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6 入行论第133-134课共修内容
各位师兄,本周和下周分别共修第133课和第134课,继续学习第八品《静虑品》的内容。
静虑品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断除违品,即身体远离世俗和内心舍弃妄念;二、谨慎对治,即修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本品主要通过“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修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的内容在第九品《智慧品》。
第 130 课开始本品的第二大部分“谨慎对治”,分为三个部分:一、总说连接文;二、修世俗菩提心;三、修胜义菩提心。“总说”远离尘世、分别妄念之后,应当思维静处的功德和禅修的利益。断除一切分别念需要外缘和内缘,内缘是具足正知正念,而最根本的外缘,则是要依止善知识,依靠善知识的教导和诸佛菩萨的经论,心逐渐逐渐趋入正法。息灭分别念一定要观修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这里主要讲了世俗菩提心。
然后开始“修世俗菩提心”,分为三个部分:一、自他平等;二、自他相换;三、共同之事宜。
首先学习“自他平等”,修世俗菩提心时,首先要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修自他平等心,如果自他平等心没有修好,自他交换等其他境界就没办法现前。如何达到自他平等呢?首先宣说能够平等的方法:我们凡夫执爱的身体,不过是一种假立的概念,因明中称之为“分别念的总相”。在凡夫的心目中,因将这些同等地执著为身体,所以能对它们平等爱护。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对众多有情如自身般护持呢?
第 131 课开始宣说能够平等的道理,分为两部分:一、安立因;二、成立周遍。其中“安立因”通过“对境苦乐相同”和“有境意愿相同”来进行说明,即这些众生不喜欢痛苦,都同样追求快乐,一点差别都没有。能够生起平等心的原因建立之后,再通过“成立周遍”说明“因”的真实可靠。分为两个部分:一、真实宣说成立周遍;二、断罪之答辩。首先第一部分通过说明不同时间、不同对境而不护持的过患,从而应当断除我执。首先学习“时间相异之苦不护之过”,有些人认为:“我自己的痛苦很难以忍受,所以一定要保护,但其他众生的痛苦是自作自受,与我毫不相干,我凭什么要去保护呢?”寂天菩萨回答说:如果因其他众生的痛苦不会伤害你,所以你不需要保护他,那么未来的恶趣痛苦也没有损害到今生,你为何要保护呢?有些人辩护说:“未来所受的痛苦,这是我要关心的,毕竟我是一个相续,为了使未来的自己不受痛苦,做一些事情还是有必要。而其他众生与我的相续完全不同,他的痛苦与我没有关系,所以我不应该去帮助。”寂天菩萨呵斥道“此诚邪思维”,这种想法是莫大的邪见。为什么呢?“亡者他体故”,因为现在的你死了以后,来世转到恶趣的话,那时候的你实已变成另一个众生,与活着的你完全是他体的。
第 132 课继续学习“对境相异之苦不护之过”,对方又说:“任何时候,自身的痛苦应由自己来保护,不是他者来保护。所以别人的痛苦由我来解除,完全没有道理。”寂天菩萨回答说:假如自身苦应由自身防护,那你的脚被刺伤或不小心扭了,根本不属于手的痛苦,手又何必多管闲事,忙着去保护脚呢?而且,你也应该只帮助自己,不应该去帮你的亲人。对方又说:“从道理上观察,的确手只应该帮助手,不应帮助脚和其他部位。但由于众生的我执和我所执非常强烈,只要是属于自己的,不管脚也好,腰也好,腹部也好,出现一些问题时,其他的手、眼睛等肯定要去帮助。”寂天菩萨回答说:这就对了,我们也认为这种执著不合理。众生先执著“我”,后执著“他”,如果没有自他的执著,很多见解都是正确的。但正因为有了“我”,所以就不愿意关心“他”,这确实是不合理的。
至此圆满“真实宣说成立周遍”,下面开始“断罪之答辩”。对方辩驳道:“虽然我和我所并不存在,但是把身体的各个部分执为我,以及昨天、明天、来世的我执为我,这两种执著是存在的。这种我的存在,跟别人的存在不相同,所以帮助自己是理所当然的。”寂天菩萨回答说:这种想法并不合理,如同军队和珠鬘一样,蕴聚和相续没有成实的本性。如果蕴聚的我不存在,相续的我也不存在,那么谁在感受这一痛苦呢?既然没有真实的受苦者,自他的痛苦也就没有什么分别了。
