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休息广释》摘要第54课——发菩提心广说六度安忍精进度

作者:大树 分类: 前行专区 发布于:2023-5-10 14:42 ė419次浏览 60条评论

甲二(广说真实发心之理)分十:一、宣说菩提心利益;二、宣说菩提心之本体;三、发心仪轨;四、三诵之必要;五、当生欢喜心;六、学处次第;七、明示二十堕罪及同分;八、分说护持二菩提心;九、修者补特伽罗之次第;十、修学如来行之方式。

乙十(修学如来行之方式)分二:一、略说;二、广说六度之自性。

丙二(广说六度之自性)分七:一、布施度;二、持戒度;三、安忍度;四、精进度;五、静虑度;六、智慧度;七、宣说六度之摄义。

今天继续讲《心性休息》,昨天讲了六波罗蜜多中的布施和持戒,今天讲安忍波罗蜜多,从七个方面来宣说,首先是安忍的种类。

丁三(安忍度)分七:一、总说分类;二、宣说修法;三、宣说多种对境归于一心;四、宣说以害缘修安忍之方法;五、思维嗔恨之缘由自生;六、思维是否可改;七、宣说嗔恨之自性为空性。

戊一、总说分类:

忍耐内外种种害,坚持堪忍诸痛苦,

以大悲心思正法,无缘安忍皆当修。

安忍有三种,即不畏惧的安忍、堪能受苦的安忍和不畏空性的安忍。

其中第一种是“忍耐内外种种害”。我们在生活当中,有很多内在的痛苦,包括身体的痛苦和心灵的痛苦;外在有地水火风的各种灾难和怨恨敌人的进攻等。

“坚持堪忍诸痛苦,”第二种安忍主要是关于希求解脱方面的,因为寻求正法也需要苦行和安忍。

“以大悲心思正法,无缘安忍皆当修。”第三种安忍是,用大悲心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而不生起厌烦心,不会想:“众生这么多啊,众生那么难化,众生的性格那么刚强……”我们会遇到很多很多情况,在这个时候不生厌烦,这也是一种安忍心。

这是讲安忍的分类,下面讲安忍的修法,这三种安忍怎么修呢?

戊二、宣说修法:

无有如嗔之罪业,别无等忍苦行福,

故当精勤修安忍,勤熄嗔恨之烈火。

“无有如嗔之罪业,”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像嗔恨那么大的罪业。

“别无等忍苦行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修安忍更大的福德。

《入行论》中讲:“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在罪恶当中没有超过生嗔恨心的,在苦行当中没有超过修安忍的。因为修安忍还是很苦的,比如有人故意说你的过失,你要安忍的话,有时候实在是没办法的。

“故当精勤修安忍,勤熄嗔恨之烈火。”因此,我们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熄灭嗔恨的熊熊烈火,这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讲,安忍的对境特别多,但是只要调好一颗心,所有的怨敌就都没有了。

戊三、宣说多种对境归于一心:

野蛮害境无数故,一一息灭伏不尽,

调伏一心一切调,当勤调心护禁行。

“野蛮害境无数故,一一息灭伏不尽,”野蛮的敌人和有害的外境无量无边,想要将所有的敌人统统消灭还是比较困难的。

“调伏一心一切调,当勤调心护禁行。”但是,只要我们能调伏自己的一颗心,所有外在的敌人就都能安忍,也可以说这些敌人就都消失了。因此,我们要长时间地修持安忍。

戊四、宣说以害缘修安忍之方法:

依害成就安忍行,生起慈悲等功德,

成菩提伴敌如师,恭敬欢喜依安忍。

“依害成就安忍行,生起慈悲等功德,”依靠危害的因缘,自己能有很多修安忍的机会,还会依此生起慈悲心等功德。

“成菩提伴敌如师,恭敬欢喜依安忍。”因此,如果我们在生活当中遇到了一些违缘和加害,就可以将其变成菩提的助缘,并由此进入正道。

下面讲不应该生嗔恨心的理由。

戊五、思维嗔恨之缘由自生:

若我无有嗔不生,如同谷声互依存,

自成罪业众害处,偶缘宿业因生故,

理应尽力修忍耐,唯以调心法灭嗔。

“若我无有嗔不生,”其实对于嗔恨心,敌人和我都有一份“功劳”——“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七八十年代的歌中是这样唱的。如果没有我的话,嗔恨心不会产生;没有敌人的话,嗔恨心也不可能产生。所以,嗔恨心是由我和敌人共同创造的。

