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古乌金仁波切:“无明”跟“本觉”之间的差异

作者:大树 分类: 般若专区 发布于:2024-11-19 7:52 ė53次浏览 60条评论

“心”才是“真正的感知者”

“无明”跟“本觉”之间的差异,如同“黑夜”跟“白昼”。在夜间,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看不见任何东西。“本觉”如同“白天的阳光”。同样,我们现在只能感知到“在鼻子前面的东西”。当我们观看时,通常认为是“眼睛”在看,其实是“心”在看。尸体也有眼睛,但是,尸体看不见任何东西。“不同的感官”是由“粗重的物质”构成,我们通过“感官”(诸根)而感知,而且,是由“心”(而不是由感官)来感知。事实上,那个体验者是“心”(识),而不是“眼睛”或“其他感官”。当然,我们使用“五根”来感知,比如,如果没有眼睛,就无法看见色相,但是,“心”才是真正的感知者。从“智识的角度”来思考“什么是心”时,我们绝对不要,把心想成是一个“具体的”“有形的”东西,或一个“实体”。“心”是“无自性的”或“非物质的”。但是“心”也不是“完全的空无”,“心”具有“认知”“明了”的能力。《大手印祈愿文》云:“心性”是“非有的”,因为,甚至连诸佛,都没有看见“心性”。“心性”是“非无的”,因为,“心性”是轮回涅槃的基。这并不是“相互抵触”,而是“双运的中道”。愿我能了悟“离于二边的心性”。“非有”跟“非无”,看起来相互矛盾,相互抵触,事实不是这样,“非有”跟“非无”是“无别的双运”,这就是“中道”。所有其他的观点,不是坚称“无”,就是坚称“有”,总是持有“二边之中的其中一边”。但是,真实的见地(心性的如实面貌),表达一种“有跟无的双运”。不能说“心性是有”,因为我们到处找也找不着。也不能说“心性是无”,因为“心性”是“所有被认知被体验的一切法”的基础。这个“双运”,如同“水跟湿润”“火跟暖热”的双运。


以一座桥,跨越“汇流的百川”

如果有人坚持“心是具体的”,那么,他就会像“一条牛”那样愚蠢。如果有人坚持“心没有任何实体,而且完全空无”,这就更加愚蠢。如果认为“心是实有”,那是“一种分别”,如果认为“心是非有”,那也是“一种分别”。如果认为“有跟无这两者,是一个双运”,那是第三种分别。“离于任何分别”的刹那,就是“本然的双运”。第一个刹那,是“赤裸的本智”,离于任何“心是这个”“心不是这个”“心是两者是双运”的想法。在“离于念头”时,心本身就是“双运”,你也无法结合或者造作出一个“双运”。它是自生的,它从没有被造作出来,它也不是“一个造作”或“一个念头”。请安落体息在“当下赤裸的本智”。如果你只管“安落”“休息”,不去想“他是这个”“他是那个”“他是双运”,就如同,用一座桥,跨越汇流的百川。为了增盛“这份认出”,我们要对“正觉者”“三宝”生起“虔敬心”,对“还没有证得正觉者”或“一切众生”生起“悲心”。精进修持,不要偏离这“不造作的的本来状态”。这个“本来状态”,既不需要我们“去保持它”,也不需要其他人“去维系它”。你自己去认识它,在这同时,让心“面对它自己”。放下一切,放下所有其他的罣碍,这样一来,你就会返回“原点”,回到“本初的状态”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