最后,对于“自他平等”修法部分进行一个总结:因此,只要是痛苦,我们就应尽力遣除,何必非要分自他呢?如果说既无真实的受苦者与痛苦, 那何必去消除众生的痛苦呢?这种诤难不合理, 因为陷入愚痴妄执中的众生仍然会被幻苦所困惑,所以要除苦就应平等地消除,否则也应平等保留自他的痛苦。
第 133 课继续总结部分的内容:有人问:“以悲心将其他众生的痛苦作为我所,如此一来,我不是具有许多痛苦了吗?寂天菩萨回答说:这样的大悲心,是一种方便智慧,怎么会是痛苦呢?即便大悲心会为自己带来稍许痛苦,但是以一个人的有限痛苦,能取代众生的无边痛苦。大悲心特别强烈的菩萨,愿意牺牲自己的身体生命,这出自于大乘经典《三摩地王经》(又名《月灯经》)。至此圆满“自他平等”的修法。
然后再宣说“自他平等”的功德:如是串修自他平等的人,定会乐于灭除他人的痛苦,纵是地狱也愿意前往,如同天鹅欢喜地趣入莲花池一样。
第 134 课继续宣说“自他平等”的功德:如果众生在业和烦恼的束缚中获得解脱,超越生死轮回的大海,得到暂时究竟的无量妙乐,大乘行人的欢喜心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就像深不可测的大海一样广大。因此,菩萨虽以种种方法来饶益他众,却没有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的心态。菩萨一心一意地乐于利他,而不夹杂任何得善报的希冀。对于自身,别人稍微有点出言不逊,自己就特别不高兴,马上竭力去辩护。同样,对于任何一个众生,当他受到别人的谴责毁谤时,你也应该修习这种悲悯心与爱护心。有些人想:“众生与我完全不同,怎么可能把众生当作自己呢?这是很困难的!”寂天菩萨驳斥道:这种想法不成立,有些东西虽然不属于自己,但只要习惯了,就会成为我所执著的法。既然这种习惯能串习成熟,那么其他众生同样具足四大假合的身体,你凭什么不能将之执为“我”呢?这在道理上完全说得过去。至此圆满了“自他平等”的内容。下节课开始学习“自他相换”。
“自他平等”的内容非常重要,特别是寂天菩萨细致宣讲了“平等”的道理和遣除了我们的疑问,将这些内容仔细思维后,对于《前行》的实修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前行”中“发菩提心”的“愿菩提心的学处”即是“自他平等”、“自他相换”和“自轻他重”,而“前行”中更侧重于通过教证和公案的为主,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宣讲出来,并没有以详细的道理宣说,特别是“实修法”的观修中,如果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只能够强行观平等和相换,除非根机比较好的师兄,否则不如通过思维道理来观修的效果明显。所以最好的方式,当然是二者结合,以教证、理证和公案并用的方式,才能够让我们刚强难化的心趋入善法。
例如上师在《前行》中“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的开示”,通过教证和公案开示:
六道众生都当过父母,这在佛经中也有记载:《父母恩重难报经》中说,有一天,佛陀带领众弟子往南方行走,见到路边有一堆枯骨,佛陀便对这些骨骸以五体投地的方式顶礼。阿难不解地问:“您是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为众人所皈依敬仰,为何要礼拜这堆骨骸呢?”佛陀说:“这一堆枯骨,或是我前世祖先的骨骸,或是多生累世父母的遗骸,由于这个缘故,我今天理应对它顶礼。”佛陀在《梵网经》中也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只是因为时间过于久远,加上胎障所蔽,众生认识不到罢了。
阿底峡尊者在聂塘时,有天看见一匹马将脖子卡在树中,拼命地在那里嘶叫挣扎。尊者忙对旁边的人说:“我的老母亲正在受苦,请快救救她!”所以真正修过菩提心的人,无论看见什么众生,上至梵天帝释,下至蝼蚁昆虫,都会生起与父母无别的想法,绝不会产生杀害之心。法王在《怀业时语》中也说:“三界众生皆为父母亲,当以大慈大悲平等护。”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