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5 入行论第131-132课共修内容

作者:大树 分类: 入行专区 发布于:2016-9-19 13:53 ė848次浏览 60条评论

各位师兄,本周和下周分别共修第131课和第132课,继续学习第八品《静虑品》的内容。

静虑品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断除违品,即身体远离世俗和内心舍弃妄念;二、谨慎对治,即修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本品主要通过“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修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的内容在第九品《智慧品》。

第 119 课我们开始学习“内心舍弃妄念”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略说;二、于欲妙生起厌烦;三、于静处生起欢喜。“于欲妙生起厌烦”,分为三个部分:一、观察果报可怕;二、观察本体不净;三、观察因有害。此部分通过第 120 - 128 课已经圆满学习。

第 129 课开始“内心舍弃妄念”的第三部分“于静处生起欢喜”,首先“略说”前面已用大篇幅详细叙述了贪欲的过失,并告诫修行人如何把握自己的内心,这样之后,大家应从内心深处有一种体会,确实觉得世间妙欲没有实在的意义。对喧闹的城市、诱人的欲妙心生厌离后,便会欣乐于前往阿兰若。

然后“广说”两个部分:一、圆满之特点;二、安乐之特点。首先诠释“圆满”,寂静的地方,远离一切烦恼争论,大自然的美和大自然的快乐,谁都有权去享用。在森林里,悄无声息的微风徐徐吹拂,鸟语花香的生活,对修行人来讲极其快乐。在寂静处的修行人,修菩提心非常重要。然后诠释“安乐”,空无一人的山洞里、大树下、岩洞中,是往昔大德们获得成就的地方,我们随时都可任意安住。远离一切贪欲执著,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行持,与谁都没有牵连纠缠,这样的快乐即使王侯也难以享受,因此,知足少欲在世间中非常需要。至此圆满“内心舍弃妄念”。

第 130 课开始本品的第二大部分“谨慎对治”,分为三个部分:一、总说连接文;二、修世俗菩提心;三、修胜义菩提心。“总说”远离尘世、分别妄念之后,应当思维静处的功德和禅修的利益。断除一切分别念需要外缘和内缘,内缘是具足正知正念,而最根本的外缘,则是要依止善知识,依靠善知识的教导和诸佛菩萨的经论,心逐渐逐渐趋入正法。息灭分别念一定要观修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这里主要讲了世俗菩提心。
然后开始“修世俗菩提心”,分为三个部分:一、自他平等;二、自他相换;三、共同之事宜。

首先学习“自他平等”,修世俗菩提心时,首先要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修自他平等心,如果自他平等心没有修好,自他交换等其他境界就没办法现前。如何达到自他平等呢?分为三个部分: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略说”中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避开痛苦、希求安乐,是我与众生共同的需求,所以应该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其他众生。然后“广说”中宣说能够平等的方法:我们凡夫执爱的身体,不过是一种假立的概念,因明中称之为“分别念的总相”。在凡夫的心目中,因将这些同等地执著为身体,所以能对它们平等爱护。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对众多有情如自身般护持呢?

第 131 课开始宣说能够平等的道理,分为两部分:一、安立因;二、成立周遍。其中“安立因”通过“对境苦乐相同”和“有境意愿相同”来进行说明,即我应该解除一切众生的痛苦,因为这些众生不喜欢痛苦,如同我的痛苦一般;我应该尽力饶益一切众生,因为这些众生都是有情之故,如同我的身体一般。既然自己和别人两方面,都同样追求快乐,一点差别都没有,那为何我只求一个人快乐,而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伤害他众的基础上呢?既然自己与他众都同样厌恶痛苦,他众不愿意接受身心折磨,我也是一模一样,那为什么我不愿意帮助别人而只爱护自己呢?

