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2 入行论第115-116课共修内容
各位师兄,本周和下周分别共修第115课和第116课,继续学习第八品《静虑品》的内容。
静虑品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断除违品,即身体远离世俗和内心舍弃妄念;二、谨慎对治,即修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本品主要通过“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修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的内容在第九品《智慧品》。
我们正在学习“身体远离世俗的方法”,主要以断除粗大的贪执为主,分为三个部分:一、断除贪执内有情;二、断除贪执外资具;三、断除贪执无能为力之他利。
前面从“有境”的角度说明贪执有情的过患,第 113 课继续从“对境”的角度宣说亲友的过患,分两部分:一、我于彼无利;二、彼于我无利。就是说与“凡愚”交往的过程中双方不仅得不到任何利益,反而会有损害。首先学习“我于彼无利”,与“凡愚”相处的过程中,一瞬间成为最亲密的朋友,顷刻间又会反目成仇,甚至对行持善法等欢喜之处也生嗔恨心。忠言相劝时,他不但会生嗔恨,反劝我们放弃各种善法。如果没有听从他的话,他便怒气冲冲,大发嗔怒而堕入恶趣;再学习“彼于我无利”,“凡愚”对超胜自己者,产生嫉妒心,对与己相当者,生起竞争攀比心,在不如自己的人面前,就骄傲自满,所以“凡愚”无法饶益我们;最后总结说若与愚昧的亲友交往过密,只会给自己带来损害。故而只有暂时远离他们,默默发愿将来度化他们。
第 114 课开始学习我们如何与“凡愚”交往,如果遇到认识的人,要以欣喜的姿态令他们高兴,但不要过分亲密,应当效仿古代圣贤的“君子之谊”。特别针对出家人,外出化缘乞食时,应像蜜蜂采蜜而不恋花一样,取得所需的食物之后,对施主应视为素昧平生,与他们淡然相处。以上圆满学习了如何“断除贪执内有情”,从“有境”和“对境”两个方面分别宣说了贪执亲友的诸多过患。
接下来学习如何“断除贪执外资具”,分两个部分:一、由贪生苦;二、贪境无实质。也是从有境“贪心”和对境“贪境”的角度来宣说的。首先学习“贪心”的过患,若因之而生起骄傲,以此烦恼所致,死后必定产生极大的恐怖,堕入恶趣等有无量痛苦。不仅如此,无论贪著什么事物,来世定将感得千倍于此的可怕果报。所以智者不应该生贪心,因为贪心最终导致的是三恶趣无量无边的痛苦。
第 115 课学习第二部分“贪境无实质”,主要从断除世间八法的利养和赞毁的贪执来说明的。首先,我们应当坚信“利养”从本质上是应当舍弃的,这个定解应当在第六品“安忍品”中“不应嗔成为利养之违缘者”科判已经形成,第一、利养是暂时的而善恶业有永久的,第二、享用利养多少如同梦境而且死时相同,第三、因得到利养而造业得不尝失。此处主要从第二部分角度说明纵然我拥有丰厚的财产,名声遍布整个世界,名闻利养样样齐全,但这些只是暂时的显现,并不能任我随心所欲地支配,因此没有必要去贪著。
然后再说明“喜赞忧毁不合理”,假如有人诋毁我,那么再多的赞美有什么可高兴的?因为背后还有千千万万的人会毁谤我,对我的行为不满。如果有人赞叹我,那么个别人的诋毁有什么可忧愁的?如“安忍品”中“破嗔于世间法作障者”科判中说“受赞享荣耀,非福非长寿,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乐。”而且“声暂无心故,称誉何足乐?”。至此已经圆满第二部分“断除外资具”,断除世间八法方面大家应当复习第六品的内容。
最后学习第三部分“断除贪执无能为力之他利”,即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如果自己无能为力,也没有必要伤心。有情的心千差万别,甚至佛陀也无法一一取悦,更何况像我这样恶劣的人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放下讨好所有世人的念头。而且前面也了解“刹那成密友,须臾复结仇,喜处亦生嗔”,所凡愚很难以取悦,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怎么做也不可能让他满意,“妒高竞相等,傲卑赞复骄”,凡愚的本性就是如此难以相处,和他们在一起,怎么会获得快乐呢?
第 116 课继续学习第三部分“断除贪执无能为力之他利”,引用佛陀的教言,如果得不到自己的利益,凡夫愚者就会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而一旦发现自己有利可图,就会欣喜若狂,争先恐后地去做。因此,切莫与这些凡夫交往。 至此,圆满了“从过患角度教诫远离愦闹”的学习。
然后开始学习“从功德角度教诫依止静处”,分为三个部分:一、于静处生欢喜;二、断除于彼不喜之因;三、教诲依止静处。也就是说前面了知愦闹的过患,并通过断除对于有情和世间八法的贪执,令身体远离愦闹进而应当依止寂静之处。此部分即是宣讲依止静处之功德,令我们于静处生起欢喜心并且断除不欢喜的因。颂词比较简单,不再详细解释。从实修的角度应当对于寂静地的友伴、住所和受用三个角度与愦闹地相对比较,细致思维并再再串习,通过对比功德和过失形成定解后,再通过观修无常法断除不欢喜静地之因,最终达到“止息众散乱”的境界。至第 119 课圆满此科判的内容。
如同共修时强调的,大家不要以为修《前行》或者《入行论静虑品》就是在修寂止了,那些最多算是前行,或者叫相似的止观。专门的修止观,我们需要知道修止观的理论,次第,方法和窍诀。大家也不要着急,现在所闻思的基础扎实,对后学修会很有帮助。等菩提研究班课程结束后,才算是把修止观的资粮积累一些,然后从净土开始的时候,我们会补充止观的修法,以《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后面 11 卷(前 13 卷讲三士道次第,后 11 卷专讲奢摩他和毗钵舍那)内容为主。再强调一下大家不要着急,因为不论《入行论》和《前行》,还是《因明》和《中覌》都是修止观的资粮。没有资粮很难修上去,甚至可能会修偏的。而我们最终的目标仍然是一心念佛,往生净土,不曾改变。正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