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庄严论解说》摘要第10课著论五本全论内容唯识宗
现在正在学习《中观庄严论释》的总义,也就是《中观庄严论》所讲的内容,前面已经大概叙述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道理。关于二谛,由于各宗派的智慧层次不同,外道以及佛教有部、经部的观点也出现了不同。现在正在讲唯识宗对二谛是如何承许的。
唯识宗认为:一切万法是以自明自知的依他起心识而显现的。既然如此,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按照这种观点,现在所看见的高山、围墙以及住宅等万事万物,究竟是如何存在的呢?麦彭仁波切站在大乘唯识宗的观点回答说:外境的一切无情法并不存在,全部是自心的迷乱显现。这一点,通过透明的水晶球作了比喻。下面进一步对此观点作解释。
【如同长久串习贪欲、恐怖、不净观等一样,以无始时来久经熏染的习气作为缘,造成心识显现为身体、受用、住处等千状万态的事物,】
不仅器世界的山河大地等可以现前,而且有情世界的身体等也可以显现,这就是众生长久以来对实执进行串习的结果。
在这个世间上,很多众生串习各种各样的迷乱习气,比如串习贪欲、串习恐怖、串习不净观等。
【然而愚痴凡夫全然不知这实际上就是自心的本性,反而认为外境在那边,内心在这边,所取能取各自分开、互相隔离、真实成立,】
一般的凡夫人根本不知道,一切万法的显现就像梦中的错乱意识显现一样。他们认为,有一种坚固不坏的外境真实存在。尤其很多愚痴的众生误认为:外境真正实有坚固地存在,能取所取是分开的、互相隔离的、真实成立的。也就是说,所取的外境瓶子在这边,执著瓶子的心识在那边,二者可以隔开,中间有一段距离,而且是真实存在的。
【其实这并非事物的本相,完全是一种遍计妄执或错乱幻觉,好似不了知梦中的大象为自现而执为外界真正的大象一样。】
如同一个人梦到一头大象,梦中,大象时而表演、时而发出吼声。愚痴的人们在做梦时,误认为大象真真切切地存在,时而追逐大象、时而害怕大象等,出现各种各样的情景。
不仅唯识宗抉择万法唯心的这一观点,甚至大圆满也是如此抉择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当中的有些修法:首先将万法抉择为心,然后将心抉择为离戏,这是非常深奥的修法窍诀。
【如是二取正在显现时,依他起心识的究竟本相不会超离自明自知,仅此一点从二无我的反体而言已完全探究到了真正圆成实本相的堂奥。】
虽然外境上有能取所取的各种万事万物的显现,但是正在显现的时候,依他起心识的究竟本相也根本不会超越自知自明。
外境正在显现的能取所取就叫做遍计法。这些法,全部是依靠清净和不清净依他起而显现的。从内观的角度来讲,依他起的上面根本不存在人我和法我,也就是说,心的本体上不存在人我和法我,从这一角度来讲叫做圆成实,也就是胜义谛。虽然不存在,但外面各种各样能取所取的一切现相依然显现,这就是世俗谛,也叫做遍计法。
麦彭仁波切在下文也讲到:唯识宗是非常深奥的大乘宗派,这一宗派在见解上唯一的不足,就是承许依他起心识实有,除此以外,唯识宗的观点,即使大乘中观也会接受的。
【如果详细分析心识显现形形色色万物的道理,首先务必要从八识聚之理入手,方可弄得明明白白,为此当从无著菩萨的论著中了解有关八识聚的深入细致的论述。】
万法是以“心”来造作的,“心”是以八识聚为主而显现的。那么,要想深入细致地了解有关八识聚的道理,就应该详细阅读无著菩萨的论典——《瑜伽师地论》。
大家应该清楚,一切万法是由心来造的。关于八识聚如何由习气染污从而显现各种各样事物的原因和道理,在无著菩萨的《瑜伽师地论》当中讲得非常清楚。
【由此可见,如果对各论中所出现的有关依他起是胜义还是世俗的说法要点一窍不通,则势必会像巴瓦匝草一样心里杂乱无章、混成一片。】
唯识宗所说的依他起到底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如果对这一问题一窍不通,那么学习唯识宗等大乘论典时,你的心必将一片混乱,根本不能清楚地了知相关的各种道理。对此,麦彭仁波切用巴瓦匝草作为比喻进行了说明。