能够生起平等心的原因建立之后,再通过“成立周遍”说明“因”的真实可靠。分为两个部分:一、真实宣说成立周遍;二、断罪之答辩。首先第一部分通过说明不同时间、不同对境而不护持的过患,从而应当断除我执。首先学习“时间相异之苦不护之过”,有些人认为:“我自己的痛苦很难以忍受,所以一定要保护,但其他众生的痛苦是自作自受,与我毫不相干,我凭什么要去保护呢?”寂天菩萨回答说:如果因其他众生的痛苦不会伤害你,所以你不需要保护他,那么未来的恶趣痛苦也没有损害到今生,你为何要保护呢?有些人辩护说:“未来所受的痛苦,这是我要关心的,毕竟我是一个相续,为了使未来的自己不受痛苦,做一些事情还是有必要。而其他众生与我的相续完全不同,他的痛苦与我没有关系,所以我不应该去帮助。”寂天菩萨呵斥道“此诚邪思维”,这种想法是莫大的邪见。为什么呢?“亡者他体故”,因为现在的你死了以后,来世转到恶趣的话,那时候的你实已变成另一个众生,与活着的你完全是他体的。

第 132 课继续学习“对境相异之苦不护之过”,对方又说:“任何时候,自身的痛苦应由自己来保护,不是他者来保护。所以别人的痛苦由我来解除,完全没有道理。”寂天菩萨回答说:假如自身苦应由自身防护,那你的脚被刺伤或不小心扭了,根本不属于手的痛苦,手又何必多管闲事,忙着去保护脚呢?而且,你也应该只帮助自己,不应该去帮你的亲人。对方又说:“从道理上观察,的确手只应该帮助手,不应帮助脚和其他部位。但由于众生的我执和我所执非常强烈,只要是属于自己的,不管脚也好,腰也好,腹部也好,出现一些问题时,其他的手、眼睛等肯定要去帮助。”寂天菩萨回答说:这就对了,我们也认为这种执著不合理。众生先执著“我”,后执著“他”,如果没有自他的执著,很多见解都是正确的。但正因为有了“我”,所以就不愿意关心“他”,这确实是不合理的。

至此圆满“真实宣说成立周遍”,下面开始“断罪之答辩”。对方辩驳道:“虽然我和我所并不存在,但是把身体的各个部分执为我,以及昨天、明天、来世的我执为我,这两种执著是存在的。这种我的存在,跟别人的存在不相同,所以帮助自己是理所当然的。”寂天菩萨回答说:这种想法并不合理,如同军队和珠鬘一样,蕴聚和相续没有成实的本性。如果蕴聚的我不存在,相续的我也不存在,那么谁在感受这一痛苦呢?既然没有真实的受苦者,自他的痛苦也就没有什么分别了。

最后,对于“自他平等”修法部分进行一个总结:因此,只要是痛苦,我们就应尽力遣除,何必非要分自他呢?如果说既无真实的受苦者与痛苦, 那何必去消除众生的痛苦呢?这种诤难不合理, 因为陷入愚痴妄执中的众生仍然会被幻苦所困惑,所以要除苦就应平等地消除,否则也应平等保留自他的痛苦。

关于前面补充的三个闻思修次第和关要的内容,虽然实修是最重要的,但是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师兄,关键还是把法义思维清楚并形成定解。如同有些师兄问为什么能听懂但讲不出来,是因为听闻的次数少吗?其实不仅仅是听闻的次数少,还和是否对于所听闻的法义如理、专注并结全自身的思维有很大关系。另外,还有就是我们听闻的广度还不够,我们不是属于六祖大师的根机,听一句法就开悟,相反我们可能对于一些如“寿命无常”等简单的法义,需要广泛的听闻各个上师的教言,反复串习。至少我是这么觉得,因为虽然五部大论和弥勒五论都大概的学习过,但仍然有很多不明白或不清晰的地方,而通过反复闻思《入行论》、《前行》和《菩提道次第广论》等基础课程,可以解决“五论”遇到的很多问题。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