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125课——中士道此等摄义

作者:大树 分类: 广论专区 发布于:2024-11-18 11:33 ė56次浏览 60条评论

辛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分三:一、连接文  二、真实义  三、摄义

壬二、真实义分五:一、正修意乐  二、彼生起之量  三、除遣于此邪执分别  四、此等摄义  五、抉择能趣解脱道性

癸四、此等摄义分五:一、烦恼  二、以烦恼集业  三、十二缘起  四、出离心的量  五、往生净土与思惟苦集谛的关系

子一、烦恼分四:一、烦恼的总相与差别  二、烦恼生起的次第  三、能生烦恼的因缘  四、烦恼的过患

产生轮回种种痛苦的因缘,就是业和烦恼,其中又以烦恼是主要,原因是:只有业没有烦恼不会结生;而有烦恼即使消尽宿业,仍然会集新业而转生。所以必须要断烦恼,这又首先要认识烦恼的体相。

丑一、烦恼的总相与差别

烦恼的总相,即产生时让心相续极不寂静。

烦恼可以分为六种根本烦恼以及二十种随烦恼等。本论只宣说了十种根本烦恼。

丑二、烦恼生起的次第

以无明不见五蕴的体相反而执著五蕴是“我”,以我执产生贪著自方的贪、嗔恚他方的嗔等一切烦恼。《释量论》说:“有我知有他,执嗔自他分,与此等系属,生一切过失。”

丑三、能生烦恼的因缘

在《本地分》当中宣说了六种能生烦恼的因缘:所依,所缘、猥杂、言教、串习和作意。

丑四、烦恼的过患

一、使心杂染,倒取所缘。

二、坚固随眠,令同类烦恼不间断。

三、对自他、对现世后世造成损害。

四、来世感得三苦、八苦等无量痛苦。

五、远离涅槃,退失善法,衰损受用。

六、使自己在大众中怯弱、畏惧,心不安然。

七、一切方所恶名流布,大师、护法、圣者呵责。

八、临终忧悔,堕落恶趣。

子二、以烦恼集业分二:认定所集之业  二、集业的方式

丑一、认定所集之业

所集的业包括思业与思已业,思业是意业,思已业是身语二业。按经部的观点,这两种业的体性都是思,即身业与语业是和身语有表同时而转的思。

按善、不善、无记三种来说,此处所集之业是指不善业和凡夫相续中的有漏善业。以非福业、福业、不动业三者对应,非福业是不善业,福业是欲界所摄的善业,不动业则是上界所摄的有漏善业。

丑二、集业的方式

一、造集能引生死业的作者范围: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以下的一切凡夫。

二、造集能引生死业的条件:乃至还在随我执转,就会造集能引生死之业。

三、如何造集引生死业,分三种情况:

(一)受萨迦耶见的支配,作杀生等不善法,集非福业;(二)受萨迦耶见的支配,作布施等欲界善法,集福业;(三)受萨迦耶见的支配,修四禅四无色定等,集不动业。

四、特殊的有漏善法:在资粮道和加行道,以出离心和无我慧所摄的善业。这些业不是庸常集,只是随顺集。它是后有爱的对治,与我执状态相违,所以不是真正能引生死的集谛,只是在“有漏善业”这一点上和引后有集相似而安立为随顺集。

因此,除了少数依福田力的业,在三主要道——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之外的业,都是庸常集所摄的引生死业。

五、三界之业是为了乐受、舍受而积集。

总之,积集三界业的动机,就是为了追求乐受和舍受。乐受包括内外两种,即受用外在五欲产生的乐受和受用禅定所生的乐受。

具体有四种集业方式:

(一)缘现世未死之前的现法欲乐,集非福业;

(二)缘来世欲乐,集福业;

(三)缘定生乐受,集能生一到三禅的不动业;

(四)缘定生舍受,集能生四禅乃至有顶的不动业。

由理解上述集业方式,可以发现只有对受观修“受是苦”、“受是空”、“受者无我”,才能遮止积集引生死业。

子三、十二缘起分五:一、十二有支生起次第  二、归摄为四支  三、归摄为三道  四、一念十二缘起  五、思惟十二缘起的利益

丑一、十二有支生起次第

所谓缘起,就是以前前为条件而生起后后。

以无明为条件,产生造作的行;以行为条件,在识田中留下习气;此习气功能成熟后变成名色;名色发展,形成身的差色,就是六处;根境识和合,分别可意、非可意、中庸三种境,就是触;以触分别三种境,相应引起三种受;由受产生对乐受的不离爱和对苦受的乖离爱;由爱产生欲求获得五欲的取;由反复欲求的取,成为势必引起后有的有;以有就会结生;以生必定老死。