【所谓的依他起,就是指自明自知的心识,它是一切清净法和不清净法的来源。那么,依他起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呢?从显现能取所取的这一角度,可以将它归属于世俗谛的范畴;人我和法我在依他起上不存在,能取和所取在依他起上不存在,其本体是一种自明自知的离戏[ 《入中论》当中讲到:唯识宗也承认离戏,但这种离戏并未超越实法。],从这一角度来讲,应该将它归属于胜义谛。】
【实际上,依他起如果从究竟实相意义这一立足点出发,则可归属于胜义的范畴;倘若从现相的角度来衡量,则可摄于世俗谛之中。这是关键的意义。】
对于依他起,人我和法我或者能取所取在它的上面根本不存在,从这一究竟实相、一切万法的自性角度来讲,依他起属于胜义谛的范畴。实际上,心识的本体就像透明的水晶球一样清净无垢,但在外面放置各种颜色的布时,它也可以显现各种不同的形象,从这一角度来讲,应该是世俗谛。
【唯识宗认为,即使断除了非心自性的一切客尘,然而自性光明的心识甚至在佛地也不会消失,而依旧作为显现刹土与(色)身的本基。】
唯识宗认为:虽然已经断除了非心自性的所知障和烦恼障的客尘,但是心的自性光明,从凡夫地一直到佛地都不会转移,也根本不可能消失,依然是存在的。如果这种自明自知的心识不存在,成佛时,各种各样的刹土以及甚深的如海功德也就不可能显现,因为没有显现的来源。所以,唯识宗一再强调:心识的光明应该存在。
密宗和中观宗解释《宝性论》时,虽然都承许自性光明,但密宗所承许的自性光明、如来藏本性,和显宗第三转法轮所讲的如来藏光明,与此处唯识宗所说的依他起的自性光明具有很大差别。有什么差别呢?中观应成派或密宗当中根本不承许自性光明实有,而唯识宗承认从凡夫地到佛地之间的心识光明是实有的。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如果通达这一点,对于唯识宗的缺点和密宗、中观宗的优点,都可以轻而易举通达。
【唯识论师满以为自宗的二无我已经十分完美了,原因是他们已将以遍计法而空与无本性生等许为法无我。】
唯识宗自认为:自己这一宗派不像小乘有部宗和经部宗一样,已经将人无我和法无我抉择得非常完美、非常圆满。
为什么呢?一方面,任何一法都以遍计法来空,不存在能取所取;另一方面,所谓的产生无有丝毫的本性,唯识宗将这些承许为法无我。
对于人无我,唯识宗已经圆满抉择了,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对于法无我,他们承许以遍计法来空的圆成实,而且不承许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并认为所谓的产生和坏灭无有丝毫自性。针对这两点,唯识宗认为:自宗已经对法无我作了圆满的抉择。由此,唯识宗认为自宗已经圆满抉择了二无我。
【可是,当用中观理来观察分析时,就会发现,由于他们承认现基心识真实存在,因而并未彻底圆满法无我的体相,只是相近的法无我而已。】
依靠中观理进行观察就很容易发现:他们认为依他起心识成实存在。这样一来,在整个万事万物当中,如果一法成实不空,就不可能将法无我抉择得非常圆满。因此,以中观理来抉择时,可以了知唯识宗的法无我抉择得并不是很圆满。如果见解上抉择得不圆满,所谓的证悟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唯识宗在见解上的欠缺就是这一点。对于这一问题,大家一定要清楚。
【这一宗派主张:只有通过兢兢业业地修持二资粮道才能成就转依五智本性的佛果。】
他们自己认为:只要兢兢业业地精进修持二资粮道,最后,真正的佛果也是很容易获得的。
当然,这只不过是唯识自宗如此认为而已。如果真正以大乘其他观点来衡量时,唯识宗根本不具备成佛的道。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胜义中仍然承认一种实有的法存在。
【在世俗谛名言中,菩萨要心怀救度众生脱离苦难的大愿,披大盔甲,久经无数劫再三励力修行无量无边二资粮道,从而证得一切智智的果位,满足所化有情的心愿。】
从抉择见解的角度来讲,唯识宗的观点稍显不足,但从世俗名言角度而言,唯识宗对于五道十地的抉择,可以说是完美无缺、非常圆满。
