安坐时,你应该将上师观想在头顶的虚空中(如前所述的明观方法),作为祈祷的对境。这时候,你可以静静地观修,比如观想上师放光赐予加持等;即使在和别人交谈,也可以将自己的言语观成对上师的祈祷文……总之,不论你坐着做什么,上师始终在自己的头顶上安住。
享用饮食时,将上师观想在喉间,作为饮食献新的供养处。
这里观想的要点,就是显而无自性。不是以实执的方式,一定要观想在喉咙里具体某个部位,你只要很恭敬地想一下,在喉间、饮食的献新部分、供养上师,这样就可以了。对密宗生起次第稍有了解的人知道,所有观想都应该去掉实执,不是有个特别坚固的东西,“就在那个位置”、“他就坐在什么上面”……不需要这样考虑很多。
其实,当你明观上师的时候,不论观在头顶、喉间还是心间,随着意识的刹那刹那转变,上师莲师也会自在显现。因为莲花生大士无处不在,你观在哪儿,他就在哪儿。只是我们不观想而已,不观想的话,上师以及上师的加持,的确离我们很遥远。
因此,对任何一个修行人而言,与上师、本尊及诸佛菩萨相应的方法,就是靠观想。如果你能常常观想、时时忆念,那佛菩萨也就住在你的面前,恒时保佑你、守护你,刹那也不曾离开。否则,只是口头上念一念,心里从来不忆念、不观想,那除了种点善根以外,你所希求的加持或悉地,是很难现前的。
躺下时,要将上师观想在心间,作为所知入瓶的摄要。“所知入瓶”是大圆满的术语,是说将一切万法就像融入宝瓶一般,融入自己心间的明点,最后明点也融入法界。此时就将上师观在心间,作为这一修法的摄要,在这样的境界中入眠。
不过,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观。如果觉得把上师观在心间不好观,就观在头顶,观想上师在你头顶的光圈中安坐,这样也可以。
——节选自《前行广释》第134课
第五品讲观察身心状态之后,当作控制之行,即断除非法之事、行持与法相应之事和如不能如法行持的对治之法。最后作修心之行,达到一切行为中当具正知这一标准。
“修心”是佛法之精华,华智仁波切在直断(即本来清净,也叫车确)之前行法的《屠夫真言》中说:“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心为诸法源,调心佛善说。”,而且要求:“一切时中观自心,随时随地观自心。刹那不散观自心,当下当下观自心。”。
“修心”需要两方面的内容:寂止和胜观。《入行论》第八品说:“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知已先求止,止由离贪成。”。而修寂止的第一步即是上面堪布回答的“如何安住当下?”,也是《屠夫真言》中讲解修有相寂止的第一步:剖析调伏妄念。利用这个方法可以调伏粗大之分别。
但由于我们在家居士没有太多的时间和机会座上观修,更多时间在座下,所以在平时的行、住、坐、卧中护持自己的三门(具正知正念)尤为重要。所以堪布在《前行》传上师瑜伽的时候也特别强调了“于一切威仪中修上师瑜伽 ”。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