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126课——中士道抉择能趣解脱道性者
辛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分三:一、连接文 二、真实义 三、摄义
壬二、真实义分五:一、正修意乐 二、彼生起之量 三、除遣于此邪执分别 四、此等摄义 五、抉择能趣解脱道性
癸五、抉择能趣解脱道性者分二:一、连结 二、真实抉择道的体性
【第四抉择能趣解脱道性者。】
能趣解脱道性,就是能趣入解脱之道的体性。
子一、连结分四:一、对轮回痛苦须生起厌离之理 二、怖畏今后仍须轮回而应精勤摧毁 三、唯有出离心还不够,必须摧毁轮回之因——烦恼 四、珍爱摧毁烦恼的无谬圆满之道
丑一、对轮回痛苦须生起厌离之理
【如室利胜逝友云:“沉溺三有流,苦海无边底,喜掉无厌畏,何物在我心?”】
印度班智达室利胜逝友在《寄月王书》中说:“虽然沉溺在如此广无边际、深不见底的三有苦海当中,可是我仍然这样欢喜、散逸,生不起一点厌离与恐惧,到底是何物蒙蔽了我的心?”
【“贫难求护坏,离及病老衰。”】
“贫”:物质与精神的贫乏,缺乏安乐;“难求”:求不得苦;“护”:获得后害怕失坏的守护之苦;“坏”:在毁坏时,内心不堪接受破灭的忧苦;“离”:爱别离的痛苦;“病老衰”:分别是疾病、衰老以及种种轮回圆满衰败的痛苦。
【“入恒炽然火,觉乐宁非狂?”】
“明明是进入这样恒常炽燃的痛苦火宅,却偏偏觉得有安乐,这不是狂乱又是什么呢?”
【又云:“噫世具眼盲,虽现前常见,后仍不略思,汝心岂金刚?”】
论中又说:“噫!满世界都是睁着双眼的盲人,苦和集本来是轮回唯一的内容,虽然常常亲眼看见,却仍然不用心稍作思惟,你的心难道坚如金刚,无动于衷吗?”
【当自策励,修习生死所有过患。】
因此,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思惟生死的过患,不能再如此散乱下去,否则仍然会如疯子般执苦为乐,仍然会如金刚般无动于衷。
以下举七童女因缘显示修苦的结果,鼓励学人应当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七童女是支支王的女儿,她们厌离轮回,为了出家,向父王请求开许。以下是她们对轮回的体验:
【如《七童女因缘论》云:“见住世动摇,如水中月影,观欲如嗔蛇,盘身举头影。”】
七童女说:“我们见到住在世间的人们,刹那刹那都在动摇当中,就像水中的月影被风鼓动,没有一刹那可以自主安住。在我们眼里,这外在的五欲就像嗔恚的毒蛇正盘身举头的影像一样。”
【“见此诸众生,苦火遍烧然,大王我等乐,出离往尸林。”】
“见到三有众生到处都在被苦火焚烧,父王啊!我们一心向往出离红尘,前往寂静处修习解脱道。”
以下解释 “水月”、“蛇影”、“大火”三个比喻:
【依正世间,刹那不住,灭坏无常,犹如水月为风所动。】
这个器情世间刹那也不住,一直都在灭坏无常当中,就像水月被风吹动,止不住地波动一样。
【诸欲尘者利小害大,等同毒蛇身所现影。】
为什么将“欲尘”比喻成蛇影呢?就是因为“欲尘利小害大”。“欲尘”是指轮回中的圆满,包括各种具有吸引力的色声等境界;“利小”就是享受五欲暂时会有少许有漏的乐受;“害大”就是从长远来看,损害极大,犹如刀口添蜜,最后会有割舌的大苦。换言之,以受用五欲决定增上贪爱,由此令人常夜驰骋生死,在无量劫当中,感受极其难忍的大痛苦,所以色声等欲尘如同毒蛇的身影。
【又见五趣炽然三苦大火烧恼。】
又见到五趣众生没有例外,何时何处都是被苦苦、坏苦、行苦的炽燃大火焚烧恼乱。
【由见是故,厌舍三有,生如北方孩童之心,欣乐欲得出离解脱。】
承接前文,“由见是故”是因,“厌舍三有”是果。
由于见到三有的真相——毫无自在的行苦,受用妙欲利小害大,三苦大火周遍烧恼,整个三有十方三世任何的生命形态以及生活内容,根本没有超出苦的自性,面对世间这样横遍竖穷的苦相,自然从内心深处厌舍三有,生起如北方孩童那样的心,欣乐获得出离轮回的解脱。
七童女正是见到生死的过患,再也无法安于世间生活,所以一定要向父王请求出家。
以下再宣说北方孩童的心态:
【北方孩童者,传说北方炒面稀贵,于日日中惟食蔓菁。】
传说西藏的北方气候寒冷、海拔高,无法生长青稞,糌粑都是从远地驮运过来,所以当地糌粑又稀少又昂贵,一般家庭买不起,日常只有吃蔓菁这类低劣食物。
【孩童饥饿,欲食炒面,向母索之,母无炒面,给以生蔓菁,云我不要此。】
有个北方小孩饿了嘴巴馋,想吃糌粑,就向母亲索要。母亲没有糌粑,只能给他生蔓菁,小孩就说:“不好吃,我不要!”
