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儒学修行世间贤善的人格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曾子的体悟:诚,上不欺天,内不欺己,外不欺人
二、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点破曾子的心,良知同频共振,使濒死之心鲜活:
1、忠,严于律已,仰不愧于天、府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敬(天道、鬼神、德),即敬且诚,慎独【恐惧乎其所不睹、戒慎乎其所不闻】(《中庸》),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大学》),逆觉体证(《牟宗三》),致良知(《阳明心学》)
2、恕,宽以待人,推己及人,正面:己欲立(立德)而立人、己欲达(得位行道)而达人;反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里仁》),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中庸》),共情心理、将心比心,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此之谓絜矩之道(《大学》)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
慎独推广出去就是集义养气,孟子曰:吾养吾浩然之气,以真诚的良知(仁爱)一以贯之(时刻贯穿每一件事),表现为忠和恕。
三、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
点破子贡的心:不向外求、本心发用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文,义理;体仁),约我以礼(约,制约),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居敬而行简(《论语·子罕》)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章句》)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离娄章句》)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虞书·大禹谟》
“必有事焉而勿正(目的性,期望成效),心勿忘(心心念念,在意在做功夫),勿助长(揠苗,违背规律)也。”——《孟子·公孙丑》
四、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
两端:本和末,精和粗,现相和本质
五、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论语·子罕》
六、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
【直译】
佛肸召孔子,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说:“以前我从老师这里听过:‘亲自行不善的人,君子是不会去的。’佛肸在中牟发动叛乱,您要去,这是怎么回事呢?”孔子说:“是的,我有讲过这样的话。但不是说过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损吗?不是说过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只苦葫芦么,怎么能够悬挂在那里却不可食用呢?”
七、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
视其所以,为相;观其所由,为意;察其所安,为心。廋,无所藏匿。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