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3 入行论第137-138课共修内容
各位师兄,本周和下周分别共修第137课和第138课,继续学习第八品《静虑品》的内容。
静虑品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断除违品,即身体远离世俗和内心舍弃妄念;二、谨慎对治,即修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本品主要通过“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修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的内容在第九品《智慧品》。
第 130 课开始本品的第二大部分“谨慎对治”,分为三个部分:一、总说连接文;二、修世俗菩提心;三、修胜义菩提心。“总说”远离尘世、分别妄念之后,心逐渐逐渐趋入正法。息灭分别念一定要观修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这里主要讲了世俗菩提心。
然后开始“修世俗菩提心”,分为三个部分:一、自他平等;二、自他相换;三、共同之事宜。
首先学习“自他平等”,修世俗菩提心时,首先要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修自他平等心,如果自他平等心没有修好,自他交换等其他境界就没办法现前。直至第 134 课圆满了“自他平等”的内容。第 135 课开始学习“自他相换”。首先“略说”什么是自他相换:从平等的角度讲,我们应该爱护众生,不能伤害众生。那么现在,寂天论师又讲一个特殊修法,即自己的快乐与众生的痛苦相交换,对自己的执著与对众生的执著相交换。再广说自他相换的“法相”和“事宜”。“宣说法相”分五:一、代受他苦;二、舍弃自己;三、自他为主之功过;四、自他不相换之过患;五、摄义。首先,“自他相换”的核心即是“代受他苦”,先讲“代受他苦应理”,分为四个方面:
一、理当代受,即每个人都会把手脚等肢体执著为身体的一部分,那么为何不同样把每一位有情,都当成自己的一部分而保护呢?
二、能够代受,即因为五蕴假合的身体本来不是我,但由于长久串习,每个众生都对之生起“我”的念头。既然如此,“如是于他身,何不生我觉?”为什么不能对其他众生也生起我的念头呢?
三、彼之功德,即若对其他众生起了我的概念,那么虽然行持利他之事,也不会产生自以为是的傲气,就像自己喂自己吃饭一样,不会希求回报。
四、教诫代受,即对微如他人不逊言词的痛苦, 我也会谨慎小心地防范以免受伤害,对众生的任何痛苦,我也应该同样地对待,常修慈悲和爱护。
第 136 课继续讲代受众生痛苦中“教诫代受”的教言。前面讲到发菩提心修自他交换的人,应该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众生,自己平时连一点小危害都不愿接受,尽量地去防止,那么众生也是同样。甚至观世音菩萨为了消除众生的畏惧,以大悲心加持自己的名号,使仅仅听闻此名号者也能得到庇护。“代受他苦应理”圆满后,开始讲“退失不应理”:以前连听到名称都害怕的事,由于长久亲近串习,现在偶一失去,反而会觉得忧闷不乐,所以要对自他相换耐心修习,千万不要知难而退。最后对“代受他苦”进行“总结”:若想迅速救护自他众生脱离三界轮回的一切痛苦,唯一的窍诀是什么?就是要修自他交换——将他人的痛苦自己代受,自己的快乐施予众生,或者像保护自己那样保护众生,像讨厌众生一样讨厌自己。
第 137 课开始“自他相换法相”的第二部分“舍弃自己”,分为两个部分:
一、现世生怖畏故当舍弃,即因为如果没有舍弃贪执自己,不仅来世会堕入三恶趣遭受无量痛苦,甚至今生中,纵然遭受微不足道、极为渺小的危害,也会产生极大的恐惧之心。
二、后世生痛苦故当舍弃。贪爱自身的人,为来世也会造下诸多恶业。即生造的这些恶业,不一定马上有明显的果报,但因果是丝毫不爽的,来世定会遭受恶趣的痛苦。更有甚者为了财利与别人的恭敬,乃至不惜造作杀害父母、盗取三宝财物等极重的罪业,以此而导致堕落无间地狱为烈火焚烧。既然如此,哪个有智慧的人,会愿意守护这样的臭皮囊呢?哪位智者会不愿意视之如仇敌呢?
第 138 课开始“自他相换法相”的第三部分“自他为主之功过”,分为两个部分:一、相之差别;二、果之差别。
一、重视他众和重视自己的差别。在布施的时候,很多人顾虑到:“如果布施了,那我自己享用什么?”这种自私自利心是吝啬的饿鬼道。“如果自己享用了,给众生布施什么?”这种利他的菩萨心肠,则是人天善道之法,将来可转生于人中当转轮王,或生于天界获得自在天、帝释天等天王的果位。
二、果报之差别。若为了自己而伤害众生,即生中肯定会感受不良的后果,来世也会堕入三恶趣;如果为了利益他众而损害自己,一定会圆满一切利乐,暂时享受人天福报(利),究竟获得解脱(乐)。另外,如果只求自己高高在上,凌驾于他人,那么来世一定会变成卑劣之人,甚至堕落恶趣。反之,假如将高位让于他人,自己情愿居于卑位,那么,乃至生生世世都会在人天善趣中备受恭敬。还有,如果为了自己而役使他人,总有一天会感受被奴役的苦果;如果为了利益他众而自己劳作,即生定能获得殊胜的官爵地位,不受役使之苦。
如上次共修内容总结时所说,“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能让我们生起菩提心,其中也提到学修“大圆满前行”也是座上观修菩提心,也就是说 4 年的入行和 4 年的前行其实都在让我们生起真实的菩提心,虽然我们可能暂时做不到,但至少通过闻思了知如何生起,并在以后不断的串习。那么是不是就此结束了呢?当然不是,这也只是一个开始,如同 2014年12月份大家学习《入行论》之前,我和大家分享的《入行论课程内容概要》(http://blog.ezerg.com/?post=97)中所引用的法王如意宝的教言,来说明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往生西方净土。另外,在《无量寿经》中讲到三品往生都需要“发菩提心,一心专念”,其中“一心专念”相对比较容易,“发菩提心”却是难上加难,不论是愿菩提心还是行菩提心,世俗菩提心甚至是胜义菩提心,仅仅了知其理都已不易,更何况行持,及至圆满。 8 年的时间更多的是学修我们的世俗菩提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后面 5 年的菩提研究班课程,可以说是增上我们的胜义菩提心(空性智慧),剩余的时间都是“净土时间”,如近代在家大德夏莲居老居士说过“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其实念佛时句句的“阿弥陀佛”都是时时在开启我们的本具觉性,也即如来藏性。黄念祖老居士也说过“从果上起修的唯有密宗和净土”,“阿弥陀佛四个字汇集释迦牟尼佛传讲的所有法要和无量功德”。我们如何圆满以上见解,唯有上师在《离幸福很近》所传授的窍诀:“依止善知识,发菩提心,次第闻思修行”。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