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4 入行论第125-126课共修内容

作者:大树 分类: 入行专区 发布于:2016-8-9 17:26 ė1088次浏览 60条评论

各位师兄,本周和下周分别共修第125课和第126课,继续学习第八品《静虑品》的内容。

静虑品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断除违品,即身体远离世俗和内心舍弃妄念;二、谨慎对治,即修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本品主要通过“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修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的内容在第九品《智慧品》。

第 119 课我们开始学习“内心舍弃妄念”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略说;二、于欲妙生起厌烦;三、于静处生起欢喜。“于欲妙生起厌烦”,分为三个部分:一、观察果报可怕;二、观察本体不净;三、观察因有害。

第 120 课开始第二部分“观察本体不净”,分类两个部分:一、以同离命故观彼不净;二、观察具命而观彼不净。

第 122 课开始学习第二部分“观察具命而观彼不净”,分为三个部分:一、脏物现前;二、以推理决定;三、破彼清净相。“脏物现前”又分为两个部分:一、贪分别之脏物不应理;二、谴责具迷乱者。

分别了知我们所贪的不净物:一、破贪口水。有些人喜爱异性的口水。其实粪便与口水都是由饮食消化产生的,你为何单单贪爱口水,却不贪爱臭粪便呢?二、破贪所触。如果你非要贪执光滑柔软的东西,那不如贪著柔软的木棉枕。如果说,你厌恶不清净的粪便等物,那么女身哪有干净的地方,你为何要紧紧拥入怀中呢?你自己身体的不净物已经够多了,而且时刻都要伴着这个臭皮囊,难道这些脏东西还不够你享受吗?为何还要贪图其他女人的臭皮囊呢?

第 123 课继续学习“贪分别之脏物不应理”的第三方面“破贪身肉”,你所贪执的对境,无非是骨肉组成,如果你喜欢女人的细嫩肌肤,所以要看到并抚摸,那你为什么不贪求那已离开神识、躺在尸陀林或棺材里的无心尸肉呢?有些人又说:“尸体没有生命力,死完以后谁去贪执?我喜欢的是有心的身体。”寂天菩萨回答说:既然如此,那你所喜欢的,肯定是她的心。但是所谓的心,你看不见,也摸不着,你贪恋的究竟是什么呢?

然后总的来“谴责具迷乱者”,我们不明白别人的身体不清净,这倒不值得大惊小怪。但若连自己身体不干净都不知道,那就太稀奇了!有些人可能想:“身体虽然具有不清净的部分,但颜色、形状、味道等各方面俱全,因此还是有可贪的地方。”寂天菩萨回答说:假如你喜爱色香味俱全的东西,那在晨曦中刚刚开启的香洁莲花,你为什么不去爱乐,反而贪著充满污秽的臭皮囊呢? 至此圆满第一部分“脏物现前”,让我们明白所贪执的唯是不净物。

然后“以推理决定”不净,分为三个部分:一、以因果决定不净;二、以作用决定不净;三、以比喻决定不净。首先“以因果决定不净”,如果你不愿意接触粪便等涂过的地方,那为什么反而乐意触摸排泄粪秽的身体呢?

第 124 课继续学习“以推理决定”中的第一个部分“以因果决定不净“,上节课从“因”的角度来观察,身体没有什么可贪的。今天从果方面来讲,身体也是不清净的,因为它是不净物中所产生的果。有些人特别讨厌不清净的东西,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你所贪爱的人,身体是清净还是不清净?然后再用比喻进一步说明,如粪便中长出来的蛆虫,虽然很小很小,但你也不愿去触碰它,那为什么反而特别贪爱不净胎中所生、本体恶露不净的躯体呢?然后总的呵斥迷乱者,明知自己身体不净,却不但不轻视、厌弃,反而欲求别人的臭皮囊,这是何等愚痴啊!

