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补充:什么是菩提心?和其他法的关系?生起菩提心后,如何增上?
一、本体的角度菩提心可以分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其中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菩提心在《现观庄严论》中定义“发心为利他,成正等菩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缘众生的悲心和缘佛果的智慧。世俗菩提心通过分别念造作的为利他而佛之心,其中生起“我想要利他”的想法属于愿菩提心,而之后立誓要去做或者正在做的行为属于行菩提心。二者的关系如《入行论》中说:“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胜义菩提心属于空性智慧,是圣者入于定中的无分别智慧,如《入行论》中说:“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入行论》第九品智慧品最后,讲到生起空性智慧后,自然会远离世间八法而生起出离心,也会对于轮回中痛苦的众生产生大悲心,这种悲心是真的大平等的无缘大悲。
二、菩提心是其他所有修法根本。如《三殊胜》所讲,所有修法之前要先发菩提心,修持过程中要以菩提心和空性慧(即胜义菩提心)来摄持,修法之后要以三轮体空来回向善,三轮体空也需要胜义菩提心。如《三主要道》中说出离只是让我们获得解脱,但想要成佛则需要菩提心,空性慧(即胜义菩提)则直接断除三有轮回的根本。如上师在《前行广释》中说过,菩提心是我们修五万十加行的方向,我们修学任何佛法都要以菩提心摄持。如上师在《入行论讲记》也说过,如果《入行论》都没有修过,即使你修再高的法门,最后会不会变成外道也很难说。因为佛法的根本是调伏自心,如华智仁波切在《屠夫真言》中说“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心乃诸法源,调心佛善说”。而菩提心又是大乘佛法的根本,也是将万法摄于一法来修持的窍诀。
三、如在《入行论》中堪布讲到,仲敦巴尊者说,发了菩提心之后,增上和圆满菩提心需要两个条件:一是通过四对治力净除罪障;二是通过七支供积累资粮。所以发了菩提心之后,需要不断的闻思修行、积资净障,让菩提心辗转增上直至圆满。
教授我们发菩提心和积资净障的有两部论典: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和华智仁波切所造《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入行论》通过六度万行让菩提心辗转增上直至圆满。依照《入行论》的教授,前三品“菩提心的功德”、“忏悔罪业”和“受持菩提心”是生起菩提心,即“菩提心妙宝,未生者当生”;“不放逸”、“正知正念”和“安忍”是“已生勿退失”;“精进”、“禅定”和“智慧”是“辗转益增长”,通过前五度的福德资粮和第六度的智慧资粮,最终生起空性智慧,也即胜义菩提心。更注重中观应成派的空性见解和座下的行为。
《前行》根据自宗宁提派祖师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的教授次第,通过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和因果不虚生起出离心,再通过修四无量心、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生起菩提心,再通过修曼茶罗和金刚萨埵积资净障,最后通过上师的加持证悟空性智慧,也即胜义菩提心。更注重于座上的观修。
如《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四品中说“世间十善禅无色,有现福资后得境,超越世间极无戏,胜义慧资入定境,行持二资双运道,成就一切诸善妙。”所以,座上的修持和座下的修持二者都不能缺少,必须二种资粮双运而修,才能成就一切善妙。
其中《入行论》
1、布施:
第三品“受持菩提心”之前“为利他而修心”讲了布施度,颂词:“不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
2、持戒:
“不放逸”和“正知正念”属于“持戒”,前者从三方面在思想上武装自己,一是谨慎所修菩提心的重要,二是谨慎所依暇满人身的珍贵,三是谨慎所断的烦恼;后者先抉择世间一切善恶万法皆是唯心所造,颂词:“唯由系此心,即摄彼一切,除此护心戒,何劳戒其余”,然后再讲护持正知正念的方法:观察三门,观后对治,对治后做修心之行。
3、安忍:
先宣说嗔恨的过患和安忍的功德。再分别宣说对自己、亲友和怨敌为对境修习“安受苦忍”、“耐怨害忍”和“无生法忍”。主要通过《前行》“轮回过患”认识三界中苦的自性,再认识自身、怨敌和作害本身等一切均是因缘而生,为业力所感,再通过对自己和怨敌三世因果的观察,例如怨敌消除我前世的罪业却失坏他的功德、今世怨敌积累罪业而我生起出离之心和解脱之顺缘、怨敌后世感受痛苦而我却感受快乐等等,从而修习安忍。
4、精进:
从断除三种懒惰:同恶懒惰、耽恶事懒惰和自轻凌懒惰。增上四种助缘:信心、自信、欢喜和放舍。来修习精进。
5、禅定:
先从选离世俗和舍弃妄念的角度,让我们依止寂静处修持善法。再通过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的修持世俗菩提心。最后教戒修持胜义菩提心。
6、智慧:
先宣说所修的世俗和胜义二谛,再抉择世俗如梦如幻、胜义为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然后通过抉择人无我和大乘四念住法抉择法无我,并遣除“心”和“境”有实法的争论,如颂词“心境实有宗,理极难安立”。最后宣说生起空性智慧的所得:一、平息对世间八法的执着;二、于未证悟空性者而生大悲心。
以上即是令菩提心生起后,不但不会退失,而且会辗转增上的方法。为寂天菩萨的教授,亦为“嘎当六论”之一,着重抉择大乘教法的见解和行为。
其中《前行》稍候补充!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