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6 入行论第149-150课共修内容

作者:大树 分类: 入行专区 发布于:2017-2-22 18:02 ė1061次浏览 60条评论

各位师兄,本周和下周分别共修第149课和第150课,继续学习第八品《静虑品》的内容。

静虑品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断除违品,即身体远离世俗和内心舍弃妄念;二、谨慎对治,即修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本品主要通过“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修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的内容在第九品《智慧品》。

第 130 课开始本品的第二大部分“谨慎对治”,分为三个部分:一、总说连接文;二、修世俗菩提心;三、修胜义菩提心。“总说”远离尘世、分别妄念之后,心逐渐逐渐趋入正法。息灭分别念一定要观修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这里主要讲了世俗菩提心。
然后开始“修世俗菩提心”,分为三个部分:一、自他平等;二、自他相换;三、共同之事宜。

首先学习“自他平等”,第 135 课开始学习“自他相换”。首先“略说”什么是自他相换:从平等的角度讲,我们应该爱护众生,不能伤害众生。那么现在,寂天论师又讲一个特殊修法,即自己的快乐与众生的痛苦相交换,对自己的执著与对众生的执著相交换。再广说自他相换的“法相”和“事宜”。

至第 141 课圆满自他相换的第一部分“法相”。然后宣讲自他相换的“事宜”,分为“意乐”和“行为”。“意乐”又分为三个部分: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首先略说总括,我们对卑下者容易生傲慢心;对平起平坐者容易生竞争心;对超胜自己者容易生嫉妒心。为了对治这三种心态,现在应该易位而处,修习悲护之心。然后分别宣说三个修法。

第 145 课圆满宣说“自他相换事宜”的“意乐”部分。然后开始学习“行为”部分,分二:一、行为修法;二、以行为主宰心。行为修法又分三:一、当利他;二、断除珍爱自己;三、摄义。

第 146 课继续学习“行为修法”的第二部分“断除珍爱自己”,分三:一、以意乐自我嫉妒;二、以行为代他苦;三、以心行置低位。

第 147 课继续学习“以心行置低位”。然后开始学习“行为修法”的第三部分“摄义”,至此圆满“行为修法”的内容。

然后开始学习“以行为主宰心”,分三:一、以对治主宰;二、视为所断违品;三、精通对治方便。首先学习“以对治主宰”,首先“略说”,我们意乐上、行为上一定要坚持利益众生,千万不能伤害众生。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用一些行为来约束自己的心,分别念非常猛烈时,还是需要一些办法加以对治。

第 148 课继续学习“以对治主宰”,开始“广说”,以上作者通过谆谆教诲,但我们行为上依然如故,不行持善法,最主要的祸害就是这颗狂妄的心。假如前面那些温和的教言对它无济于事,起不到任何作用,那么只有采取粗暴严厉的方式进行对治了。下面就讲惩罚这颗自私自利心的方法:我们过去遭受过无量痛苦,现在学习了大乘佛法、依止了上师、了知取舍之后才发现,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没有调伏这颗狂妄的心。以前做任何一件事情时,首先都是维护自己、赞叹自己、保护自己,这些已经习以为常了,然而这种念头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一定要舍弃。

然后开始学习第二个科判“视为所断违品”,有些心意可能比较固执,它想:“我又没有做什么不好的事,为什么把我卖给众生?”对此作者回答说:“假设我有稍许放逸,觉得自私自利在某种程度上也许对自他有利,而没有把你施予一切众生,那么你一定会执著自利而造恶业,最终将我出卖给地狱狱卒。”

第 149 课继续学习“视为所断违品”,这颗自私自利的心曾多次造下弥天大罪,果报成熟之后把我成千上万次抛入三恶趣中,感受旁生的役使痛苦、地狱的寒热痛苦、饿鬼的饥渴痛苦。一想起这些旧仇新怨,我就气愤难平,必须要跟它把帐算清,依靠尖锐、强有力的大乘对治法,想尽办法摧毁这个自我之心。

然后开始学习第三个科判“精通对治方便”,首先是“略说”,如果你想珍惜自己、让自己幸福快乐,那就千万不要爱执自己。如果想保护自己,不愿遭受畏惧痛苦,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爱护他人。然后是“广说”,分为两部分:一、断除贪身;二、善用此身之方法。首先学习“断除贪身”,首先了知“贪执之过患”,我们不要贪执自己的身体,越是对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的身体百般珍爱、殷切保护,它就越会脆弱无力,乃至对小苦也不堪承受。身体如是脆弱下去,那它的贪欲就会不断增长。就算拥有大地上的一切事物,他还是不满足,那样还有谁能满足欲望呢?并且追逐欲乐永远无法得到满足,只会带来烦恼和失望、沮丧。

第 150 课继续学习“贪执之过患”,如果一个人对世俗欲尘心无所求,他的福德快乐将会无有穷尽。 贪图安乐只会增长对身体的贪执, 所以不要让自身有享乐的机会,只有不贪执任何世俗悦意之物,那才是我们最珍贵而真实的财产。然后学习“贪执不合理”,有两方面不合理:一、由于低劣故贪不合理;二、由于不知利害故贪不合理。身体如何低劣呢?这可怕的不净污垢之身,自己无法动弹,完全要靠心意牵动,死亡火化后它最终会成为一堆灰尘,为什么要执著这无实的脏东西为我呢?不论生前之身或死后之身,这种腐朽身躯能有什么用呢?它与煤炭等卑微事物有何区别?既然如此,为何不除却执身为我的我慢呢?因屈从身执而侍奉这个身体,我毫无意义地积聚了许多苦恼, 然而色身就像树木一样, 无情无义不知报恩,我又何苦为它生起贪爱嗔恨呢?

上次简单分享了一下如何趋入实修的内容,简要的可以参考希阿荣博堪布《何为静坐止观?如何修持?》。关于止观的详细讲解,上师在法本中也提到了两部论典:藏地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止观部分共十一卷)和汉地天台宗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共十卷)。

止观也分为前行和正行:

前行,在《摩诃止观》提到入正观的加行有二十五方便,分为五类:即具五缘、诃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

正行,先参考《菩提道次第广论》第 14—17卷的修习寂止部分,因为《入行论》中寂天菩萨也说过“知已先求止”,关于这部分的道理可以参考以前补充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之奢摩他、毗钵舍那》。胜观的内容基本上是对“中观”和“般若”座上观修,前提要以“寂止”为基础,关于止观的见修行果可以闻思上师的《定解宝灯论讲记》,里面对于见解无遮非遮、入定有无执着、观察修或安住修、中观有无承认等有非常明确的说明。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难,我也只是从理论上简单了解,所以建议大家还是以《菩提道次第广论》为主,附加参考《摩诃止观》。当然,更重要还是需要上师关于实修方面的窍决,例如之前和大家分享的《乔美仁波切之十个怎么办?》。

推荐大家看一下近代天台宗大德谛闲法师的《大乘止观述记》,介绍《大乘止观》指南朝陈代高僧南岳慧思大师(中国佛教天台宗第二代祖师,以龙树菩萨为初祖,则慧思尊者为三祖)的《大乘止观法门》。另外,还有正果法师的《止观讲义》,基本上是对于《摩诃止观》内容的一个概要。除了二十五方便法的前行部分,正行部分总结一下:五过八对治,六力四作意,五验九住心,七意举止舍,四魔五净心,三观四种识。

【注】以上只是个人对于止观的理论了解,仅供大家参考!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