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古乌金仁波切:从心进入心的本性

作者:大树 分类: 般若专区 发布于:2024-2-15 10:49 ė272次浏览 60条评论

一切有情众生都具有佛性,从法身佛下至最微小的昆虫,无一例外。这种证悟的本质在个别的有情众生之间,没有品质或大小的差异。然而,诸佛和正等正觉的菩萨们从一开始就已经斩断二元分立的心的活动,这就是诸佛、菩萨异于有情众生之处。诸佛、菩萨的心是以慈悲事业的形式来展现,为了教导其它的众生,诸佛、菩萨的慈悲事业透过化身和再化身的方式在轮回中显现。

另一方面,有情众生已经落入二元思惟的控制,凡夫的注意力随着心的活动而移动偏离。突然之间,有了迷惑——相信自我与他人、主体与客体,而这种情况永无止境地一再重复上演,这就是轮回。诸佛、菩萨成功地踏上证悟的干燥地面,但是有情众生的我们却变得迷惑糊涂,并且发现自己陷入一个不成功、不满足的状态之中。我们仍然置身轮回的汪洋,尚未把头完全浮出水面。我们在一个接着一个、迷惑的觉受状态中流浪徘徊,永无止境。在此同时,我们没有失去自己的佛性,我们的佛性从未与心分离,连一刹那也没有,虽然没有与佛性分离,但是我们却不知道,因此仍在轮回中流转。

「惑生为智」(confusion arising as wisdom)的意义在于,了解佛性普遍存在于一切有情众生之内。我们没有丧失佛性,它从未与我们的心分离,连一刹那也没有。这个佛性一直存在,唯一隐藏它的是我们自己的思惟,没有其它事物能障蔽佛性。佛性因为表相而受到障蔽,这如同太阳在清朗的天空灿烂闪耀,云朵是唯一遮蔽太阳的事物,而云朵本身是透过太阳的展现而被创造出来,例如太阳的光与热。云朵不是来自任何其它地方,太阳的热使水分蒸发,形成遮蔽太阳的云朵。同样地,我们自己的注意力以迷惑的思惟的形式展现,而这种思惟障蔽了我们。换句话说,我们遮蔽了自己的佛性,现在是清除这种迷惑的时机。

现在是我们从轮回中解脱的时刻,除非我们在今生这么做,否则他不会自行发生。佛陀不只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也传授如何了证自己佛性的殊胜教导。透过不间断传承的伟大上师,我们得以亲近这些教导如何了悟证悟本质的教法。

在此,「迷惑」是指信假为真,它和误解是一样的。我们要如何把迷惑转变为智慧?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迷惑」,它是指把「不是」当作「是」,即是了知「是」为「是」的相反。在西藏,有一种称为「达图拉」(datura)的药物,当服下这种药之后,你会把其它人看成有五十个头或三十双手。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那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迷惑的一个例子。

在我们的佛性之内,有证悟身、证悟语和证悟心(证悟意)三种功德。不变的功德有如虚空般开放,被称为「金刚身」;不息的功德称为「金刚语」;无谬的功德——在无念头的情况下有所觉知的能力,被称为「金刚意」。金刚身、金刚语和金刚意三者,原本就存在于一切有情众生的自性之内,我们所需要的即是认识这种自性。即使具有三金刚,我们却一无所知,因而继续在轮回中流转。凡俗的迷惑覆盖我们本具的三金刚;我们的血肉之躯覆盖金刚身;时断时续所说的话、所发出的声音,障蔽金刚语的不息功德;来来去去、一刻复一刻、一日复一日、一生复一生永无止境地生灭的念头,正是障蔽金刚意无谬功德的事物。现在,我们要做的是认识自性,而不是继续迷惑。佛和自心没有分离

如果我们要更仔细地解释龙钦巴和冈波巴的第四法,那么「迷惑显露为智慧」是指「圆满次第」。之前提及的圆满次第是根据某种观想来定义,也依赖某种观想,这种观想融摄入空性,或者从空性中重新显现出来,因此它被称为是具有表征的圆满次第。真正的圆满次第是认识我们的佛性,当纯金被泥土覆盖时,即使这泥土是暂时的,但它是黄金这件事情并非显而易见,可是一旦移除了泥土,我们就能了解到那黄金就是黄金。同样地,当我们净化了迷惑时,原本是我们本觉的智慧就会显露出来。