然后学习第二个部分“以作用决定不净”,无论是宜人的冰片、红花等香料,还是可口美味的米饭、蔬菜和水果,吃进身体之后,经过火大的腐烂作用,精华部分被身体吸收,而无法吸收的糟粕,则变成粪便排泄出来。这样的不净粪不管洒在哪里,整个地方都被熏臭染污了。最后学习第三个部分“以比喻决定不净”,如果有人仍有怀疑,觉得:“虽然佛陀这样说,理论上也过得去,但我喜欢的人的身体,应该有一部分干净的地方吧?”这样想的话,那建议你去尸陀林看看。然后下一节课的颂词会讲解尸陀林的情景。

第 125 课学习“观察具命而观彼不净”的第三部分“破彼清净相”,分为三部分:一、以他功德贪身不合理;二、身体本性不应贪执;三、喜彼不应理。
首先第一部分“以他功德贪身不合理”,如果说:“尽管身体的内在臭恶不堪,但是经过妙香的薰染,身上会散发微妙的香气,贪执身体有什么不合理的?”但实际上去观察,香水并不是真正的身体,身体是血肉、骨架等物质组成,而香水是另外一种物质,既然如此,为何因不相干的香气而贪著异性的身体呢?从因、果、本体等方面剖析后,身体非常肮脏、臭恶不堪,不贪恋它就不会有嫉妒心、傲慢心、嗔恨心,这是最好不过的。那些无聊的庸俗之辈,整天为了打扮身体,花了无数的精力、财力、人力,有没有这个必要啊?妙香来自于旃檀,身体的味道与此完全不同,何必为了不相干的香气,而贪爱女人的身躯呢?

然后第二部分“身体本性不应贪执”,如果对身体不作任何装饰,披头散发、蓬头垢面,确实特别难看。装饰打扮自身、涂香抹粉,唯是伤害自己的愚蠢举动。人们越是努力去做,就相当于将伤害自己的武器磨得越锋利,这样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

第 126 课学习“破彼清净相”的第三部分“喜彼不应理”,在尸陀林里,只是见到不动的骨架,就会使人害怕而心生厌离。既然你害怕不动的骨架,那怎么会喜欢住在充满活动白骨的城市里呢?至此圆满“观察本体不净”,然后开始学习“于欲妙生起厌烦”的第三部分“观察因有害”。先“略说”,如此污浊不堪的女人,无有资本也是得不到的,为了她要奔波积财,即生中忙得团团转,来世还要遭受地狱、饿鬼、旁生等痛苦。然后分两方面广说:一、无有享用欲妙之机会;二、与他罪相联。孩提时代,自己没有能力赚钱,所以不具享乐的条件;壮年之时,为了积聚钱财而忙碌,故没有享乐的时间;老态龙钟的时候,精力不充足,因此没有享乐的能力。那些欲望强烈的卑下之人,白天忙着工作,疲惫不堪,晚上回家时困顿至极,身体就像死尸般倒在那里,根本无法享受欲乐。有些人为了生计,要长途跋涉地远赴他乡,尽管渴望与娇妻欢聚,朝朝暮暮在一起,却一年也难得见上一面,更何况说享受欲乐了。

再次啰嗦一下,现在所闻思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是需要我们细致思维并且应用于实际修持当中。相对于整部论来说,第八品和第九品的内容是核心,即“止观”。宗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在前面 13 卷讲解完“三士道”全部内容之后,又单独用了 11 卷专门讲解“寂止”和“胜观”。寂天菩萨在本品之初也讲了:“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知已先求止,止由离贪成”,有“寂止”的观修才能称为“胜观”,才能灭除所有烦恼,所以先修“寂止”很重要,而“寂止”要依靠“离贪”来成就。我们现在所学的“断除违品”也就是“离贪”的内容。共修时说过,小乘主要除贪心,大乘主要除嗔心,密乘主要除痴心,而小乘的见解主要是人无我,发心主要是出离心,修持四谛法,行持十二头陀行。如上师在《前行广释》中最前面讲到“发心”和“行为”对于实修非常关键,这里简单提一下“出离心”和“四谛法”。

 真正拥有出离心的标准就是,你可以随时抛弃任何你熟悉的东西,你可以走出任何你习惯的场景。不会有犹豫,不会有不舍。——宗萨仁波切

上次共修提到的出离心,仁波切给了一个具备出离心的简单的判断标准。而出离心圆满的标准就是阿罗汉的果位。成就出离心,就要修四谛法。如上次共修时说的,上师对于四谛法门最通俗的开示,便是最初的两本畅销书:《苦才是人生》,诠释苦谛和集谛。《做才会得到》,诠释道谛和灭谛。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0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