丑二、归摄为四支

无明、行、因位识是能引,果位识、名色、六处、触、受是所引,爱、取、有是能生,生、老死是所生。

以四支解释流转:以无明缘行在识中熏习气,所引的果位识等功能,遇上能生的爱取有,就会产生生和老死。

建立两重因果的必要,是为了显示引与生在因、果体相上的差别。在果相方面有种子与成熟的差别,也就是有未来苦与现法苦的差别,因此以所引、所生来区分。

丑三、归摄为三道

无明、爱、取是烦恼;行、有是业;其余识、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属于苦。

以三道解释流转:以三烦恼产生二业,以二业产生七苦,又从七苦产生三烦恼,再从烦恼产生业,业再产生苦,如此不断轮转,没有止息。

丑四、一念十二缘起

此处的一念不是指极短促一刹那时,而是指实现善恶业的成事刹那。

丑五、思惟十二缘起的利益

一、能摧毁愚痴,包括不知道三世因果的愚痴、和不知道无我的愚痴;二、能遣除邪见,包括无因生、邪因生等一切邪见;三、能对生死发厌离心,能对解脱发欣求心;四、能苏醒成就圣位的习气。

子四、出离心的量

透过对苦集十二缘起的思惟,详细了解生死的体相,从而生起希求证得寂灭苦和苦因的心,这就是出离意乐,但应增强到必须当下出离轮回的强度,而且达到之后,仍然需要继续增长。

宗喀巴大师曾经说:一旦不再对轮回中的享乐,产生甚至一秒钟的兴趣或贪著,而寻求解脱的心日夜都不间断,凡是发展出这种心态的人,便是已经实证了彻底的出离心。

子五、往生净土与思惟苦集谛的关系分三:一、由思惟苦谛,成办往生正因  二、由思惟集谛,激发往生的愿力  三、摄义

丑一、由思惟苦谛,发起往生正因

往生净土的正因是信愿,其中愿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如何才能生起切愿呢?必须依靠思惟:思惟到娑婆世界痛苦,难以一生修行成功,才会厌离娑婆世界;而思惟极乐世界的安乐、功德利益,一旦到量,欣乐之心也会油然生起。如此具足欣厌,念念希求往生,就能相应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愿王,而得到佛陀摄受。

丑二、由思惟集谛,激发往生的愿力

从集谛的角度而言,如果此生不能断尽三界所摄的烦恼,必定要在三界受生。但末法时代的恶劣凡夫,福薄障深,想凭自力断烦恼可以说是千难万难。

但是如果能发愿往生净土,今生就可以横出生死,一旦往生,就必定会止息三毒,成就道果。

通过比较,深知苦乐利害之后,就应当决志往生。《念佛直指》中说:一个农民,只是为了一年饥寒的痛苦,都甘愿日夜不停地劳作,常年都不疲厌。何况我们求生净土的修行人,一念精勤就能超越历劫生死的苦难,何止是一年的饥寒;可以获得九品极乐之安泰,何止是一年的温饱。……比如说这是黄金,这是石头,连三尺高的小孩也会自己舍弃石头、求取黄金,原因就是认识了二者贵贱的差别。同样,既然认识了娑婆是苦,西方是乐,此处是生死沉溺,彼处是自在解脱。必定会舍离这个恶浊世界,求生彼佛净土。……平常见到粪便,就会捂住鼻子立刻离开,见到好衣服,就会欢笑,想尽快获得。对这些暂时幻化的好坏境界,心里都不能忍,何况现在是面对长劫极乐和长劫极苦的两种去处,为什么不生起欣厌之心呢?

因此知道娑婆痛苦以及净土安乐之后,我们应当追随大恩上师往生极乐世界。大恩上师的大愿力,就是要摄受末法时代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在《胜利道歌》中,大恩上师回向:

以此善根愿诸众,超越轮回之深渊,

令诸心子皆欢喜,往生西方极乐刹。

在《怀业时语》中,大恩上师教导我们:

今起我等师徒之会众,依于稀有总集之事业,

怀柔心境善巧之方便,令众往生乐国我心语。

在《愿海精髓》中,大恩上师如是发愿:

凡结善恶之缘诸有情,此生命终往生极乐刹,

获得阿弥陀佛亲授记,祈愿圆满智悲力威德。

我们都是大恩上师的传承弟子,应当敬依上师的教言,随学上师发愿,不但自己发愿往生,还要以慈悲摄受一切有缘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永超生死苦轮。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