目前,凡夫所处的状态有如被泥土覆盖的纯金,我们的佛性被暂时的障蔽所覆盖,我们对二元分立的执着,以及对坚实实相的执着,即是需要净化的主要障蔽之一。一旦净化了它,那么黄金就只是纯金。只要我们的心是迷惑的、昏乱的、迷妄的和谬误的,我们的佛性就会继续被拖入轮回的三界中;但是当心无迷惑、无谬误、无迷妄时,它就是佛性本身。佛性和我们的心不是分别的两件事物,它们不是两个不同的本体,无妄的心本身即是纯金——佛性。有情众生并没有两个心,当心迷妄时,它被称为「有情众生」;当心无迷妄、无谬误时,它就称为「佛」。

话说:「佛和你的自心没有分离。」我们没有两个心,我们只有一个心,这个心要不是迷妄的,就是无迷妄的。佛性正是我们的心本初「无谬」的功德,也称为「法身佛普贤王如来」(dharmakaya buddha Samantabhadra)

在迷妄和无迷妄之间,在认识自性和不认识自性之间有一种差别。本初「无谬」的功德被称为「证悟」、「佛果」或「法身的觉醒状态」;本初迷妄的状态则称为「无明」或「有情众生的迷妄觉受」。虽然我们内在拥有成佛的自性,但是它暂时被遮蔽。

如何让迷惑显露为智慧的法门,即是佛陀教法的精髓。在此,最重要的重点即在于引介和认识佛性——已存在于每个众生之内的本具法身智慧,这第四法即是教导如何认识、修学和稳定对佛性之认识的教法。了解佛性即称为「见」,修持它称为「定」,稳定它则称为「佛果」。佛果不是外在的,它不是突然之间有某件事物融入于我们内在,并神奇地把我们转化成为一个佛。

我们有一个心,但是我们需要区分心的两个面向——心的本质(essence)和心的表现(expression),这可以透过比喻来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心的本质如同太阳在天空照耀;心的表现如同太阳映现在水面。天空中的太阳是真正的太阳;显现在水面上的日影看似太阳,但不是真正的太阳。让我们把天空中的太阳称为「佛性」、「无谬无妄的功德」、「心性」(心的本质);水面上的日影则用来比喻我们一般的迷妄思惟——心的表现。如果没有天空中的太阳,太阳就无法映现在水面上。虽然事实上只有一个太阳,但是看似有两个太阳,这即是所谓的「一体两面」。心的本质(佛性)有如太阳在天空照耀;心的表现即是我们的思惟,被比喻为日影。

成佛的状态是无惑、无迷妄的,正如同太阳在天空照耀;而有情众生的心之状态有如水上的日影,正如同日影本身仰赖水一般,我们的念头也仰赖对境。对境(客体)是被思惟的事物,主体是觉知的心,而固着于主体和客体即是使我们日日夜夜、生生世世继续置身于迷妄轮回的原因。在每一个刹那,我们对主体与客体、觉知的主体与被觉知的客体的执着一再地被巩固,因而重新创造了轮回。此时此刻,我们有色、声、香、味、触等五种感官对境,在其间,有五种感官作为入口,也有不同的识持续不断地理解这些不同的感官对境。

水面上的日影能够照亮整个世界吗?它甚至能够照亮整个湖面吗?它能够使事物生长吗?不能,因为它不具有真正太阳的品质。同样地,心的表现面向——我们的思惟,欠缺真正佛果状态的品质;但是天空中的太阳本身能够照耀整个世界,散布它的温暖,照亮所有的黑暗。简而言之,诸佛的心是了无障蔽的,而有情众生的心是受到障蔽的。什么是障蔽?它就是我们对主体与客体一再产生的执着。

佛性持续不断地在我们内在呈现,也在每个其他众生的内在显现,无一例外。在本质上,佛性永远是了无障蔽的。它不会增长,也不会消灭;它不是有时被覆盖或不被覆盖;它完全超越心的造作;它不会改变尺寸,不是某个人有个大佛性,另一个人有个小佛性;它也没有品质上的差异。它以相同的程度存在于每个众生之内。

认识佛性存在于我们之内,即称为「见」。正确地维持「见」的持续性,即称为「修」。符合佛法地把那种「见」融合在日常活动和行为之中,即称为「行」。了悟它完全了无障蔽,如同太阳以不变的光灿在天空照耀,即称为「果」。我们需要去认识「见」,去认识佛性。虽然佛性是我们已经拥有的事物,但我们仍需要去认识自己所拥有的事物。前行法、生起次第等,全都是为了能够让我们认识佛性,它们如同助手。

「认识你的自性——佛性!」这句话不表示我们必须制造某件不存在的事物,如同试图从一块木头里挤出黄金,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认识自己已经拥有的事物。但是在所有不同种类的有情众生里,最聪明、最有能力的人类似乎完全抛弃了这最珍贵的如意宝。人道众生的一般状态就是如同某人已经发现了珍贵的如意宝,却加以忽视,并认为一块假珠宝比这如意宝更有价值,再也没有比这个更可悲或更浪费的事了。