为什么呢?因为菩萨为了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首先要发菩提心;然后披上精进的盔甲,在三个阿僧祇劫中积累无边的资粮;最后获得功德圆满的佛果;获得功德圆满的佛果之后,无勤地饶益无边的众生。有关这方面的道理,在无著菩萨的论典中讲得非常清楚。
抉择胜义谛时,承认自明自知的心识成实存在,这是唯识宗唯一的缺点。而在抉择世俗名言时,不论是龙猛菩萨还是月称菩萨,或者圣天菩萨、寂天菩萨等等,他们在世俗名言中所建立的观点,根本不可能超越无著菩萨。无著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当中,对世俗谛中如何发心、如何积累资粮、怎样经过五道十地等广大的道理,讲得非常细致。之所以将唯识宗称为广大行派,其原因也在于此。龙猛菩萨通过中观的义理、对万法皆为空性的道理作了详细抉择。因此说,两位开宗祖师具有不共的特点,无著菩萨的不共特点则体现在安立地道功德这一方面。
【然而,这并不是仅仅历经一生一世就能一蹴而就的,心相续的功德需要循序渐进,最终方可圆满具足一切智慧与功德。】
所谓的佛果,并不是仅仅在一生一世中就可以获得的,需要在三大阿僧祇劫当中不断增上所有功德,最后方能圆满成就无上佛果。这就是广大行派的特点。
很多论师认为:龙猛菩萨是中观宗的创始人,无著菩萨是唯识宗的创始人。为什么呢?龙猛菩萨的甚深见派,主要是从中观见解方面来讲;无著菩萨的广大行派,主要是从世俗名言角度进行抉择的。
所以,宁玛巴的很多论师经常说:“见解上应该跟随龙猛菩萨,行为上应该跟随无著菩萨。”你的见解如果跟随龙猛菩萨,就可以圆满抉择释迦牟尼佛二转法轮的究竟奥义;你的行为如果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来行持,也绝对不会出现任何差错。
【广大行派的这一宗旨合情合理,因此,必须以这样的名言安立方法奠定牢固的基础,再进一步拓宽广大的轨道。】
从世俗名言来讲,无著菩萨的广大行派非常合理。大家对这样的名言安立方法,一定要打好稳固的基础。
【我们要明白,众所周知的无著菩萨所开创的广大行派是所有大乘不可或缺的一大关要。】
无著菩萨所开创的广大行派,并非仅仅是唯识宗的教派,也不是世俗名言中范围很小的一种教派,而是中观应成派、中观自续派,甚至包括密宗在内的所有修行人,都应该依靠无著菩萨的广大行派来修持。
麦彭仁波切在下文还有其他论典中都讲到:唯识宗和中观宗只是在见解上稍微有一点差别,在五道十地等修行和行为方面没有任何差别。如此宣说的原因就在这里。
【唯识宗的这一法理作为世俗名言的真如本义可以说是千真万确,但美中不足的是,此宗耽著自明心识的自性成实存在这一点实属所破。】
无著菩萨所创立的广大行派,从世俗名言角度安立的地道功德等,千真万确、无有丝毫错谬。然而,唯一的美中不足,就是我们再三提及的,耽著自明自知的依他起心识成实是唯识宗的不足之处,这也正是此处的所破。
大家应该知道,各个宗派都有一些不同的所破。比如,小乘宗承许无分刹那和无分微尘实有,大乘唯识宗承许自明自知的心识实有,中观自续派承许显现分实有,这些都是所应遮破的。中观应成派无有任何所破之处,它是所有见解中至高无上的,它所抉择的教义完全符合释迦牟尼佛二转法轮的究竟密意。
【关于内外道对此二谛的各自观点以下行文中也稍有阐述。在此只不过是简单扼要地叙述了二谛的观点而已。】
下面是麦彭仁波切暂时休息时写的一个偈颂。
慧浅多言有何用?
如命诸根之本源,
彻证各宗深要慧,
似天鹅于水取乳。
此为暂停偈
“慧浅多言有何用”,智慧浅薄的人说得特别特别多,但是有什么用呢?根本抓不到重点,没有什么用处。
“如命诸根”,按照《俱舍论》的观点,人身上有二十二根,其中命根是其他所有根的来源。我们如果抓住了各种宗派的如命根般的甚深要义,对此彻底证悟并以这种智慧进行取舍,了知哪些是该舍的、哪些是该取的。就像水和奶汁混合在一起时,天鹅依靠它自己的特殊能力,可以将奶汁吸取出来一样,具有智慧的人,对各种问题的取舍也是很容易的。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