【次给以干蔓菁,亦云不要,次给以新煮者,又云不要,更给以熟冷者,亦云此亦不要,心不喜曰:此都是蔓菁云。】
然后母亲又给他更好吃的干蔓菁,也说不要;再换成切成块、刚煮熟的蔓菁,还是不要;又给他煮熟冷却后的蔓菁,也不要。而且很不高兴地说:“这些全是蔓菁!你骗我!根本不是糌粑,我不要!”小孩的眼睛很明亮,假就是假,根本骗不了他。
以下再说比喻表达的意义:
【如是我等见闻忆念世间安乐,一切皆应作是念云:此是世间,此亦世间,此皆是苦,非可治疗,发呕吐心。】
我们平常看到、听到、忆念起世间的安乐时,一切都应这样作意:这是轮回,这也是轮回,这些都是苦。这样生起呕吐之心。这是描述厌恶的状态,没有一点希求之心。
丑二、怖畏今后仍须轮回而应精勤摧毁
【如是思惟,昔从无始漂流生死,厌患出离,及思今后仍当漂流,令实发生畏惧之心,非惟空言。】
这是教我们从过去、未来两头思惟:过去从无始辗转至今,不停地漂流生死,总是重复从生到死、从死到生的程序,出了一个胞胎,又入一个胞胎,舍一个皮袋,又取一个皮袋,不论在哪一世,都只有迷乱而痛苦的生活,应当厌患这种轮回生涯而生起厌离;再思惟未来,如果仍然这样延续,必定还要一生又一生地不断漂流,如果按受生次数计算痛苦的种类,确实是苦海无边。如此反复思惟后,要从内心深处真实生起恐惧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如《亲友书》云:“生死如是故当知,生于天人及地狱,鬼旁生处皆非妙,生是非一苦害器。”】
如《亲友书》所说:“生死的真实状况就是如此,所以应当知道,不论生在天上、人间,还是地狱、饿鬼、旁生等趣,都不是善妙之处,这个“生”是充满众多痛苦和损害的容器。”
【生生死中乃是一切损害根本,故当断除。】
受生在生死当中,此“生”本身是一切损害的根本,所以应当断除。
丑三、唯有出离心还不够,必须摧毁轮回之因——烦恼
“想断除”不等于“能断除”,若以缘起衡量,要解决问题,必须从因上下手。只是想我要断除轮回,这还不够,必须断因,才能根除。
【此复要待灭除二因,谓烦恼业。】
要断除轮回就必须观待灭除轮回的二种因:烦恼和业。
【此二之中,若无烦恼,纵有多业亦不受生;若有烦恼,纵无宿业率尔能集。故应摧坏烦恼。】
业和烦恼这二者当中,如果没有烦恼,业再多也不会受生;如果有烦恼,没有宿业也会立即集起新业,所以道的重点就是摧坏烦恼。
丑四、珍爱摧毁烦恼的无谬圆满之道
【坏烦恼者,赖修圆满无谬之道。】
摧坏烦恼也是依赖修习无谬而圆满的道。此处“无谬”是指本质正确,说明并非不具有对治功能的似道或邪道;“圆满”是指道的数量和次第圆满,数量圆满就是具足支分,完整无缺,次第圆满就是以前前引生后后,毫不紊乱。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