“如同谷声互依存,”就像空谷声一样,如果你面对空谷“哇”地喊一声,山谷中也会传出“哇”的一声,这个声音是依靠我的声音和山谷这两种因缘而产生的。

“自成罪业众害处,”因此,我们自己也是罪业的一部分了。

“偶缘宿业因生故,”嗔恨的因缘中有偶然性的,比如即生当中跟别人不合,外在的环境不好、天气不好,工作太累了,等等;还有宿业的因缘,有些人是因为前世的业力而生嗔恨心。

“理应尽力修忍耐,唯以调心法灭嗔。”所以,我们应该尽力地修安忍,唯以调心来摧毁自己的嗔恨心。

戊六、思维是否可改:

遇不乐境舍不喜,若有可改何不喜,

无改无利有何用,故当努力忍诸缘。

遇到不悦意的情景和不快乐的事情时,要用智慧去观察,这件事情可不可以扭转、可不可以改变。

所以,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修安忍,其实这种方法是非常好的。《入菩萨行论》当中也说:“如果事情可以改的话,有什么不高兴的呢?如果做什么都已经无济于事,没办法改的话,那你烦恼又有什么用呢?”

戊七、宣说嗔恨之自性为空性:

观察空性如虚空,喜忧得失善恶无,

于彼执二亦无义,当处一切等性中。

“观察空性如虚空,”我们不应该生嗔恨心,为什么呢?因为,不管是你所听到的诽谤声,你所看不惯的人,还是你自己,在本性当中都是空性的;既然是空性的,你为什么要生气呢?这是没有意义的。

“喜忧得失善恶无,”在虚空般的境界中,欢喜也没有、忧愁也没有,得也没有、失也没有,苦、乐、善、恶什么都没有。

“于彼执二亦无义,当处一切等性中。”在这个时候,我们特别去执著、去在意又有什么用呢?所以,特别希望大家能安住在一切如虚空的境界中。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说:“……如我当受持,一切如虚空。”

丁四(精进度)分四:一、了知精进之人;二、宣说精进之违品;三、宣说精进具有无量功德;四、了知功德后应当精进之理。

戊一、了知精进之人:

一切精进修行者,秉性喜爱诸善法,

善法不尽如云聚,芬芳莲园聚蜂群。

“一切精进修行者,秉性喜爱诸善法,”精进的人是什么样呢?他的本性是喜爱所有善法的。

“善法不尽如云聚,芬芳莲园聚蜂群。”喜爱善法的人其实特别精进,如果白天、晚上都很精进的话,所有善法自然而然会具足的。

戊二、宣说精进之违品:

彼之违品三懈怠,同恶怯懦自轻凌,

诸过根源不成善,毁坏兴盛起衰败。

精进的违品有三种懈怠,即同恶懈怠、怯懦懈怠和自轻凌懈怠。这三种懈怠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会出生很多不善法,毁坏世间的荣华富贵、成就、智慧等,并产生许许多多的过患、痛苦和衰败。

第一种是同恶懈怠,就是经常特别散乱,比如每天看手机、聊天,做一些无意义的琐事,包括经商、务农等。

第二种是怯懦懈怠,就是看到一些比较有意义的事情时,就觉得很难,认为:“你也做不了,我也做不了。”有些怯懦的人经常说:“不要去,不要去,这个特别累。”他们首先就没有这种心力。其实有时候,如果我们真的勇敢去面对的话,到最后还是有很多事情会成办的。

最后一个是自轻凌懈怠。有些人一说到做善事的时候,就说:“啊,像我这样的人哪里做得到啊?不行啊,我身体也不好,心情也不好,最近一直睡也睡不着,而且吃饭、走路各方面都很困难,今天嗓子也很不好,你看,啊——”发心的时候什么病都来了,有些人装得特别像,比电影演员还有演技;不用发心的时候就活蹦乱跳的,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出来。这就叫做自轻凌懈怠。做善事的时候就说:“我不行,我这样的人……”而干一些坏事的时候就说:“我这样的人应该没有问题,这事我来,我来带队,我来当组长。”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