最珍贵的如意宝——佛性

请非常努力地思考这一点。试着去了解,我们现在身处的状况有如手中握着一块如意宝。投生为人并非易事,获得珍贵的人身,并有机会修持佛法,肯定是不容易的。珍贵的人身是极为稀有难得的,如果我们不运用现在拥有的机会,那就无法保证自己在来世会生而为人。事实上,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将不会生而为人,因为恶业的串习模式是如此地强烈。在我们有另一个机会生而为人之前,现在这个短暂的大好时机将会再度封闭起来,将会达数劫之久。请真心诚意地思考这一点。当你终于拥有一个如意宝,却把它丢弃,有比这个还要更大的浪费吗?

如果我们尚未拥有这个如意宝,那么它将难以寻获。但事实上,贯穿我们所有无始的生生世世,我们始终拥有这个如意宝。如果有人对我们说:「你必须拥有一个如意宝!」那么我们就麻烦大了,因为突然之间,我们必须弄出一个自己所没有的东西。但是,「佛性」的如意宝已经存在于我们之内,因为自己的无明和迷惑,使得我们并未认识它,生生世世地持续投生为六道有情众生。人们丢弃真正有价值的事物,而去追逐食物、财富、声誉和赞美,是多么地可悲啊!但是如果不把握今生真正有价值的事物,我们将永无止境地继续置身于轮回之中。我不是在要求你们去了解这一点,因为你们当然已经了解,我只是在提醒你们。

佛性——善逝藏(sugata-garbha)——已经存在为我们自己的心性,正如同太阳不变的光灿在天空照耀。但是因为我们一般二元分立的思惟,这佛性的太阳并不明显,我们未看见它。在一般人的心之状态中,甚至连一丁点佛性的本具功德都未显现。我们日日夜夜拥有的、充满概念的念头障蔽了佛性,正如同天空中的太阳暂时被云朵覆盖,看似是障蔽的。由于短暂经过的无明云朵,我们因而未认识佛性。

永远存在的佛性有如无碍的太阳在天空照耀,但是阳光永远无法触及朝北的洞穴内部,此洞穴用来比喻误解、邪见或片面的了解。

从本初时刻到这个刹那,我们所从事的主要行为,一直都是贪、瞋、痴三毒的活动。我们持续不断地忙碌于喜欢、厌恶和保持漠不关心等活动,而且这不只是一、两世,而是无数世。

「心超越概念」是指心离于三毒的状况。在一般人的整个生命之中,他会全神贯注于三毒。为了从轮回中解脱,我们需要抛下三毒。我们如何能离于三毒?我们无法把它们埋在地底下,无法把它们冲走,无法烧毁、炸毁它们,甚至无法对它们丢掷核弹,以期望它们会消失。我们持续不断地与三毒牵扯,有如一台邪恶的机器,正等正觉的佛陀把轮回描述为无尽痛苦的汪洋,或如同一台持续旋转的邪恶机器,如同一个恶性循环。我们需要应用一个法门,使自己和所有其他有情众生从轮回的汪洋中解脱,那个法门即是认识佛性,它可以清除我们心中的三毒,并根除它们。自生明觉本身是三世一切诸佛所遵循的道路,过去诸佛遵循自生智慧(self-existing wisdom,藏ragung yeshe)之道而获致证悟,现在诸佛遵循自生智慧之道,未来的任何人也唯有透过认识自生智慧来获致证悟,甚至没有任何其他的道路可以通往真正的证悟。

让我们举另一个例子。想象一个完全被封闭的房间,在完全的黑暗中达一万年之久。一般未认识心性(佛性)的人,其心的无明状态就如同那个房间内浓浓的黑暗,而认识自觉智慧(self-aware wisdom)的刹那,就如同在万年的暗室内按下电灯的开关。在那个刹那,所有的黑暗都消失了,对不对?万年的黑暗在剎那间被驱除。同样地,认识人之自性的智慧,也能驱除数劫的无明和恶业。当你在万年的暗室内按下电灯的开关,黑暗立即消失。

如果房间内所有的门窗都是紧密的,我们无法看见任何东西,但是当光线进来时,便可以清楚地看见一切。在此生中净化无数劫的恶业,达到正等正觉的状态是可能的,因为自生智慧是那么地强而有力且有效能。

本文摘自《如是》(As It Is, Rangjung Yeshe Publicaions。1999)第一册,以及《重述佛陀的话语》(Repeating the Words of the Buddha, Rangjung Yeshe Publications, 1991)之〈冈波巴四法〉(The Four Dharmas of Gampopa)。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