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2 入行论第151-152课共修内容
各位师兄,本周和下周分别共修第151课和第152课,也将圆满第八品《静虑品》的内容。
静虑品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断除违品,即身体远离世俗和内心舍弃妄念;二、谨慎对治,即修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本品主要通过“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修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的内容在第九品《智慧品》。
第 130 课开始本品的第二大部分“谨慎对治”,分为三个部分:一、总说连接文;二、修世俗菩提心;三、修胜义菩提心。“总说”远离尘世、分别妄念之后,心逐渐逐渐趋入正法。息灭分别念一定要观修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这里主要讲了世俗菩提心。
然后开始“修世俗菩提心”,分为三个部分:一、自他平等;二、自他相换;三、共同之事宜。
首先学习“自他平等”,第 135 课开始学习“自他相换”。首先“略说”什么是自他相换。再广说自他相换的“法相”和“事宜”。
至第 141 课圆满自他相换的第一部分“法相”。然后宣讲自他相换的“事宜”,分为“意乐”和“行为”。“意乐”又分为三个部分: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首先略说总括,我们对卑下者容易生傲慢心;对平起平坐者容易生竞争心;对超胜自己者容易生嫉妒心。为了对治这三种心态,现在应该易位而处,修习悲护之心。然后分别宣说三个修法。
至第 145 课圆满宣说“自他相换事宜”的“意乐”部分。然后开始学习“行为”部分,分二:一、行为修法;二、以行为主宰心。行为修法又分三:一、当利他;二、断除珍爱自己;三、摄义。
第 146 课学习“行为修法”的第二部分“断除珍爱自己”,分三:一、以意乐自我嫉妒;二、以行为代他苦;三、以心行置低位。
第 147 课学习“断除珍爱自己”的第三部分“以心行置低位”,圆满“行为修法”的内容。
然后开始学习“以行为主宰心”,分三:一、以对治主宰;二、视为所断违品;三、精通对治方便。首先学习“以对治主宰”,首先“略说”,我们意乐上、行为上一定要坚持利益众生,千万不能伤害众生。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用一些行为来约束自己的心,分别念非常猛烈时,还是需要一些办法加以对治。
第 148 课继续学习“以对治主宰”,开始“广说”,以上作者通过谆谆教诲,但我们行为上依然如故,不行持善法,这个过失到底在于谁?最主要的祸害就是这颗狂妄的心。假如前面那些温和的教言对它无济于事,起不到任何作用,那么只有采取粗暴严厉的方式进行对治了。然后开始学习第二个科判“视为所断违品”,有些心意可能比较固执,它想:“我又没有做什么不好的事,为什么把我卖给众生?”对此作者回答说:“假设我有稍许放逸,觉得自私自利在某种程度上也许对自他有利,而没有把你施予一切众生,那么你一定会执著自利而造恶业,最终将我出卖给地狱狱卒。”
第 149 课继续学习“视为所断违品”,这颗自私自利的心曾多次造下弥天大罪,果报成熟之后把我成千上万次抛入三恶趣中,感受旁生的役使痛苦、地狱的寒热痛苦、饿鬼的饥渴痛苦。一想起这些旧仇新怨,我就气愤难平,必须要跟它把帐算清,依靠尖锐、强有力的大乘对治法,想尽办法摧毁这个自我之心。
然后开始学习第三个科判“精通对治方便”,首先是“略说”,如果你想珍惜自己、让自己幸福快乐,那就千万不要爱执自己。如果想保护自己,不愿遭受畏惧痛苦,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爱护他人。然后是“广说”,分为两部分:一、断除贪身;二、善用此身之方法。首先学习“断除贪身”,首先了知“贪执之过患”,我们不要贪执自己的身体,越是对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的身体百般珍爱、殷切保护,它就越会脆弱无力,乃至对小苦也不堪承受。身体如是脆弱下去,那它的贪欲就会不断增长。就算拥有大地上的一切事物,他还是不满足,那样还有谁能满足欲望呢?并且追逐欲乐永远无法得到满足,只会带来烦恼和失望、沮丧。
第 150 课继续学习“贪执之过患”,如果一个人对世俗欲尘心无所求,他的福德快乐将会无有穷尽。 贪图安乐只会增长对身体的贪执, 所以不要让自身有享乐的机会,只有不贪执任何世俗悦意之物,那才是我们最珍贵而真实的财产。然后学习“贪执不合理”,有两方面不合理:一、由于低劣故贪不合理;二、由于不知利害故贪不合理。身体如何低劣呢?这可怕的不净污垢之身,自己无法动弹,完全要靠心意牵动,死亡火化后它最终会成为一堆灰尘,为什么要执著这无实的脏东西为我呢?不论生前之身或死后之身,这种腐朽身躯能有什么用呢?它与煤炭等卑微事物有何区别?既然如此,为何不除却执身为我的我慢呢?因屈从身执而侍奉这个身体,我毫无意义地积聚了许多苦恼, 然而色身就像树木一样, 无情无义不知报恩,我又何苦为它生起贪爱嗔恨呢?
第 151 课继续学习“贪执不合理”的第二部分“由于不知利害故贪不合理”,我们活着时特别爱护身体,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用各种药物饮食来保养它,但它就像路边的石头一样,并没有因此而生贪;死了以后,把这个尸体送到尸陀林,被秃鹫、野狗、乌鸦等争吃吞食时,它也没有对这些动物恨之入骨。身体本是无情物,没有主观分别意识,对保护者不会起贪爱心、欢喜心,对伤害者也不会生嗔恨心、报复心。既然如此,我们对它百般贪爱,为它而造各种恶业,又有什么必要呢?然后再从称赞和诋毁方面进一步分析:身体不但对爱护、伤害无有贪嗔,对于诽谤、赞誉也是一无所知,不会有丝毫嗔恨或喜爱。既然如此,世间上的芸芸众生,又何苦为了不受诋毁、受到赞叹而如是努力呢?如果说:身虽无知,但是执爱保护好它,能使他人喜欢我,成为我的好朋友。那么所有人都喜爱自身,我为何不同样去爱护他们呢?
然后学习“精通对治方便”中“广说”的第二部分“善用此身之方法”,我们一定要断除对自我的贪执,把自己的身体或快乐布施给众生。此处说身体虽有诸多过患,比如是贪心嗔心的所依,本身也极其不净、恐怖,但如果善加运用,也能成为解脱的工具。至此圆满“精通对治方便”,也圆满了“修世俗菩提心”的第二部分“自他相换”。
第 152 课开始学习“修世俗菩提心”的第三部分“共同之事宜”,分为两部分:一、遣除教诫之障:往昔那些愚昧无知的行为,对我们希求解脱者来说已经足够了,我们应当追循大德们的足迹,认真忆念本论第四品《不放逸品》、第七品《精进品》所讲的教言,断除昏沉、睡眠等禅定的五种盖(五种障碍);二、精勤对治:我们应该像大慈大悲的佛子那样,不伤害任何众生,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行持大乘一切善法。倘若没有精进努力,那什么时候才能解脱啊?至此,圆满了“修世俗菩提心”。
然后学习“谨慎对治”的第三部分“修胜义菩提心”,总结上文,前面所说的教言,全部是为了遣除烦恼障和所知障为主的一切障碍 ,使我们散乱的、不如法的、自私自利的心改邪归正,避开妄念分别等迷途,真实安住于正所缘。至此,圆满“谨慎对治”的内容。
以上经过四十二课的学习,我们圆满了第八品静虑品的所有内容。大家可能会注意到,本品的共修内容都会重复说明前面的科判,而且是不断的重复,其原因有二:一、本品是《入行论》内容最多、前后关联比较性强、相对于前七品又比较难,但却是很重要的一品,所以只能通过不断重复、反复串习的方式,来达到暂时的记忆和最终的理解;二、在比较好将本品内容理解的同时,我们更需要通过实修将其融入自相续,所以在每次共修内容的后面和两次共修内容的中间,都会补充一些关于寂止的课外内容,一方面让大家明白当前所学的内容在寂止中所处的位置,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将所学的内容应用到我们的实修当中。
如前面强调的,本品的内容才是真正的“世俗菩提心”的实修法,而且也是“胜义菩提心”的基础,并且《前行实修法》中“愿菩提心的学处”也是“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虽然现在圆满了全品内容,还是希望大家有时间多多回头串习静虑品,以世俗菩提心的暂时“忘我”来断除粗大的烦恼,更方便的趋入第九品胜义菩提心的究竟“无我”,如本品最后一个颂词所说“为除诸障故,回心避邪途”,即从根本上遣除烦恼障和所知障为主的一切障碍。“并于正所缘,恒常修三昧”,即修世俗菩提心时“正所缘”的对境是本品的“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修胜义菩提心时“正所缘”的对境即是接下来第九品空性智慧。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